|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2-0224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林品懿 9 years, 10 months ago

上課心得

應華104 40085014I 許博雅

在觀賞二十世紀百年紀事後,影片中的種種繁華,人類科技的進步,戰爭的醜陋等等讓我對於二十世紀初期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十世紀出我們都知道科技飛躍式的快速進步,但對應到這些物質上的滿足,人類開始變得比以前更為貪婪,欲望也更多,而隨之而來的是可怕的戰爭,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全世界發現了科技就像是水一樣,能在舟亦能覆舟,因為生活有了更多的便利,人們開始思考對於自身的權益,就像是文藝復興時期中產階級的崛起,要求了更多的權益,在一戰後,民族自決的思潮瀰漫了全世界,也讓我們了解到歐洲和北美不僅有著光鮮亮麗的發展,也有醜陋的一面,他們為了國家的利益,盡情的壓榨殖民地,所以在這個時期,人類不僅反思戰爭帶來的痛苦,也面對著何謂真正的自由,雖然自由這個觀念在法國革命時就是主要的訴求之一,但當他們這些工業強國獲得自由後,卻開始到處掠奪殖民地,並對待殖民地人民也如當時他們所反抗的暴君,因此,在1920年代,我們可以發現世界各地有許多民族自決運動,如中國的五四運動、朝鮮的三一運動、愛爾蘭的獨立運動、無俄國的七月革命都是當時因應全球思潮下的產物。

除了民族運動外,各式各樣關於民權的爭取也開始產生,如長久以來女性的權利一直是被打壓漠視的,因為工業革命後勞工需求大增,不少女性也走出家庭開始工作,不過卻無法獲得平等的對待,所以女性權益也成為二十世紀爭取的目標之一,由於社會進步的步伐相當快速,我們更需要理性的看待這個世界,而從二戰開始後,世界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傳統的歐洲強權變成了美國,全新的局勢帶領著我們,也使得後來的世界發展有了更多的面貌。 


上課心得:

賴應歡 40241234S 物理系

在觀看老師所播放的一、二戰紀錄片中,我大略整理一下自己的觀點。歐洲在工業革命後,歐洲各國都迅速發展,先有了大量的生產速度,一切都變得快速起來,這個歐洲社會變得步伐很快,競爭力強,在那種適者生存的年代,各人為了生存,不得不竭盡所能的來和別人賽跑,所以開始有了汽車的快速大量生產,飛機的發明,這對一、二戰有重大的影響。使得交通業跟著發展快速起來,整個社會突飛猛進。然而歐洲土地有限,當一切都來的這麼快時,土地和資源就必然也是大家所爭奪的對象,誰能夠掌握新能源誰就是王道。在歐洲能源都快耗盡的時候,英國人發現美洲,所以很自然的在二十世紀時,美洲成為了世界強國,當時因也沒想到,十九世紀的強國——英國,竟然在一戰之後,就隨著美國的崛起而被打敗了。然而科技的進步,人們更加懂得如何運用大殺傷力武器,大跑車、原子彈、毒氣、炸彈什麼的,卻為二十世紀帶來了厄運。二戰的到來,我覺得是人類歷史上最可恥的事情,在二戰中我看出了人類是多麼的惡性、醜惡以及貪念,隨著二戰不少國家被尊定,也不少國家被消滅。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紀強國,它帶領了我們走了幾個世紀。我想和平應該才是人類要重視的問題吧,經過一、二戰之後,世界慢慢走先現代(一個我熟悉的世界)。我不希望和平真的是透過戰爭後才能得到的。

上課心得

40085033I 林品懿
68年前的8月,美國分別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原子彈,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核攻擊。原子彈爆炸造成兩座城市被毀,滿目瘡痍、屍橫遍野,一幅幅慘烈的 畫面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記憶中。美國投擲原子彈,沉重地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加速了日本投降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時光荏苒。68年過去了,和平與發展早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主旋律,然而,日本,這個唯一遭受過核打擊的國家,在世界各國都在深刻地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 帶來啟示的時候,並沒有深刻反省自己過去的侵略行徑,東瀛的一些政客至今仍抱著軍國主義的僵屍不放。無論是在上世紀經濟高速發展的70至80年代,還是在 經濟低迷的當前,日本政府都頑固地幹著讓世界和亞洲鄰國痛心的舊營生:篡改歷史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抹煞強徵和蹂躪慰安婦的事實、拒絕將二戰甲級戰犯 牌位移出靖國神社、內閣成員每年參拜靖國神社等。更有甚者,日本最近竟公然突破戰後頒佈施行的《和平憲法》,製造和炫耀軍事實力,而且無恥地延用二戰期間 以侵華聞名的“出雲號”為之準航母命名。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不禁要問:日本,你究竟要幹什麼?

對日本復活軍國主義之亂象,各國人民 有目共睹。8月13日,在日本廣島的集會上,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在發言中擲地有聲地連用了幾個“為什麼”,質問日本政府為什麼不能像德國政府那樣, 對發動侵略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他說:“不能反省就不值得信任,日本至今都不是世界和平的力量。”斯通的話贏得了聽眾的熱烈鼓掌。

如 此尖銳的批評出自一個藝術家之口耐人尋味。我們試想,這些話如果出自美國白宮官員之口該是何等分量。可惜的是,美國對日本復活軍國主義的批評和控制是那麼 微弱,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和諸多涉及日本的嚴肅歷史問題,美國政府的態度又是那麼曖昧。更有甚者,囿于短期利益和爭奪地區霸權的需要,美國甚至故 意縱容和扶植日本的軍力擴張。實際上,美國這種姑息養姦、養虎為患的行為,與其長遠利益和發展也是相違背的。

美國當年對日投擲原子 彈,源於對日本軍國主義戰略目標的深刻認識。美國二戰系列紀錄片《我們為什麼在遠東打仗?》揭示,二戰期間,日本的戰略目標並不局限于亞洲和中國,最終的 對手是美國。日本侵略中國,佔領亞洲一些國家,是想將其作為“巨型胎盤”,為日本攻擊美國提供能源和戰略物資。時至今日,美國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誰 又能保證,日本瘋狂發展軍力背後的真正戰略目標不是美國呢?

在美國的慫恿下,日本在復活軍國主義的道路上將會越滑越遠。每年,在原子彈爆炸紀念日,日本一些人都會裝出一副“受害者”的樣子,大聲抱怨,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過原子彈攻擊的國家。僅僅把自己看成“受害者”是不能深刻反省歷史的。

 

 

上課心得

應華104 40085039I郭鋐濬 

 

20世紀開始以來,世界的變化總是必須用”急流“來形容,科技更新的腳步,在進入21世紀後更是突飛猛進,而21世紀的進步,可以歸功於20世紀——一個我會稱之”戰爭的世紀“——所帶來的科技基礎。

20世紀最大的幾件事中,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概分別是冠軍與亞軍吧!這兩場的戰爭造成世界局勢的變化,奠定20世紀末世界列強名單的基礎。大英帝國在17世紀以來所佔據的領土,讓英國成為世界最龐大的帝國,然而,1900年開始後的50年間,世界經濟與軍事中心逐漸移轉到美洲大陸上,英國的風光不再,美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日漸高增,甚至成為20世紀下半葉領導世界局勢走向的重點國家。但是中間付出的代價太過昂貴,兩場世界大戰犧牲了太多軍人、太多平民、甚至國家與國家間的信任,許多互相箝制的條約應運而生,為的就是要維持接下來的世界和平。

Discovery是我相當喜歡的電視頻道,曾經觀看過不少有關世界大戰的紀錄片,印象最深的就是二戰時諾曼底登陸行動中在Ohama海灘的慘況:美國人錯誤的判斷,造成4大登陸地點中犧牲最多美軍的地方,砲彈噴射的碎片打死很多美軍,地上滿滿的都是殘破的屍塊,相當觸目驚心。從小看過相關的影片,讓我成了相當反戰的人,因此看到20世紀百年記事時,戰爭的畫面始終讓我不敢直視,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製造太多犧牲,相信這都不是大家願意看到的。

人類的進步大家都有目共睹,但是這中間帶來的犧牲更應該成為我們永生的警惕,20世紀以來,相信大家都拚了命的維護世界的和平,沒有戰爭的實際哦才是最美好的世界。


 

上課心得 

應華103499850353 蔡伊嵐

*二十世紀百年紀事 

要將100年濃縮在短短幾小時的紀錄片裡談還真是不容易,雖是探討全世界,卻是以美國的觀點出發,而在這百年中,歷經了27位總統,從第一任,因為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遇刺而繼任的最年輕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一直到近期為我們所熟悉、其太太希拉蕊亦有可能角逐2014年總統大選的總統-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

我特別注意到,這段時間,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各地不斷地有新發現和新發明。例如1876的電話加上已有的收音機、電報機,加速資訊的流通,開拓資訊傳播的新軌,爾後1906年福雷斯特的無線電廣播更是造福全人類。1901年挖到石油,使得整個世界進入石油工業時代,影響無遠弗屆,鐵路的建設以及之後礦工和礦主的對抗與協商,進一步促使勞工部的產生。1896年人們不但有火車可以搭乘,還有了汽車可以駕駛,移動相對自主便利多了,而萊特兄弟的飛機夢則是把人們帶到空中,像巴斯光年一樣,浩瀚無敵。

在法律與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則讓生活的品質提高到另一個層次,更完善且有保障。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的任期(1913~1920)內,進行諸多改革,其中包括1915年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婦女遊行,為了女性投票權而努力,也促使婦女更多權益的解放;1916年開徵所得稅,這便是該制度的源頭了。我對美國職棒大聯盟很有興趣,在影片中也注意到首屆棒球全國聯賽在1903年舉辦,沒想到歷史如此悠久。去年在美國時,幸運地得到大聯盟的票,看了一場聖地牙哥教士隊和洛杉磯道奇隊的比賽,雖然內容不怎麼樣,但是坐在大聯盟球場內的那種喜悅,是只可意會無法用言語形容的!

百年紀事實在是記錄了太多的事情,無法一一詳細列述,像是戰爭的部分便沒有提及。我認為,我們應忘記戰爭的傷痛,但不可抹滅歷史留下的教訓,回顧二十世紀,看看我們已完成什麼、又犯了什麼錯,再將這些東西放到未來加以運用,才是唐太宗所感慨的「以古為鏡」。

 


 

 

20世紀百年記事第二集

40085025I 應華104 賴怡臻

 

在這一次的影片當中一樣看到了很多不同面向的議題,不過這一次很大一部分描述的是「戰爭」。在這個地球上,我們探索到了許許多多的資源,然而就是因為只有這麼一個地球,無論科技怎麼進步,資源仍是有限的,而因為資源的有限與許多種種問題,造就了人們之間的衝突,然而權力或資源受到威脅,人們便開始互相爭權奪利隨後戰爭就爆發了,儘管有些國家與衝突的事件無直接關係,但又因為「利益」而爭先加入戰爭而形成了世界大戰,而科技的進步,武器的改善,當人類的智慧運用在如何有效的重擊傷害對方時,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從毒氣到坦克,這些化學及科技的進步為那一次的大戰帶來的是非常巨大的影響,無論是哪一方,都死傷慘重,看到這裡不禁感慨,人類雖然懂得創造,但也帶來了毀滅,人類智慧以如此方式展現讓人感覺到的是可怕又可悲。

但是在這一時期,仍是有許多人對這一個人類文明帶來很多貢獻,比如說我們今日經常看得美國好萊塢電影,大家若是出國總要去朝聖的好萊塢也是在1914年從紐約轉向至好萊塢發展,經過了長久時間才發展成現在這個人們眾所皆知的電影聖地。

這一段時期人們從自信之中發展,然而這強大的自信隨後跟隨戰爭的爆發而也帶來了許多不幸,在創造的同時也帶來了毀滅,人類應該從歷史中去學習,而這些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如果人們不再這樣的事件中得到教訓,只會一而再的重蹈覆轍而一再失去,而這些歷史事件也實是發人深省。

 

 

二十世紀百年紀事上課心得 

                                                                                                                                            499850406_應華四_鍾國豪

1910之後的十年對許多國家造成莫大的衝擊或影響,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產生的衝擊或效益。一次世界大戰前,萊特兄弟發明了動力飛機,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會成為一種新的戰爭武器。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用途在於偵察、空中格鬥與轟炸敵方的營地與民房,隨著一次大戰的發展,飛機的種類與用途也越來越多變。一次大戰的結束後,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製造飛機的技術越趨成熟,也促使了航空業的發展,許多戰前的飛行員也退役成為了飛機駕駛員(機長)。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女權在這段期間的發展,在一次大戰期間,參戰國內大量的男性都直接參與前線戰爭,導致國內勞動力大大減少,女性進而接替了男性生產軍用武器、軍需品及後勤支原等工作,使女性的重要性大大提高,這個時候社會高度顯示了對女性的依賴,這個轉變鼓舞了女人爭取平等的地位,女權運動亦在此興起。

 

 

 

二十世紀百年紀事上課心得

 陳玟萍

40185034I 應華二

 
今天課堂前半節老師講述了美國這塊新大陸,提及了地理大發現、為什麼要用「發現」這個詞?記得以前修課老師也提過相同的問題,因為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美洲是一個早就存在的事實,並非無中生有,只是沒有在地圖上出現,因此才用"發現"一詞。另外,老師也提到了美國工業化以後的領土擴張,帶給原住民(American Indian)空前絕後的災難。老師在課堂後半節讓我們欣賞影片,影片內容大致上介紹了世界在20世紀,也就是兩次世界大戰前的景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當時的人們享受著工業革命後的果實,認為前景一片樂觀,享受著以為永恆的和平;但殊不知,這只是暴風雨前的片刻安寧。影片也提及美國是如何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除了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政策外,還有因為一個隱形的原因在影片當中提及:德國煽動墨西哥反美。當時,墨西哥馬德羅總統被謀殺,霍特逃往德國,德國趁機危言聳聽。高中時候,歷史老師也有講述這方面的資訊,今天在課堂上的影片又再次刷新了印象。除了戰爭以外,影片也介紹了20世紀的當代藝術,除了梵谷、畢卡索的繪畫以外,還有在黑白電影中嶄露頭角的卓別林,也令人印象深刻。
今天的課堂中,老師也利用IRS系統問了我們幾個問題,和我們互動,我覺得IRS非常創新、有趣。

 

 

 二十世紀百年紀事心得筆記

謝佳伶

40023121L 應華三

     今日老師前言講到了美國重要的少數民族,像是印第安人、拉丁裔人、黑人、亞洲人。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提到美國曾經想要同化西班牙宇者,是因爲他們的勢力太強,所以美國政府被迫妥協,採取雙語政策,這跟我現今所感受到得不一樣,現在大家都講多元文化,重視多種外語,設立外語學習的立場侵略性小一點,但不可否認的西班牙語是美國最廣泛被學習的第二外語。我不知道夏威夷有很多日僑,更不知道美國在二戰時把日僑關入集中營,我想應該只是集中管理而非像德國那樣殘忍對猶太人,我覺得集中營這個詞被專有化了,若非同情形,不要使用比較好,以免造成誤會。

    影片是造年代分段的,我們每次看都是十年為一個時段,我覺得這樣的歷史很零散,也許老師可以補充關聯性,還有在特別重要的地方時可以暫時停一下,然後大家分享討論。

 

 

_______二十世紀百年記事_______

40000106E林珧平

看影片時很怵目驚心,如同同學說的:一髮牽動了全身。20世紀百年記事的畫面如實地告訴我們那個時代發生的故事,和以前看過的「大國崛起」有點相似,用畫面呈現寫實的時代樣子。然而無論哪個時代,都擁有着美好的記憶、偉大前進,與殘酷的事,這個世紀正好科學狂熱了起來,豈止發展快速呢,該說是重要的里程碑,科學家發現那些能離開地面的途徑、能衝出強大能量的物質等,反面來說卻也是戰爭真正摧毀人性的另一個里程。人們開始拿野心、優越感來踐踏不如自己的人,以及那些使自己不順心的國家。有人說當人開使會說話、會溝通,我們的社交機關就被打開、變得複雜不堪,時常人跟人見面的一開始,便開始打量他背後的企圖或揣想他有什麼不軌。當我們擁有越多,其餘的紛爭、猜忌也隨著增加。就和這個世代一樣,列強國家搶先一步發現了強大的武力和工具等,便開始無止盡的討伐,與以往的討伐有所不同在於:20世紀前後的討伐已不再是單單運用氣力石劍,而是具強大摧毀性的東西,可以幾秒間讓千年文明挪為名地的武器。這樣的征戰隨著國與國發展不均,便更拉大了彼此之間強與弱的差別,造成可怕的瓜分和吞噬,強國仿佛上了癮一般,少數民族永遠都是時代中的弱者。雖然有這樣慘烈的征戰,但蓬勃之際也有藝術也有民主正在茁壯,如果沒有從前的那些犧牲,就不會發展出今日雖仍暗藏不安,卻難得和平的共識。

 

 

影片心得-應華105 楊靖  40185005I

 

        19101919年這段時間初期,對許多國家而言皆是個重大的轉型期。國際貿易逐漸在增進當中,科技亦持續行走在前進的軌道上。1910年,其中一件極具紀念價值的事件就是哈雷彗星抵達近日點。儘管當時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使得許多人以為地球毀滅之日就要到來,但這極為震撼的一天也帶動了日後觀察星象的熱潮。1911年,挪威的探險家阿蒙森,搶先打敗了英國的史考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征服南極的人。

        1913年,在美國總統威爾遜就職典禮的前一天,華盛頓的千餘名女性走上街頭,無畏口水相向與暴力襲擊,為爭取女性選舉權示威遊行。在當天的遊行中,有不少婦女受到惡意的傷害,但暴力引起的公憤,也為婦女選舉權贏得了廣泛的支持。這樣的抗爭在1920年終於得到了回報,在威爾遜第二任總統任期結束之前,他和國會一致通過美國憲法第19號修正案,賦予了女性合法的選舉權。時光跨越了一個世紀,到了現今,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在內,也都持續在為著未受到平等對待的族群而發聲。去年的十月,我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場遊行,直到走在偌大的隊伍中我才發現,實際參與遊行與在報章雜誌或電視上看到的畫面,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透過他人的文字或報導來觀看一件事件,裡頭難免會摻雜報告者主觀的感受。有時他人所呈現的,只是他節選過自己認為正確的某一部分。然而親身成為隊伍中的一員,你才能看見旁觀的大眾所未能察覺的角落,才能感受到一群人花費心思在五花八門的服裝造型與示威口號,卻都是為著同一個目標所努力時的那種感動。那些膽怯那些期待那些激動那些看見不平的憤怒與堅定的心志,都只有在真正成為遊行的一部分,才能用心靈的眼睛看見。然而在深受感動的同時不免也有些惋惜,經歷了這麼長的歲月與價值觀的洗練,世界上包括台灣的部分族群仍未能受到真正平等的待遇。即使到了此時此刻,世界各地仍有無數的人們,依舊在為使其訴求能被正視而努力不懈著。願我們也能持續貢獻自己微小的力量,並期盼在不久的未來,人權能理性且平等地回歸到每一個人的身上。

        此時也是藝術界蓬勃發展的時期。1913年是藝術重要的一年,在紐約市的第一場國際現代藝術展,展示了300多位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其中畢卡索、梵谷、莫內等遠近馳名的作家皆包含在內。1915年,電影《國家的誕生》在紐約上映,而紐約也在此時期成為世界電影中心,直到後期才轉移至現今的洛杉磯好萊塢。英國喜劇演員卓別林也在此時期成功活躍,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之基礎。而在軍事方面,1914年,一名塞爾維亞青年於塞拉耶佛刺殺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夫婦,此舉動使得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開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這場戰爭與後續帶來的影響在過去的課本中皆曾被提及,但影片末尾則強調了另一種觀點,儘管戰爭往往在人們心中留下陰影,其帶來的卻不全然只是傷害,有許多科技如潛水艇、坦克車,以及儲蓄陽光的技術,都是因為戰爭而獲得更好的改良,並持續改善至今成為社會上的資源。我覺得這是在提及戰爭話題時較少被議論的觀點之一,若這些科技能在現代被用來作出對世界更有幫助的貢獻,也就不枉費那些在久遠戰爭中犧牲的勇士與人民了。

 

 

二十世紀百年紀事

周欣宇

 40285232I 

大一应用华语文学系乙班

  

    千百年以來,种族之间的冲突都是战争主要导火线之一。而会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族群间的文化差异、利益冲突、权利巩固等…….而在原住民与外来的新居民间更容易引发类似的流血或大规模的冲突。

 

   在世界各地的历史记录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国家都存在着类似的种族问题。因种族冲突而爆发的内战更是数不胜数。如:台湾的二二八事件、马来西亚的五一三事件、德国的犹太人集体屠杀事件、美国黑奴解放、盧旺達種族清洗等….这种流血事件跨越了世界各地,无论是传统的东方国家,还是科技先进的西方国土也没能避免。

 

    据许多资料的显示与证实,这些事件的前奏多是较为强势的一方对弱势的一方长期的进行不公平不人道的打压。最后由于一次小小的意外而引发弱势的一方进行反击,进而逐渐升级成暴力的流血事件。这种事件大多会扩大的原因,多为政府的不当抉择。开始时,政府机关多会使用较为强硬的手段希望能尽快平息冲突。尤其是在民主主义并不盛行的十九二十世纪,政府的常见平息方法,莫过于武力镇压。类似方法对所有被不公平对待民族的影响可想而知是深远和无法磨灭的伤痛。

 

    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西域地区在经历了安乐舒适科技时代,离开了艰难的原始生活。可是在这一段日子中看是和平的列强们可说是各怀鬼胎,加上移民的盛行国家人口日益增加。除了人口的增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民族更为多元,新移民的到来容易让本土的居民们感到利益被剥脱和抢走。政府自然会制定各种法律和规定来维护本土人民的利益,其中被提到的有美国的排华法案。

 

    最後,身为多元民族国家的一分子,我觉得能减少民族冲突的最佳办法除了政府的公平公正待遇外,最重要的还是各民族对彼此的体谅与包容。不要抱有歧视气愤的心态去面对他族,多多去了解他们的过去与苦楚。而对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相关的教育制度,从小就对孩子们灌输正确的观念。这种做法远远比日后的讲座来得有效与容易。

 

 

應華系 104 洪韻婷

 

  當楊老師提到美國的不同族裔時,我不禁回想起去年暑假在美國的種種回憶。在美國聖地牙哥實習,對於這個網路上形容爲「陽光, 沙灘, 比基尼」的地中海氣候城市,加上對於加州有很多華人的印象,我在十幾個小時的航行中不斷的拼湊著這個城市的模樣。一下飛機,炙熱的陽光下卻刮著冷冽的風,駛往接待家庭的一路上,taco bell, guocomolle, tortilla 等墨西哥菜招牌完全顛覆我的想像:啊!是啊!這是與墨西哥相離的城市。這一個月的實習,我住在聖地牙哥的東南部的小鎮:El cajon。 聽到這個西班牙文的小鎮,就知道這裡生活著許多Hispanic (Latino) 拉丁裔。根據wiki 統計,有兩萬民拉丁裔美國人住在這個小鎮,占總人口28 %,白人69.3% % ,亞洲人3.6 % 。駛進這個小鎮,路旁的景觀一片金黃寂寥,彷彿真的跨越了國界,來到墨西哥了!

  生活在這個小鎮一個月,我很開心能體驗到拉丁裔美人的文化,吃著他們的食物、聽著西班牙文,卻也發現了一些殘酷的事實。在這裏,種族仍然註定了社會階級。我在雙語小學實習時,遇到幾位台灣的華語老師,他們已經住在聖地牙哥十幾年,清楚知道學生的家庭背景將決定他們所受到教育。老師很無奈的說:「墨西哥家庭的孩子,父母親多半從事勞動業,家中經濟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難有多餘心思注意小孩的教育或課業,也因此較容易受到歧視。」種族問題,儘管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儘管在如此靠近墨西哥的地區,還是無奈的發生。

  

 

第二週---上課筆記

應華105林郁綺/40185010I

     工業革命讓歐洲人口漸趨穩定,政策也使皇家聯合在一起,人們對未來抱持希望,社會一片欣欣向榮。

    這個時期發生的事件還有阿蒙森踏上南極、車子首度開到130英里,因而產生了第一屆賽車比賽,另外,音樂藍調的出現也是在這個時期。除此之外,福特汽車在此時也漸為普及,幾百美元即可買到一台車,價格較以往親民許多。而巴拿馬運河經過十年時間終於完工,連接著大西洋和太平洋寫下新的歷史。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重大事件---鐵達尼號翻覆的意外,鐵達尼號為當時最大型輪船,航程為從紐約到倫敦,因為撞上冰山翻覆,造成約1500人死亡。

    國際情勢方面,這時期的美國,共和黨和進步黨態度轉趨積極,他們想為國家做點事,解決窮人問題。威爾遜總統則支持婦女解放,要求平等對待,婦女團體開始為自身權益發起運動,要求可以選舉,這股熱潮從英國蔓延到美國,許多婦女甚至以絕食表示抗議的決心。而墨西哥政治局勢緊張,總統被殺害,經由威爾遜的調停才結束。

    至於藝術方面,歐洲的繪畫在美國展出梵谷、畢卡索、賽尚等人的畫作。電影多了特效和藝術效果,卓別林也是在此時變成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

 

 


課堂心得 

 

徐晧恩 

應華105  40107229E

如果說十九世紀是英國的年代,那麼毫無疑問的,二十世紀就是美國的舞台了。在二十世紀的前半段,兩場世界性的戰爭的主戰場幾乎都不再美洲大陸上上演,繁榮這裡得到了安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來自歐洲的移民持續來到了這片新大陸,因為更多的移民來到了美洲,他們對於英文的使用仍然不解,這時已經逐漸成熟的美國報業開始有了轉變,報紙持續向小報化邁進,並且出現了大量的插圖,這樣的發展持續,終於開啟了美西戰爭的楔子,世界新聞報對於緬因號戰艦的報導,這樣的報導在美國持續拉扯,引起了新聞的客觀性的問題,並終於誕生了普立茲獎。:
一次大戰後,美國的記者發現,他們被騙了,到底被誰騙了呢?被政府的文宣騙了,記者開始懷疑,官方資料的正確性,還有事實真的就是客觀嗎?這個議題在現在的台灣也同樣的發酵,官方的文件,官方的公布真的就是唯一標準嗎?美國記者開始質疑,並且開始發展出扒糞新聞,調查式的報導。而這個種子在1970年代的水門案達到了成熟。
193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大蕭條,羅斯福的新政是否真的發揮功能,雖然歷史課本裡都說是因為這個新政讓美國的經濟真的起死回生,但是真的是這樣嗎?這到了現在也有人開始懷疑,羅斯福總統擴大內需的背後,是更多的公務人員失業,政府的大量瘦身,反而讓更多公務員失業。


林敬智    應華系40085003I

        今天上課時看了《二十世紀百年記事》,教授希望我們能透過影片的內容來增強學習效果,同時,在看完之後會有一個小測驗,利用IRS投票表決器來檢核學習效果。其中,有一個題目是這樣的:「鐵達尼號是紐約到倫敦?還是倫敦到紐約?」而這道看似不經意的題目竟引發了大家熱烈的討論。因為,在影片裡提到的是鐵達尼號是從紐約到倫敦,因此有一半的人選這個選項;但是也有些同學說其實鐵達尼號真正是從倫敦到紐約,而持同樣看法的人數竟也將近一半,那,到底誰才是對的?
       回去搜尋了一下資料,鐵達尼號是1912414日從英國一個叫南安普敦的地點出發,途經法國瑟堡-奧克特維爾以及愛爾蘭昆士敦,美國紐約是此行目的地。但是不幸的是,在中途就因撞上冰山,導致船底的鉚釘承受不了撞擊因而毀壞沉沒於大西洋,震驚於世界。此後,世界各國更加注重海上安全的防護以防憾事再次發生。

       百年後的今天,鐵達尼號事件依然在人們心中占有一個重要地位,那謎一般的過去、大量的罹難者以及電影的渲染,讓許許多多人仍致力於研究它的曾經。像是婦孺先逃走的規定,事實上這是極少數難得的狀況,因為以整個生活叢林來說這兩者都是弱者,也更突顯英國騎士禮讓的概念,但,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裡寫道,其實鐵達尼號的生還者,因為回去後還要面對經濟的問題,尤其在這之後的兩年就發生了世界大戰以及許多嚴峻的挑戰,因此寧願和家人同生共死勝過親眼目睹一場場苦痛和悲劇。同時,我又想到如果這件事放在台灣,我們又會有什麼反應呢?我不知道,也不敢想像。

       百年前、百年後,歷史繼續述說那些曾經活著的人的故事,仍活著的人則繼續聆聽並寫屬於我們的歷史。

499850561 夏建雄    上課心得

美國社會當今極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多元文化主義。1970年,在2.03億美國人口中,外國出生的 人口為970萬,如今,在2.63億美國人口中為2260萬,白人占83%,黑人占13%,其餘4%為其他人種。西班牙裔血統的人在人口中占10%。這種 狀況主要是移民大潮造成的。美國全國有2300萬人自稱為拉美移民,這個數字比1980年增長了50%,這還不包括非法移民。據移民專家估計,來自拉美的 非法移民至少有700萬人。

1985年到1995年外來移民的數目比美國歷史上任何10年都多。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們,何以在美國的這塊 土地上凝聚為一個獨立的民族?何以成為一個美國人?近年來在美國出現了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alism),其目的是從文化的視野來審視各種 族的歸屬性,以及種族歸屬性與美國歸屬性的關係。關於美國是一個融合體還是一個馬塞克的聯合體,在美國是否存在憲政理論與現實脫節,一直是後現代社會的美 國文化爭論中一個主要的命題。

在美國不可能出現一個少數種族多數”(minority majority)的狀況。黑人在1920年占美國總人口的9.9%,在1950年占10%,在1970年占11.1%,在1990年占12.1%。亞裔 和西班牙裔美國人的增長同樣十分緩慢。同時,由於收入的增加和種族間通婚的增加,使人們更易接受美國生活方式。如在大洛杉磯,三分之一在美國出生的拉丁裔 中產階段和四分之一在美國出生的亞裔與其他種族通婚。

美國的民主環境為多元化主義和雙語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可能,另一方面,它們確實有可能在根本上動搖和腐 蝕美國作為一個民族的基礎。如何避免使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使由於種族不同而造成的襲痕與歧異不至於將美國社會瓦解,使之巴爾幹化呢?在這裡,最關鍵的是 美國社會如何處理的關係,如何保持多樣性與多元性的平衡,實行文化多元性而不是排斥共同文化和語言的崇拜少數種族文化的多元文化主義, 如何使不同的社會與文化價值既共存又統一於美國信條的旗幟之下。

                                                                                                              楊婉憶 應華106甲 40285132I

全球化20世紀浮出了水面,但它絕不是一片芳草藍天:在這看不到盡頭的進程中,到處都是荊棘叢生——人類還遠沒有達到有能力自治的境界

二十年代始於北美,又受一戰結束影響傳至歐洲。歐洲自1919一戰結束以來飽受經濟衰退困擾,因此一直致力於戰後重建並恢復因戰爭而造成的勞動力消減。與二戰後不同,美國沒有試圖支援歐洲的戰後復興,反而是進一步傾向於孤立主義政策。在加拿大,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主要經濟夥伴導致了該國歷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經濟轉型。總體上,自20年代中期開始,北美經濟規模開始凌駕於歐洲之上,而幾乎與此同時,咆哮的二十年代也開始在英法德等幾個主要歐洲國家顯現。20年代後半的歐洲經濟高速發展,被稱作黃金20年代,在法國和加拿大亦稱做瘋狂年月

 

 

 

 

Comments (3)

徐晧恩 said

at 10:17 pm on Mar 7, 2014

20世紀百年記事之心得 應華105 徐晧恩

如果說十九世紀是英國的年代,那麼毫無疑問的,二十世紀就是美國的舞台了。在二十世紀的前半段,兩場世界性的戰爭的主戰場幾乎都不再美洲大陸上上演,繁榮這裡得到了安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來自歐洲的移民持續來到了這片新大陸,因為更多的移民來到了美洲,他們對於英文的使用仍然不解,這時已經逐漸成熟的美國報業開始有了轉變,報紙持續向小報化邁進,並且出現了大量的插圖,這樣的發展持續,終於開啟了美西戰爭的楔子,世界新聞報對於緬因號戰艦的報導,這樣的報導在美國持續拉扯,引起了新聞的客觀性的問題,並終於誕生了普立茲獎。:
一次大戰後,美國的記者發現,他們被騙了,到底被誰騙了呢?被政府的文宣騙了,記者開始懷疑,官方資料的正確性,還有事實真的就是客觀嗎?這個議題在現在的台灣也同樣的發酵,官方的文件,官方的公布真的就是唯一標準嗎?美國記者開始質疑,並且開始發展出扒糞新聞,調查式的報導。而這個種子在1970年代的水門案達到了成熟。
193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大蕭條,羅斯福的新政是否真的發揮功能,雖然歷史課本裡都說是因為這個新政讓美國的經濟真的起死回生,但是真的是這樣嗎?這到了現在也有人開始懷疑,羅斯福總統擴大內需的背後,是更多的公務人員失業,政府的大量瘦身,反而讓更多公務員失業。

徐晧恩 said

at 10:49 pm on Mar 7, 2014

因仍不熟悉此網頁的作業系統,導致上傳錯誤地方,容請包含。

蔡碧瑜 said

at 8:55 pm on Mar 9, 2014

美國族群與世界
499850640_蔡碧瑜_應話103

1910年至1920年的美國, 威爾遜是第28任總統. 1914年4月15 日, 88萬噸造價750萬美金的鐵達尼號郵輪, 自紐約前往倫敦過程中, 不幸撞冰山沉沒, 1500人喪生, 造成許多人傷痛.

工業革命後, 歐洲崛起, 各國之間都互有來往與合作. 1910年7月, 愛德華七世去世, 繼任的是他兒子喬治五世.

其實這年代的美國變化也是豐富多彩的, 包括發現哈雷彗星, Robert Scott 登上南極, 威爾遜解放女性, 平等權利, 女性極力要求參與選舉等. 而奧匈帝國王妃Sophia被殺, 塞爾維亞人大亂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諷刺的是, 戰爭使潛水艇技術更進一步, 也讓德國採用了新武器, U船.

1910年至1920年代的美國, 是充滿了煙硝味的時代. 也許有破壞, 才會有建設, 大千世界才更懂得做出和平協議, 人民經濟才有所進步.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