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3-0303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林品懿 9 years, 10 months ago

 


 

【排華法案】應華系104 40085028I 王帝棋

 

     華人移居美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末甚至更早,19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伴隨美國西部淘金和開發熱潮的興起,許多華人就此飄洋過海來到美國──這批華人絕大多數都是青壯年勞工,在美主要從事礦產開採、鐵路修建、伐木墾荒等體力工作,為美國西部的開發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華人的辛勞與付出,並未能換來理應享有的正當權益;相反地,他們經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飽受歧視和迫害的排華浪潮。

     我認為排華法案的成因是嚴重的種族主義和文化衝突,種族主義思想深植美國人心,甚至曾可見於美國憲法(該憲法的種族偏見在「承認南方黑人奴隸制的合法性」可見一斑)。即便南北戰爭使黑奴獲得解放,但種族主義的偏見依然根深蒂固,以至於美國有色人種為爭取徹底解放的鬥爭延續許久,嚴重的種族主義對排華立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華人固守著自己的文化風俗與生活習慣,易與美國社會脫節;華人注重的綱常倫理也與美國白人崇尚個體自由與獨立的意識格格不入,因此華人在當時的一些美國人眼中可說是拒絕美國的宗教和民主思想及生活方式,不能同化於美國社會,永遠是個外族,由此雙方文化的差異加深了彼此的誤解,更加劇了白人對華人的排斥。

     排華法案從實施、影響、廢除一直到道歉都是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的過程,但排華法案最該被思索的是:完全消除種族主義歧視和排華法案的殘留影響是不現實的──種族歧視依然深深植根於美國的民族意識中,並滲透在美國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各領域,如何提昇在外華人地位、保障華人權益,依然是許多人不斷努力的方向。

 


 

上課心得

台文106陳柏成

這堂課老師問我們認識的美國知名華僑第一個閃過我腦子的名字是林書豪,但是在林書豪跟李小龍之後我就想不到任何另外的人,在同學分享了許多如:趙小蘭,陳士駿......後我才發現其實我對這個美國華僑的問題其實真的太陌生了。另外老師也提到美國的排華法案不准華人取得美國國籍或禁止華人進入美國國籍等等的政策,讓我覺得有點難過,因為前陣子我看了一部電影"金山",說的是美國在中國招募華人勞工到西部蓋鐵路,像是黑奴一樣的用貨船運到美國,過程中我覺得其實他們把華人當作次等的人種,死了幾個都無所謂,在路邊隨便挖個坑就把他們埋了,在中國的親人卻還在苦苦等待他們回家。蓋完鐵路後美國還處心積慮地要把留在當地的華人趕走,使盡各種方法排斥他們,雖然美國在最近有向這些人道歉,但是做為一個華人聽到這些事還是很難過



新聞補充 40085033I 林品懿

舊金山知名華僑會館撤下「中華民國國旗」

據聯合報報道,自美國和中共建交以來,舊金山中華總會館為了挂旗爭論了數十年,也有人私自將大樓頂樓的「中華民國國旗」拿下。保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商董和主席曾提出議案永遠效忠「中華民國」。

中華會館25日召開商董月會上,寧陽總會館商董黃楚文舊事重提,提出動議要撤下大堂的「中華民國國旗」,再度引起激烈爭辯,黃楚文提出撤旗的五大理由,主 要是會館為美國民間組織,不應涉及政治。總董黃榮達堅持速戰速決,由商董投票作決定,最後以21票贊成、20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投票前有商董和主席警 告投票沒有依照總會館章程,日後一切法律責任由黃榮達一人承擔。

「台北駐舊金山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傅正綱表示,依照中華總會館的章程並不算正式通過。他説:「中華總會館一直有部分立場偏左的商董,他們會提出這樣的議案並受到支持並不奇怪。我只能説這是一個趨勢,但我們不樂見這個趨勢的發展。」

 

 

上課心得

應華104 許博雅

記得老師在第一堂課曾讓我們想想到底認識哪些美國知名的華僑,也讓我們思考美國華人和華僑的不同,這次開了平台讓大家發表自己到底知道哪些人,
腦中瞬間湧入了林書豪,然後過了一秒後想李安到底是不是,再之後,我的思考又開始陷入了泥淖,我發現我認識的美國華僑實在是少之又少,以再次的證明平常的我們雖然喜歡說中華民族到底有多強多強,但實際上我們卻對周遭顯得不太關心,只是停留在久遠之前的榮耀。當下為了填寫平台的解答,我開始生平第一次去搜尋了美國華僑的代表人物,也是在那時我才知道原來之前新聞炒的沸洋洋的虎媽叫蔡美兒,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是駱家輝,冬季奧運雖然沒有獲得獎牌,但她的精神仍值得我們學習的陳美,都是有名的美國華僑,而李安是確確實實的美國人沒錯,如果不是因為這堂課,我真的不知道這些人的名字,也只能模模糊糊的回答好像是誰或是誰。 


課堂心得 應華105 40185025I 李孟儒

這次上課提到了美國華僑,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趙小蘭、駱家輝等人,除了是以前曾經聽老師提過之外,對於他們的努力還是很是敬佩的。因為在國外,他們的身分是華僑,對於華僑其實多多少少還是會有那麼一點歧視,所以他們很認真地去證明自己能力,尤其是趙小蘭還是一名女性,這樣說或許對一些人說是帶有一些歧視,不過在以前那個年代,要說一個華僑家庭捨棄傳統觀念我是有那麼一點不相信的,所以我覺得他們能夠以自己的努力去證明自己並在美國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很厲害。

 

 

 

課堂心得

應華三 葉秀印 40085016I

延續第一堂課的話題,這堂課老師問了我們所知道有名的華裔美籍人士,並開放了一個教學平台讓大家上傳自己的答案。在作答的時候,其實我有點窘困,雖然美國文化(尤其大眾文化)對台灣影響非常深遠,而我自己也滿喜歡他們的音樂、服飾等等,但我發現我叫的出名字的所謂「華裔美籍人士」卻很少;當教授開啟教學平台,開始分享大家所上傳的答案時,我才知道原來班上有這麼多厲害的人,也才發現原來自己有那麼多的不足。

課堂筆記

 

應華三 葉秀印 40085016I

一、在美國,種族歧視的相關政策其實必須一直到金恩博士發起了民權運動後才真正被廢止。

二、我們應該如何翻譯Chinese American這個名詞?華裔美籍?美國華人?

三、第一批美國華人之所以來到美國其實是為了補足南北戰爭後黑奴被解放所帶來的勞力短缺,也就是所謂的契約華工;他們多來自廣東西部的四邑。

四、日治時期,政府為了完成戶籍紀錄而調查台灣人的族群別,並將台灣人分成生番、熟番、福建(講台語的)、廣東(講客家話的)四種。與現在不同的是,當時所謂的廣東話其實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客家話;此定義與我們現在所知的廣東話(粵語)完全不同。

五、清朝統治時期對台灣人分類的依據是地緣關係。

六、1962年正式廢止排華法案(1882年正式通過),因此華人移民之來源始複雜化(來源不只是中國、台灣,還有新加坡、越南等地)。華人移民是高度移動的群體。

七、知名華裔美籍人士:駱家輝、趙小蘭、陳士駿、楊志遠、蔡美兒(虎媽的戰歌一書作者,畢業自耶魯大學)等等。

 

 

 

 

 

上課心得:

賴應歡 40241234S 物理系106級

本次上課中老師又再次的介紹了美國幾位著名的的華僑,我很喜歡老師每次都會在上課開始時,先提出幾個問題,讓我們先思考,然後逐步的引入主題,像這次老師有叫我們和組員討論,要我們互相說出對方不認識的美國著名華僑,有點像老師在第一節課時的討論,但這次又不同的是,老師後來的講解當中,有提到日本人早期移民到北美洲去,老師說到,像日本他們的移民方式和華人不同,日本皇家會在特定的時間把他們的人民以特定的職業來一批一批讓他們移民到北美洲去。老師舉例如像在一定的時間就會把一整批醫生移民到北美洲,然後下批是教師以此類推等等,我覺得這很特別,因為在還沒有上過這堂課時,我一直都只是讀到關於華人的移民,這多少和我本身是馬來西亞華僑是有點關係,所以當我第一次聽到有這樣的移民方式時,我確實感到很奇怪,為什麼日本皇家會這樣來分批送他們的人民移民到北美洲去呢?還有老師也有在上課中提到,在美國的日本移民他們對他們日本社會所帶來的貢獻,像是sushi這個英文詞,如果不是有日本移民在美國上流社會有對美國人講過這種食物的話,現在就不會有sushi這個直接由日文發音翻譯過來的英文字了。所以這就日本移民了之後還對他們的祖國所做的貢獻之一。還有就是老師在課堂上也有提出華裔與華僑的分別,這兩個詞對我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像我本身就是一位華裔而不是一位華僑,華僑應該定義在持有中華民國身份但是定居在海外的華人,而華裔就是指在海外出生的華人既是不持有中華民國身份的。

 

上課心得 應華一 麥淑賢 40285227I

首先,教授今天在上課時要我們寫出我們認識的美國知名華裔人士,而老實說我只回答出李安和李小龍這兩位美國知名華裔人士,課堂中其他同學回答的陳美、駱家輝、陳士駿、馬友友等等的美國知名華裔人士我先前都不認識,上完這堂課後讓我知道了更多的美國知名華裔人士。

另外,教授在課堂上提出在日治時期,日本人曾經把客家話稱作廣東話,因為我本身來自香港,說廣東話,所以知道客家話和廣東話其實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因此我覺得日本人以為客家話就是廣東話非常有趣。

最後,教授播放了一部經典作品<大國民>,這影片是講說美國最大的報閥—威廉倫道夫的空虛和社會的黑暗,其實我不太了解這影片的背景,所以不太知道這片的意義,不過片中多次出現”玫瑰花蕊” 一詞,這詞的意思是片中的重點之一,所以如果知這了這詞的意思,就會知道這影片的意義了,這詞的意思就等待明天的影片播放了。

 

 

上課心得

應華103_499850406_鍾國豪

老師上課時不斷地提到美國華裔這個名詞,在上課前對華裔這個名詞沒有太多想法,但是經過思考和資料查詢後,才發現原來華裔也大有學問。

 

根據維基百科上頭的資料,對華裔、華人、華僑等名詞的定義如下:

 

根據通行的定義原則,出於某種目的、需要、動機跨出國境,在國外長期居住的華人因已入籍所在國而稱為海外華人。海外華人由於受到居住國國籍法的規定,華人、華僑在法律上有著嚴格的界限和區分:

  • 華僑:亦被稱作「海外華僑」,華僑屬於尚未加入外籍的中國公民,但長期居於國外;包括已取得居住國永久居民身份者,稱之為「華僑」,仍保留本國公民身份,仍然受到本國法律保護。華僑的範疇不包括因公在外工作者,留學生,對外援建工作人員。
  • 華人:亦被稱作「海外華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不允許雙重或多重國籍的存在,若已加入外國國籍且已註銷本國護照的被稱為「華人」,所以其法定身份已是外國人,受居住國法律保護。
  • 華裔:華人或者華僑的後代,一般被稱之為華裔,華裔通常出生在非祖籍國的海外。在一些移民大國的存在大量的華裔,如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華裔成為這些國家少數民族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臺灣,所有居住在海外的華人皆稱以華僑(若其籍貫在臺灣則亦有「臺僑」之稱呼);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定義為:華裔乃泛指在海外出生的華人後裔。

 

而且上課時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有哪些知名華裔人士?這個問題讓我思考許久,有人提出李安,但我不了解的是,李安為什麼屬於華裔?他出生在臺灣,生長於臺灣,求學於臺灣,只不過是到美國另外念了一個學士和碩士,為什麼他就是美國華裔呢?況且他沒有美國籍,那如果所有去美國留學的臺灣學生就是美國華裔了嗎?我覺得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另外說陳美是美國華裔也是奇怪的說法,她其實是泰英雙重國籍,根本不是美國華裔,但她的確可以歸為海外華人沒錯,因為她從小就移民英國,也是英國公民。

 

 


 

 

 

上課心得-應華105 楊靖  40185005I

 

        今天上課時,老師要我們舉出幾位自己知道的美國知名華裔人士。當時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以前曾報告過的美國第一位華裔駐華大使──駱家輝。然而看了其他同學的答案,發現他在我們大學生的認知裡,似乎沒有像國父孫中山、李小龍、以及林書豪等人那麼知名。回去後我針對美國知名華裔人士這個主題找了一些資料,除了在維基百科搜尋到如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朱棣文,政治人物吳仙標、駱家輝、趙小蘭,律師邱彰、藝術家李小龍、雅虎創辦人楊致遠等。我還找到一個網站,裡面有上述幾位美國知名華裔人士的生平事蹟,在此附上網址提供大家參考:

 

http://whoswhochineseusa.com/AMERICAN-CHINESE-index.htm

 

        另外,在今天課程的後半部,老師播放了一部經典電影「大國民」給我們看。一開始對於這樣年代久遠的電影有些不太習慣,也有點看不懂。但慢慢看著就知道電影要講的主要是一個記者在拼湊傳奇人物凱恩的生命歷程。電影中不斷提到的關鍵字「玫瑰花蕊」一直是個讓我很感興趣的謎題,可惜最後因為時間的關係,沒能把整部電影看完,也不知道究竟這個「玫瑰花蕊」在凱恩的生命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因為好奇心使然,所以我回家查了網路上的資料,也找到了一些電影片段,才發現原來「玫瑰花蕊」是凱恩年幼時的雪橇上印的字。在上課時看到的片段,有一幕是在雪中玩耍的小凱恩,被迫與母親分離,當時他身旁的就是這個印著「玫瑰花蕊」的雪橇。原來到凱恩臨終前,他心中最惦記不忘的就是這件童年時發生的傷心往事。他雖然度過了光鮮亮麗的一生,在最後一刻卻仍然必須帶著這樣的傷痛,離開這個世界。我想許多的知名人士,尤其是現今國內外演藝圈當紅的人物,也許也都會有這樣的孤寂感吧。眾人只看見他們所呈現出華麗的一面,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平凡人,有多少人真正能貼近過他們的內心呢?也許就是因為名氣,讓內心的寂寞更加的放大。從古至今以來,這也許一直就是所謂「成名的代價」吧。

 

        除此之外,今天上課時,老師也提到了美國的排華法案。我想既然已經有不少同學在此提供了該法案的相關資料,我想就美國人過去排華的原因及之後所造成的影響,貢獻一些我所搜尋整理的資料:

 

        首先,如果分析美人排華的原因,可以從五個角度來看:

 

        (一)經濟:白人指責中國移民為「契約勞工」,甚至是「奴工」,以降低工資的手法競爭,迫使許多白人失去工作。

        (二)社會:白人指責中國工人對美國勞工階級造成威脅,危害美國的自由制度。且不注重衛生,乃傳染病之溫床。

        (三)政治:數千年的帝制傳統使中國人不懂民主自由的好處,也不懂選舉的意義,故不應具有選票資格。

        (四)文化:指責中國人不願意同化於美國的主流文化,且缺乏道德觀念,因此帶來像賭博、娼妓、吸食鴉片等各種罪惡行徑

        (五)種族:中國人被指為劣等民族,無論軀體或心智皆比較弱小,故應避免與白人混合,以保持白種人的種族優越。

 

        但總的來說,美國排華的主要原因還是種族歧視,以及對中國人的害怕。尤其像1870年,中國人在加州的行業已佔盡優勢,他們的辛勤耕作,又能以廉價出售的農產品、漁獲以及諸如雪茄、皮靴等工業商品,使同行的白人無法競爭,因而引起白人的嫉妒與攻擊。美國駐華公使田貝曾說:「中國人所到之處,即控制當地商業,把外國商人擠出商業圈外,引致各國抱怨。」「如今,對付中國人的唯一辦法,就是把他們全部排斥。」在1882年排華法案通過之前,排華暴行就已經遍及美國各地,尤其以西部各州為最嚴重。而在排華法案通過後,排華運動更是變本加厲,像是在1885年,就發生了加州夭李架的華人互鬥、懷俄明屬地石泉鎮事件、華盛頓士哥坑的兩名華人無故被殺,以及西雅圖的三名華人被殺、三名華人受傷等這些悲慘的事件。1886年,舊金山中華會館董事與直督李鴻章皆致電總理衙門,請求設法保護。但當時清廷國勢衰弱,致使從事折衝尊俎的外交官員雖竭力交涉,終無法挽救在美華工的悲慘命運。

 

       此外,除了1882年的排華法案,歷史上還有這些法條,也都是對華人的戕害:

  

        -1868年,「中美續增條約八款」(蒲安臣條約),規定美國人可以自由前往中國,中國人也可以自由前往美國。

        -1880年,「安吉立條約」:「華工前往美國,於美國之利益有所妨礙,美國可以或為調整,或為人數年數之限,但非禁止前往。」

        -1888年,「史葛德法案」:規定凡返回中國之華人,均不准重返美國,其所持證件一律作廢。

        -1892年,「賈瑞法案」認定在本質上,所有在美國的華人皆是有罪的。

        -1893年,「麥克瑞修正案」嚴格規定條文中「商人」定義。

  

        最後,談及排華法案對中國移民的影響。首先,排華法案規定不准華工攜帶妻子進入美國,使華人社會的男女性別長久不能平等。華人娼妓與賭博等犯罪活動皆與缺乏正常之家庭生活有密切關係。其次,原先中國人在許多行業(如:開礦、建築鐵路、製造雪茄、製靴、縫衣、捕魚等)占有優勢,但因白人訴諸立法或暴力,迫使華人從這些行業撤退,只能集中在幾種不必與白人競爭的行業中(如:中國餐館和洗衣店),造成華人自己惡性競爭,使華人社會犯罪增加。

 

        在心理方面,排華運動與種族歧視使華人退縮在自己的社會圈子活動,其結果是延阻了同化的過程。美國人指責華人不願意同化,其實早期華人的退縮心態是被迫的,不是他們自願的。且當時滿清衰弱,無力保護,使美國華人長久遭受侮辱,最後民族意識覺醒,華人先是轉向支持保皇黨的康有為和梁啟超,其後又轉向支持孫中山的革命,希望建立一現代化之強國,維持他們在白人社會的尊嚴,不致繼續受辱。

 

        看了這些華人在美的歷史,實在對於我們現今到了美國能受到良好且平等的待遇而感到珍惜。然而我們也必須將這些過往放在心中作為一個警惕,提醒自己無論是在台灣面對外國人,亦或是在國外接觸異國文化,都應保持著尊重、友善的態度,以避免這些因不尊重而產生的不良行為再次萌發。

 


 

                    課堂心得

應華103  499850200  柳怡瑄

1.排華法案

 

《排華法案》是美國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於1882年5月6日簽署的一項法案,成為《美國法典》的一部分。1880年對《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的修訂,允許美國暫停華人移民,國會根據修訂的條約,很快就制定了這項法案。

 

這項法案將所有華人勞工拒於美國之外長達十年。其1884年修正案更限縮了先前入境的移民離開和進入美國的規定,同時闡明,無論這些華人的國籍為何,該法皆適用。1892年,該法案由《吉爾里法案》(或稱《基瑞法案》)延長十年,到1902年便取消了時限。法案被1943年通過的《馬格努森法案》廢除,後者允許每年105名華人的入境移民限額,然而大規模的華人移民並沒有隨之到來,直至1965年的《入境移民與國籍服務法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Services Act of 1965)的通過。該法案是對大量華人因中國的內部動蕩和有機會得到鐵路建設工作而遷入美國西部所作出的反應。它是在美國通過的第一部針對特定族群的移民法。

 

雖然該法案很久之前就被廢止,但是長期以來它卻一直是《美國法典》的一部分。即便是今天,雖然它所有的內容都久已被廢除,但是《美國法典》第8篇第7章題名為「排除華人」(Exclusion of Chinese)。它是第8篇(外國人和國籍)的15章里的唯一一個完全針對一個特定國籍或族群的章節。

 

2011年10月6日及2012年6月18日,美國參議院及眾議院分別通過一項道歉案,兩院議員一致就《排華法案》向全體在美華人致歉。

 

 

2.知名美國華裔人士 

 

   在老師問完大家有那些知名的美國華裔人士後,我又上網搜尋了一下,發現原來在我們有那麼多華裔人士在美國的各個不同領域有著傑出的表現或是重要的影響力,不只是我們在課堂上所看到的大家的回答,政治、經濟、體育、時尚、飲食、法律、生活......等等方面都有這些人的存在,相當令人佩服。 

 


 

排華法案 上課心得

應華104 40085039I 郭鋐濬

 

華人的世界在發展蓬勃的同時,不僅僅為華人自己帶來不勝數的利益與勝利,也讓華人在世界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初美國西部在發展的時候,依賴相當大量的金礦資源為美國本土帶來數不清的利潤,不過人類總是不滿足、總是貪婪的,為了讓生產更有效率,盡可能的在工程上精簡成本,因而有了違法華工的輸入。

為了尋求新天地與新生活,來自中國南方的華人也在自家土地不利生存的推力下前往美國西部,替美國人在西部蓋鐵路,最重要的,就是替美國人將淘金熱延續下去。大量的華工輸入降低了淘金熱的生產成本,儘管華工的薪資在美國人而言不高,但是對於在新天地生存的華人們卻是相當足夠,因此美國西部的拉力變得更強了,華工輸入越加頻繁,人口當然也越來越多,這是造成的社會成本也就跟著增加了,不斷有社會問題產生,如被資遣的華人流浪街頭、對華人的社會觀感降低等,甚至後來產生集體的排華行動,在美國有華人存在的大城市如火如荼展開,華人也面對龐大的社會壓力不得不在社會上行逐漸退縮。

不過也因為這些華人早期的輸入,也奠下往後華人移民美國的基礎,許多高成就的社會人士也頂著華人之光的光環,在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發光發熱,其中不乏廣東移民作家譚艾美、臺裔人士陳士駿等,告訴我們即使在不利華人生活的環境下,還是有辦法展現我們在世界上堅韌的生命力,而且華人在美國白人的眼中,就是一群很會讀書、數學很強、很有科技方面的成就,儘管這些美華的特質是屬於一種“成見”,但也因為這些特質,引領了華人在西方社會傑出的成就。


 

上課心得

應華 103 499850353 蔡伊嵐

(一)排華法案

教授今天在上課時便以此法案切入主題,並要我們深思:是否合理?其中針對華人有什麼樣的限制?

我想,只要是對於特定族群、種族,以「法」的名義,加以限制其基本人權,便是不合理的事情。我還記得高中歷史老師曾提到相關背景,華人善於打理經濟,放諸四海皆然,當年舊金山、三藩市因為採礦吸引大量勞工移入,他們在當地成家立業,吃苦耐勞的特質讓他們快速地累積財富,間接地使當地人民感到不安,進而採取各式手段,其中包括最激烈的-停止華工入境 10 年。

教授提到,早期華人不管在海外有多大的成就,晚年時仍會想「落葉歸根」,這個現象耐人尋味。發財致富,不只是華人的強項,也是另一個民族-猶太人擅長的地方,但是不願融入當地的主流文化可能就是早期海外華人的鐵板,而那就成為猶太人能迅速竄出的關鍵。時代在改進,人們的思維也不斷地演變,如今,華裔政壇新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加州政府審計總長江俊輝、紐約州議會首位華裔女性眾議員楊愛倫。當地媒體有此評論:「華人參政意識明顯提高,這是自他們踏上美國的土地以來,華人政治地位首次發生明顯上升的變化,這表明華人已日漸成為美國社會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二)知名美國華裔人士 - 蔡美兒,陳美

課堂中,我在回答美國華裔人士的題目中,寫下「林書豪、蔡美兒、馬友友」的答案,教授針對「蔡美兒」做更進一步地討論,並要我們回家找找她的著作《虎媽的戰歌》以及陳美的故事,寫下感言。

這本書我在它紅了一陣子之後才找來閱讀,書裡的虎媽便是蔡美兒自己,一個剛烈、強硬、愛出風頭的女人。她以她個人認知的「中國媽媽式」教育,養大了她的大女兒蘇菲,其中包括禁止兩名女兒外宿;讀書成績必須達「 A 」級以上;勤於練習鋼琴和小提琴;女兒不聽話,她會罵女兒是「垃圾」,威脅女兒要燒毀她的玩偶。當她欲以相同方式對待她的二女兒露露時,卻紮紮實實地踢到了鐵板,遭受頑強的對抗,書中的故事便以這樣的軸線鋪展開來。

究竟中式教育好還是西式教育好?當虎媽一出現,西方社會出現此起彼落的責難,數落她的不是,而反觀他們的教育呢?我覺得我沒有深入地了解,不便妄下評論。西方社會也有貴族學校,也有對子女尖酸刻薄的家長;東方社會也有森林小學,也有重視孩子的自由、獨立自主發展的父母。但這本書有個很重要的一點,虎媽最後折服於二女兒露露,也許她會嘴硬地說她沒有輸,但是露露確實措了她的銳氣,讓她重重地反省,有所改變。

 

「妳不要這麼固執!」

「妳對露露太嚴格─太過頭了,妳將來會後悔...」

「露露不是妳,也不是蘇菲亞!她的個性不同,逼不得的。」

 

虎媽在眾所孤立下,很受傷地大聲反駁:「你們為什麼把矛頭指向我?你們以前就是這樣教我的啊!」

 

但她母親卻說:「時代不同了......」

 

我想,虎媽其實不介意也不在乎中式或是西式教育,她只是「複製」了上一代教育她的準則和方式,因為她自己就是在那樣的背景下長大成人,那樣的教養習慣早就深深烙印在她心中,不是學歷就可以改變的,也不是當耶魯大學的法律教授就能抹滅的。

陳美的母親或許也是如此,移民的陰影讓她苦心栽培女兒,優秀還要在更優秀,窄化了女兒邁向成功的道路,捨棄了她對滑雪的熱愛。只可惜陳美的母親無法接受女兒的「叛變」,當女兒遠離她與自己描繪的窄型成功之門,惱羞成怒便不再與她相往來。陳美在冬季奧運結束後當了「最開心的最後一名」,一圓滑雪的夢想,然而拉琴又何嘗不曾讓她心動過?當教養和教育走到這樣的地步,讓人覺得好惋惜阿!

 

 

 

 

 

應華三謝佳伶40023121L

1,美國排華法案

1882年簽署,其內容大致規定如下:

  1. 停止華工入境10年。
  2. 不准境內華人歸化為美國公民,華人一旦回中國探親,就不能再回美國
  3. 1880年11月17日前既居留美國並獲得海關證明文件之華工,暫時出境後准予重入美國。
  4. 持有中國政府英文證件,說明依約有權入美之華人,准予進入美國。
  5. 非法入境之華人,於此法案通過後,一律驅逐出境。
  6. 州法院或聯邦法院不得允許華人歸化為美國公民。
  7. 禁止華工及其眷屬入境。

 

 

1888年10月,國會又通過一項禁止中國勞工入境美國的法案,除非勞工在美國有超過1000美元的財產或有家人在美國,否則不能入境。

1892年,美國國會通過《吉爾里法案》延長了華工進入美國的禁令,並要求華人登記。其主要內容為:

  1. 1882年排華法案中禁止華工入境的法令延長10年。
  2. 取消對華人的人身保護令,華人不得申請保釋。
  3. 要求華人登記:每位在美華人,必須至少有一位具威望的白種人認保作居留證明,才能登記。全美華人須在1893年四月底前完成登記。
  4. 每位在美華人須登記居住許可證並隨身攜帶。違反者將被驅逐出境或罰苦役一年的懲罰

由於其他國家的移民都不須帶任何身分證明文件,因此吉爾里案通過後,華人開始團結反抗,中華會館認定此法案違憲,除了在曼哈頓號召千人示威之外,還呼籲華人不要去登記。

 

1943 排華法案被廢止。

 

2009 7 17 日,加州議會通過編號ACR42 法案,由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阿諾Schwarzenegger 簽署,向加州美籍華人社區為自十九世紀以來所有歧視華人的法律道歉,該法案承認華人對加州的貢獻,特別是太平洋州際鐵路。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 www.myNCCA.org ) 要求美國聯邦政府就其長達六十年的< 排華法案> 向美國華人正式道歉。

2011 年10月11日,美國參議院全數通過,為129年來所有的排華法案正式道歉,並列入記錄華人及其他亞洲移民都享有與任何其它國家移民同樣的權利眾議院版本的道歉議案由民主黨埃爾蒙特州華裔女眾議員趙美心等人動議。本法案推動者是亞裔及華人社團組織的「1882計劃」(1882 Project)美洲華人同源會,美華協會,百人會,以及日裔公民協會和亞太公共事務聯盟

 

2012 年6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眾議院683號決議案(H. 水庫。683,  即眾議院對一百三十年前美國國會通過的一系列排華法案的道歉議案。

 

2,美國知名華裔人士

陳士駿、李安、李小龍、李昌鈺、馬友友、蔡美兒、陳美、李政道、楊振寧、朱棣文、吳仙標、駱家輝、趙小蘭、邱彰、楊致遠、傅履仁、朱經武、林書豪

 

3。上課心得

我不能理解為何美國過了這麼久才正式對排華法案道歉。

老師提到日治時期,日本人將臺灣種族分爲四種:福、廣、生、熟,福廣是用語言區分的,各是台語和客家語,我很驚訝原來日人曾經將客家語稱爲廣東話,分類中沒有北京話,正實當時來台的人多從中國東南沿岸來。這樣的語言分法我覺得很有趣,因它是現今社會無法使用的分法,有父母各說台語或客語,孩子兩種可能都會說,或著都不會說,只會說華語。

影片欣賞我們看「大國民」,我覺得很難懂,查了影評才發現原來背後寓意很深,自己的背景知識實在不足。

 

應華105林郁綺/ 40185010I

 

排華法案

排華法案至今已過了130 多年,近年來一直有華人針對過去的排華法案,提出希望美國道歉的新聞,可參考以下兩則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phoenixtv/20130404/11504415063.html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321366

 

關於排華法案的背景老師在課堂已經有講述到了,然而排華法案的「法案」指的內容究竟為何? 以下就針對法案內容做一些整理:
    一、 10 年內禁止華工進入美國,包括技術工人,非技術工人和礦工。如私運華工入境,每私運一人,船主將被處以最高 500 美元的罰款和 1 年監禁;

    二、非勞工的華人入境,須持有中國政府所發的英文護照,內載本人詳細信息,並經美國駐華領事查驗和簽名蓋章。但美國稅關人員有權在海關檢查並拒絕持證人入境;

    三、不準中國人取得美國國籍,嗣後美國新制定的法律不得與此沖突;

    四、非法入境的中國人,都應驅逐出境。

    這份法案創造了兩項美國紀錄:第一次立法禁止一個種族進入美國,第一次立法排斥一個種族加入美國國籍。

    法案生效後,在 3 年時間內就有超過 5 萬多華工被迫離開加州或被迫害致死。 1884 年,國會通過了一項修正案,加強了對《排華法案》生效前入境華工的驅逐,並將《排華法案》適用於一切華人、包括已經獲得第三國國籍的華人。

 

 

 

上課心得

應華104 40085023I歐陽太詠

這禮拜,老師在課程前段問到一個問題:有多少人會講方言?關於這個問題,我本身就無法回答,雖然我是閩南人,但我除了簡單的問候語之外,基本上我是聽不懂台語且沒辦法用台語溝通的。我想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的世界潮流使得人們對於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源流了解日漸削減,也使得傳統文化慢慢地消失,要如何保住這些文化,是我們在資訊爆炸的世代需要深思的問題。

課程後半段看了“大國民”這部老電影,剛開始完全不知道主題是什麼,但隨著劇情發展,可以明白是要帶著觀眾去了解肯恩這個角色,肯恩臨終時說了:「玫瑰花蕊」,這個詞對他來說到底代表什麼?我真的太想知道了,所以只好偷偷先去查別人的心得。原來這部電影有這樣的意義,希望下禮拜的課堂上能夠把這部片看完,果然是要看了評論才知道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什麼,難怪能夠排進經典之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000106E林珧平

老師上課時臨時興起的問題:你知道哪些知名華裔美國人呢?這個問題乍聽之下很簡單,卻有點答不出幾個答案,才驚覺原來第一印象認為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是因為身邊越來越多人往國外跑,年年出國,有的在出生時父母就已經為他江來的「美國身份」作打算和長遠計劃。我甚至有朋友擁有三重國籍,他爸爸是香港人,媽媽台灣人,二十歲後又為了美國國籍而經常美國台灣往返跑。在許多家庭,同時身為台灣人和美國人,已不是難事。華裔美國人裡李安和林書豪是我最快想到的兩位,覺得李安不僅能在不同國的文化裡各持有自己地位,也宣揚了華人血統,在這兩個籍貫裡處得極為自然。通常從小在台灣長大的人,即便有個美國國籍,在夢裡他講的還是中文;反之在美國長大的台灣籍人,也在夢裡說英文,台灣不過是個歸屬感到不了的家鄉罷了。我曾經的一位室友,他是日本人,無論長相、思想、習慣和生活等,舉手投足都是個日本人,但大家都不知道他的父母都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人,只不過在年輕時因緣際會到日本並在日本結婚立家。台灣兩字對於那位室友,我感覺不到一丁點「家鄉、來源、血統」等字眼在他心裡存在著。許多旅美的人擁有很偉大的政績、創舉,這代表什麼?代表華人黃皮膚黑頭髮的外表之下,身體流有菁英血統所以很厲害能有所作為?還是成功/即將成功的人紛紛移民到美國?華人世界的教育觀使子女發展良好?還是我們特別注意成功的華裔美國人呢(相信各國移民去美國的一定也有不少厲害人士)?個人覺得跟家庭背景、刺激,漢經濟財力地位等非常有關,許多華裔美國人甚至沒生活在在台灣過,打從他娘胎出生那刻起,聞的便是美國空氣,台灣對他來說像是親近的旅遊景點而已。除了教育、夢想、體育、政經等方面(林書豪、李昌鈺、陳美、蔡美兒等)的華裔傑出美國人,設計界也有許多名聞遐邇的設計師竟然也是華人,例如Alexander Wang王大仁、Vera Wang王薇薇,他們豈止在設計界闖出品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名字已成一股潮流。多少人為了薇薇的婚紗去紐約一趟、還有美國電影裡動不動就提到的每位女性的夢想婚紗。她讓自己的品牌超越了大牌子慣有的庸俗,他正在駕馭時尚和創造另類時尚印象,就像當我們聽見藍色小盒子,就會聯想到tiffany&co,就知道你要被求婚了!

 



上課心得應華二陳玟萍40185034I 


今天上課提到日治時期台灣被日本人簡單概括為三個族群:生、熟、福、廣。其中的生熟是原住民的漢化與否,
而後者的福廣則是日本人到當時台灣人民的家中進行戶口調查時,聽取台人家中對話為台語或客家語,
進而判斷族群。福就是講閩南話,廣則是說客家話。另外,老師也在上課提供一個問題供大家討論:昆明動亂問題。
台灣的民眾一向對腥羶色消息趨之若鶩,國際消息卻乏人問津,這使得台灣媒體為了迎合大眾口味,
對於國際新聞的報導甚少,慚愧的是我也是在老師的課堂中才知道昆明最近發生了動亂。
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雲南昆明火車站在
3 1 日發生暴力攻擊事件,歹徒頭戴黑面罩,夾槍帶棍衝進火車站中,
見人就砍,場面血流漂杵,令人驚駭。老師要我們仔細審思為何昆明會發生這樣的動亂,加害人想要傳達給大眾的訊息是什麼?
目前警方除了加派人員管制以外,國安會也在進行內部檢討,深入了解動亂的主因究竟是什麼。
我想,如果只是單純的社會結構失衡,人民吃不飽,對這不公平的社會感到怨尤,政府就應該介入了解、
多給予弱勢團體相關協助。但若這樣的事件牽扯到的是更龐大的共犯結構,比如恐怖攻擊等等,則需要國際的每一份子共同來關心。
 
課堂下半部,老師播放了一部經典作品<大國民>。這部電影年代久遠,但卻歷久彌新,講述的是一位具有多重身分者查爾斯的故事,

這個人一直對於玫瑰花蕊念念不忘,由於影片只播放一部份,尚未能了解玫瑰花蕊對於查爾斯的意義為何,希望能在下堂課繼續了解。

 



北美社會族群關係
 

 

排華法案 

周欣宇 

大一應用華語文學系乙班 

簡介 

1882 五月六日簽署並執行的一項法案,此法案是根据1880 年对“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其主要內容為禁止所有華人移民到美國,也禁止所有已在美國的華人在出境後再次回到美國。這個法案除了讓華人遭受白人的欺壓和歧視外, 還剝奪他們工作的所得。

此法案執行時間長達十年之久, 終於在1943 年被“馬格努森法案”廢止。2009 6 23 日,加州眾議院通过正式决议,为曾经通過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道歉。2012 6 18 日,美国国会通过正式决议,为曾经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道歉,但无任何赔偿。

 

心得感想

 

        針對美國的這項法案而言, ,可謂是典型的排外主義。1848 年,在美國西部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 簡稱加州) 發現金礦,很快的就愛當地掀起了一個淘金熱。由於當時的加州人口稀少無法滿足礦場如此龐大的勞動需求。1868 , 美國政府為了保障在中國招募勞工的合法化, 美國政府與清政府簽訂了《蒲安臣條約》(BurlingameTreaty), 使中國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移民美國。

 

        由於東方人民的求生態度與西方截然不同。普遍的東方人民來打工前的生活都十分艱苦,所以才會選擇到千里遙遙的美國打工以改善家境; 但對生活素質本來就不差的西方人民來說,就很難理解了。東西兩方在市場的競爭上不難分優劣﹐加上華人對礦場與淘金技術的熟悉,漸漸的這些異鄉客可以靠著自己的技術獨當一面。他們在被白人斷言為沒有金礦的棄地開發出金礦,工作各方面都開始慢慢的超越本土白人。最後﹐廉價的華人勞動力取代了當地白人﹐這也是引起美國人不滿的第一個要素。這時的美國人開始對華人惡言相,終於在1849 , 美國發生了歷史上第一次反華暴亂--- 圖盧穆恩暴亂。華人被白人徹底趕出了礦場。

 

        舉例來說,, 這就想像是世界各地所發生的外來物種入侵事件。再某些原因下將外國的源生物鐘引進,可是當發現該物鐘的侵略性遠遠比本地物鐘來的強或以威脅到本地物種時,就以暴力或不人道的方法將其消滅。可是這些情境卻真實的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種族上。

 

 


課堂心得 

 

徐晧恩 

應華105 40107229E

看了許多同學們在上方已分享了許多關於美國排華法案的相關知識,十分感謝!

 因此,在此我也想分享關於在加拿大早期發生過的排華法案

 

1857年菲沙河谷發現了金礦。次年,數以千計的礦工湧入英屬哥倫比亞淘金。1858年6月,首批中國移民從三藩市乘船抵達域多利,加入淘金行列。隨後,越來越多華工直接從香港乘船赴「金山」謀生。1865年後淘金熱過去,陷入經濟衰退。越來越多白人將失業的原因歸咎於華工願意接受低薪酬並超時工作。1860年代末,英屬哥倫比亞開始出現反華情緒,及至1870年代愈加嚴重。

 

1885年,聯邦政府迫於卑斯省政府的壓力,通過法案向每位入境華人徵收50元的人頭稅,只有外交人員、神職人員、商人、學生、旅客及科研人員可免除。加政府試圖通過加收人頭稅的方式阻止並限制華人移民。1901年,人頭稅增至100元,1903年升至500元。由於人頭稅並未有效減少華人移民,加拿大政府於1923年通過《華人移民法案》,禁止華人入境。1923年至1947年期間,該法案的實施迫使許多在加華人飽受妻離子散之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中國是加拿大的盟國,華裔青年在戰爭中有卓越的表現,證明了他們能夠為加拿大作出一大貢獻。1947年5月14日,加拿大政府廢除《排華法案》及其他歧視華人的法案。1962年,頒佈比較開明的移民入境條例,使華人移民人數由1962年876名劇增至1966年5,178名。

 

1967年10月1日,加拿大政府開始寬鬆移民政策,根據教育程度、職業技能等標準,允許世界各地人民平等地移民前往加拿大。移民記錄不再登記移民的種族出身,只登記其最後的永久居住地。1980年6月16日,加國國會通過一項動議,承認華人對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貢獻。這是官方首次承認華工對太平洋鐵路所作出的貢獻。

 

個人想法

透過此歷史資料的呈現與紀錄,使我了解早期華人移民的艱苦困境與當時局的無奈。因為歷史,社會因此更加健全而美好,在往昔的開發建設或此世紀的建樹都是不容忽略的,

 

 

第三週上課心得與課題討論

 

40085025I應華104賴怡臻

 

這禮拜老師提到了所謂的排華法案,說到排華法案,對於它印象會如此深刻,是因為之前曾到美國洛杉磯參觀了是一個專門展示南加州華裔美國人歷史的博物館「華美博物館」,裡面展出了許多照片和實物包括早期移民的衣著、首飾、日用品、文具、傢俱、移民書,甚至有完整的中藥藥櫃、櫃檯。而裡面的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裡面也介紹了許多華人移民到美國後曾經遭受過的的辛酸屈辱,以及他們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創業、成長、成功的歷史,令我印相深刻的是,它還做了一個時間軸沿著走廊寫下了年代及許多事件的發生,而桌子上擺著好幾個碗,碗裡則放了米粒,以米粒的數量代表華人在美的人口,而到了走廊的盡頭,現在這個年代則是放了滿滿的好幾碗米,深刻的感受到華人在美的成長及歷程是如此漫長的。博物館裡頭也介紹了所謂的排華法案。而國會取消“排華法案” 60 周年之際,第一個建立的華人博物館就是位在洛杉磯的華美博物館。而排華法案即是美國於1882 年簽署的一項法案也是在美國歷史上針對自由移民所作出的最重大的限制之一。而這個法案將所有華人勞工拒於美國之外長達十年。因此華人在美國的發展才受到種種的限制也陷入長期的困境之中。

 

而在課堂中我們也討論到了最近一篇廣為人知文章,故事在描述,陳美,參加滑雪比賽的小提琴家,她的故事,在故事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對於自己夢想追逐實現的一個人,然而這個故事在近期也再引「虎媽教育」的熱議,陳美的媽媽雖然塑造出了一個完美的才女,卻也同時抹滅了陳美心中的另一個夢想和熱忱。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樣的教育雖然在父母的眼中雖然是父母的理想,但如果孩子本身心理上卻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就想是亮麗色彩的鸚鵡被剪去了翅膀,無法飛翔,對於鸚鵡來說是痛苦的。陳美的媽媽在孩子的身上完成了夢想,但陳美只有在滑雪比賽中才完成真正所謂的「夢想」。

 

 

---------------------------------------------------------------------------------------------------------------------------------------------------------------------------------------------------

 

美國排華歷史

499850640_蔡碧瑜_應話103

 

     那時候的華人, 類似台灣的新住民, 為了給家裡多掙一點錢, 飄洋過海到美國做勞工. 這對原本生活安逸的美國人來說, 有著就業機會被分一杯羹的感覺. 由於這些華人對於礦產的技術熟悉的程度, 足以讓他們這群"外來人" 靠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上獨當一面. 不久後, 工作能力更是超越了當地人, 加上工資便宜, 取代當地人的就業機會只是早晚的事情. 這成為了美國排華事件的導火線之一.

 

     當美國人察覺到這危機, 終於在1849年上演了美國史上第一次排華暴動--圍蘆沐恩暴亂, 華人自此被美國人趕出礦場.

 

     其實我覺得這起排華事件, 有相當大的因素是美國政策上的考慮不周. 既然當初開放海外華人入國工作, 應該作出海外華人入境工作人數與實際工作需求量的考量, 又或者提供華人更多礦產以外的工作機會等等.

 

     當華人從原本的貧苦生活, 到溫飽安逸, 想要定居美國的觀念的產生是自然且合理的. 且在這時候驅逐華人的做法, 稍嫌美國不符合泱泱大國的氣度. 這種現象與馬來西亞的外勞泛濫情形類似, 馬國引進的外勞近乎馬國公民人口的三分之一. 馬國公民直呼就業機會被搶, 或薪資入不敷出, 但又有多少馬國公民願意彎下身段從事外勞在做粗重低活? 美國排華事件更是要了華人的淘金技術, 再把華人踢出金礦.


林敬智    應華系40085003I

         今天上課討論的主題是有關著名的華裔美國人,教授提問說:「你們知道哪些有名的華裔美國人?」當即所有人開始思考並努力寫下自己的答案,然而,哪怕我挖空自己的腦袋卻只想到「馬友友」,說來慚愧,對於地球另一端的事物似乎並怎麼關心,只好回去趕緊上網補充能量,才又多認識了幾個:陳士駿(youtube創辦人之一)、楊振寧(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駱家輝(首位華裔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等。這時,教授繼續發問:「美國很早就廢除《排華法案》,但是為什麼才道歉?」全班默然,我心想:是啊!為什麼呢?為什麼這麼晚才道歉?又或者其中有什麼因素牽連嗎?

       回去一打下關鍵字幾萬筆資料「咻!」地跑出來,一時間還真難以消化,我笑了笑索性就拿起東西邊吃邊看。良久,我才大致有個頭緒。2012年6月18日美國聯邦眾議院一致通過由加州民主黨籍華裔眾議員趙美心和其他兩名共和黨眾議員聯名提案,對美國歷史上一系列《排華法》表達遺憾(regret),至此美國正式以立法的形式向全美華人致歉。其實在歷史上,美國國會向少數族裔道歉共有6次,分別是1988年就二戰期間將日裔美國人關進集中營道歉、1993年對派兵支持推翻夏威夷土著王朝道歉、2006年就曾經的黑奴制向非裔美國人道歉、2009年就奴隸制道歉、2010年對印第安人道歉、還有2012年對《排華法案》道歉。

    為什麼這麼晚才道歉?我在一篇文章曾看到,裡面的受訪者認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能夠廢除《排華法案》就很不容易了。而且道歉和廢除,其實是兩個概念,廢除是當時這個政策不適用了,但是道歉還需要更長時間的醞釀。在歷史上,其他國會道歉案也是經歷很久才來到,比如對黑奴的道歉就是如此。而對曾經對少數族裔造成的傷害反思和道歉,在美國可以說是一種趨勢。再者,美國的少數族裔參政熱情越來越高,更多地融入美國社會,更促成了這種反思。結合以上意見,我大膽的猜測,或許是華裔在美國社會越來越活耀,對於政治、選票影響力增強,另一原因也有可能是中國崛起,在這方面不想得罪,再來就是對於種族政策的反思,像最近幾年有很多這方面題材的片子得獎:自由之心、衝擊效應、姊妹等。

    曾看過一句話:「傷害別人的人不會記得自己所做過的事,但被傷害的卻會永遠記得。」那些傷害像是被烙印般如影隨形,隨著時間進展或許會消退,但是偶而想起,那些疤痕似乎仍隱隱作痛。種族的傷痕,不也是這樣嗎?

 

 

上課心得   應華三40085030I      徐婕心

這星期老師講到了美國的排華法案,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高中歷史課本裡就讀過這段了,但那時候畢竟是為了考試,沒什麼機會對這樣重大的事情做更深入的探討,藉由著這次上課的機會,我對這件歷史事件有了更多地瞭解。

  美國的排華法案真正被通過是在19世紀,除了種族因素外,最大原因來自於華人大量移民,以低價的勞力搶走了許多美國白人的工作機會,不止美國,東南亞及歐美許多國家也皆曾發生排華事件,大多也與經濟因素有非常大的關係。在當時,雖然排華的想法在美國是非常普遍的,但也有不少資本家或者企業家因為經濟的因素而反對排華。撇開白種人的優越感不談,我可以理解當初因為經濟因素而排擠華人的想法。上學期我前往德國實習,我在德國生活最不適應、也感覺最不方便的就是—歐洲的商店都很早關門,尤其除了餐飲業外週日是不營業的,尤其在德國更是立法規定如此。歐洲都這樣了,我想過去的美國也差不多吧?但一旦汲汲營營、辛勤工作的華人進入了他們的生活,他們也不得不朝九晚五、或者降低自己的薪資只求換得一份工作。在西方人的觀念裡,財富或者儲蓄的重要性絕不大於生活品質,這從他們的金錢觀以及生活觀中很明顯的就可以看出,但這也不是說我們的想法就是錯的,畢竟在美華人幾乎都位於社會階層較高之處,這也跟華人節儉勤勞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

  直到現在21世紀了,美國無疑是全世界種族融合最多元的國家,排華的人也還是存在,其實我覺得這樣的觀念在未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內都很難在部分人的觀念裡移除,而我們在要求美國為當年的排華法案道歉的同時,是否也該檢討自己也是對在台部分外籍人士有著不少的成見及歧視?如果我們可以將心比心,從過去的傷害中學習,那台灣一定可以成為一個更加進步友善的國家,畢竟一個真正的先進國家絕對是懂得包容、尊重各種民族的,像我從歐洲回來後,很多人都問我是否有受到歧視?但我碰到大多數的德國人真的都非常友善,我想這才是一個真正先進的國家吧!

 

 

上課心得

應華103  王于欣 499850119

 

老師在上課時要求每個人寫出自己所知道的美國華裔。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陳美』。其實,會認識陳美是因為小提琴。而在前不久透過報紙更是知道了原來陳美從小心中的願望就是滑冰。然而,她的媽媽認為培養陳美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更重要。雖然陳美成功地被塑造成一個傑出小提琴家,但是心中卻總有一塊滑冰夢空缺在那。音樂似乎就是個工作,而非熱誠興趣。老師在上課中更深一層的介紹陳美,也因此讓我學習到一個新詞---虎媽。我覺得這個詞挺有趣,東方社會多的是虎媽。從小聽著媽媽說,孩子就是母親心頭的一塊肉。所以不管怎樣就是要給孩子最好的。而為了孩子的前程,打罵教育更是必要之術。從小也聽著爸爸說,你們現在就是因為太親美,受到自由思潮影響太大。所以不能體罰,提倡給予自由,但是殊不知這才讓新一代更令人堪憂。也許我就是受到了爸爸所謂的『親美風潮』影響吧,我認為東方的父母常有一個觀念讓我大感不解。父母總說,你是我生的養的,說是保護孩子,但其實就是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也難怪,東方父母最喜歡將自己沒辦法達到的夢想加諸在後代身上。相較下,我更讚賞西方人將孩子從小以一個『獨立個體』撫養的觀念。然而這只是單從一角觀察,若以全面來看,也無法說哪方的教育方式更佳。東方或許太嚴謹;西方或許太自由。簡言之,孩童教育永遠是父母的難題。

499850561 夏建雄    上課心得

美國真正意義上最早的大規模華人移民始於1848年至1855年間加利福尼亞州的淘金熱,之後的移民因為諸如「首次越州鐵路修建」這樣的大型工程而繼續。在表層金充裕的淘金熱初期,儘管華人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但仍然能夠被容忍 然而,當黃金變得難以尋覓並且淘金競爭加劇時,本土居民對華人乃至其它外國人的敵視便增加了。在被強行驅逐出金礦之後,大多數華人在一些城市中的「飛地」安頓了下來,主要是在舊金山。他們通過在餐館和洗衣店打工掙得微薄的薪水糊口。1870年代,隨著內戰帶來的經濟低迷,反華情緒在勞工領袖丹尼斯·卡尼和他的工人黨以及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約翰·比格勒的主導下具有了政治意味 此二者都將薪水標準的降低歸咎於華人苦工。與此同時,另一個在加利福尼亞州成立、有著約60個遍布全國的分部的重要反華團體叫做「白人至上」。

甚至在今天,儘管《排華法案》的重要部分早已經被廢止,但美國法典第8號的第7章仍舊以「排華」字樣開頭 在法典第8號的15個章節中,第7章是惟一一個完全聚焦於某個特定國籍或種族團體的章節。2009年6月23日,加州眾議院通過正式決議,為曾經通過針對華人的歧視性法律道歉。2012年6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正式決議,為曾經針對華人的歧視性法律道歉,但無任何賠償。

 

上課心得

應華103 499850183 周品君

老師上課時要求我們寫出我們所知道的在美知名華裔人士。我想到了很多華裔人士,諸如馬友友、關穎珊、陳美....等等。之後大家一起討論並討論一些我們比較不熟悉的華裔人士的事跡。雖然討論了很多但是我卻發現這些華裔人士的職業幾乎少有從政的。讓我不禁想到對於「原生美國人」來說,華裔人士到底定位在哪?美國雖說是民族的大鎔爐,但我卻很少發現在美國的少數族群成為政商名流或是身處高位,對華裔人士來說,膚色會不會限制了他們的發展?讓他們永遠只能當個「第二人」?同樣我也發現在科技產業有不少華裔人士表現十分傑出,但是成為執行長的情形卻是少之又少。嘴上說沒有歧視沒有限制,想做什麼就可以做的美國,是不是也為亞裔人士設置了一道「隱形天花板」,永遠沒有真正出頭的機會?同樣的情形我認為也出現在台灣,在台灣的外籍人士或是新住民人數越來越多,我們是否能真正的接納他們並在我們的社會中和諧共處?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能夠成為真正的地球村,「世界一家」就是我們最崇高的目標。

                                                                                                         楊婉憶 應華106甲 40285132I

天老師提到了華裔美國人,也讓我認識到了解到了更多的著名美國華裔像駱家輝、趙小蘭、陳士駿、楊志遠、蔡美兒(《虎媽的戰歌》一書作者,當然還有林書豪。。但說到種族歧視和族群問題時,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僑居地—緬甸,在緬甸的華人從來是不被政府認可,在所有民族當中也可算是第三公民不能參加任何有關政治活動,就連唯一華人的自治區—果敢也在2010年時被強制收回,任何華校都是忍氣吞聲在默默從事,這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種族歧視和排斥呢?真心希望這樣的情況能改善

 


課堂心得

應華105 40185036I 陳佩琦

這堂課講到美國的排華運動及黑人運動,美國最早的族群問題主要有二,一是存在於歐洲各國移民的衝突,再者是移民者與當地原住民的問題,提到美國的種族問題一定不能忘記黑人運動的精神領袖-金恩博士,種族性法案由於這個社會運動而廢止,這也是美國成為真正自由開放國家的一大步。再來提到了「Chinese American」和「美國華人」這兩個名詞的差別,前者是沒國獨特發展的文化,表示其為美國人,前頭的Chinese用來指其身體裡流著來自中國的血統,但他們已經是「美國人」了;但自我中心強大的中國人總是將各領表現亮眼的在美華裔人士稱為「美國華人」,但此一名詞解釋應為其還是華人、中國人只是現在住在美國,但我們都清楚事實上並不是如此。接下來老師希望我們再APP系統裡寫下自己認識的著名華裔人士,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陳美,華裔小提琴家,她代表泰國參加上屆的冬季奧運,雖然沒有得任何獎項卻被稱為最快樂的最後一名,因為就如同許多華人小孩一樣從小到大被逼迫學習父母親希望孩子學習的項目,沒有反抗的機會,而她在2013年終於有機會做了她真正想做的事,那份決心令人佩服不已。

 

 

 

 

 

Comments (1)

麥淑賢 said

at 1:31 am on Mar 10, 2014

上課心得 應華一 麥淑賢 40285227I

首先,教授今天在上課時要我們寫出我們認識的美國知名華裔人士,而老實說我只回答出李安和李小龍這兩位美國知名華裔人士,課堂中其他同學回答的陳美、駱家輝、陳士駿、馬友友等等的美國知名華裔人士我先前都不認識,上完這堂課後讓我知道了更多的美國知名華裔人士。

另外,教授在課堂上提出在日治時期,日本人曾經把客家話稱作廣東話,因為我本身來自香港,說廣東話,所以知道客家話和廣東話其實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因此我覺得日本人以為客家話就是廣東話非常有趣。

最後,教授播放了一部經典作品<大國民>,這影片是講說美國最大的報閥—威廉倫道夫的空虛和社會的黑暗,其實我不太了解這影片的背景,所以不太知道這片的意義,不過片中多次出現”玫瑰花蕊” 一詞,這詞的意思是片中的重點之一,所以如果知這了這詞的意思,就會知道這影片的意義了,這詞的意思就等待明天的影片播放了。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