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5-0317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angel83024@gmail.com 9 years, 10 months ago

課堂心得  應華105  吳瑋庭  40107139E

這次,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為甚麼大家不去菲律賓學英文呢?」雖然菲律賓的地理位置就在台灣的下方,相距不遠,但我對菲律賓了解的確不太深入,原先我只知道多數菲律賓人都會說英文,但我從未細想過這個問題。經過上網查資料後,才知道原來菲律賓是在亞洲唯一使用兩個母語的國家。英語跟菲律賓語言一起通用在整個菲律賓,從幼稚園到大學的教育課程中使用爲正式語言。因爲這些理由,菲律賓人們把英語使用的差不多跟母語一樣。所以,外國觀光客來到菲律賓旅遊,只要會說英語是很方便的。

 

 


 

【身為少數民族的感受】應華系104級 40085020I 鄭卉君

 

        教授問到「你們有沒有什麼時候會覺得自己是少數民族?」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曾經出國實習,來到了東南亞,很奇妙的,在校園裡的族群分類是馬來人、外國人(歐、美、菲律賓等等)、印度人、馬來西亞華人、中國人、台灣人。其中馬來西亞華人、中國人與台灣人的情況比較發生在教師之間,而在整個校園內,台灣老師就只有我和帝棋,以及一位嫁來汶萊的老師這三個人而已。真的是相對的少數,因為中國老師也有六七個以上,在那裡他們大部分留露出的感覺是滿滿的不滿,似乎和很多其他種族的老師的關係不是很好,反而是台灣老師與其他老師的氛圍要和善許多!

 

     馬來西亞的華人,說真的文化已經有點不太一樣了,就如同中國和台灣的文化也是漸漸形成不同的文化圈,馬華老師信仰基督教,在汶萊當地的華人信仰的又是另一個宗教(之前有看到學生帶著神明的護身符,但是也與台灣的佛教或道教信仰的神明長相有點差異),而台灣人的我們卻什麼也沒信。我們可以瞭解到所謂的少數族群的關係會很緊密,因為只有來自同鄉的人們才知道我們生活的實境,就像到了當地,我們也要適應當地人的環境,有了生活經驗後,才能誠懇地搭起一些情感上的連結。

 

     另外一種少數民族之感有點偏向小小的人性了,就是同系與不同系之間。最近得到了一個學程的資格,在迎新的時候,放眼望去只有一個應華系的大三生(就是我),其他的全是美術、傳播類的系的同學,當下只有靜默、靜默、和靜默。面對已經認識的一群,要搭話什麼的說真的實在是非常的難為情,有種「你幹嘛故意來找我們講話啊」的感覺,實在是非常的緊張,臉上的表情都是ㄍㄧㄥ出來的(因為覺得好害怕),直到破冰小活動後才真正和別系的交流。我想不同種族的人們海外求生的心理應該也差不多吧,人生地不熟的,那種焦慮的感覺,需要時間以及堅強的心志才能突破。

 


 

【為何不去菲律賓學英文】應華系104 40085028I 王帝棋

 

     上課時老師問我們:為什麼台灣人想要遊學學英文的時候,都比較想去歐美國家,而不是同樣使用英語的菲律賓呢?我覺得這是一種我們對「強勢文化國家」的嚮往,所以我們總是傾向跑往英美這樣的文化大國;另一方面,菲律賓是東南亞的國家之一,而台灣長期輸入東南亞勞工,這使台灣人民普遍有將東南亞國家人民及社會文明視為比自身落後的地區,自然不可能心生嚮往或作為第一考量。

     反過來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從「比起歐美國家,去菲律賓學英文能有那些好處呢?」這一點來做討論──第一是「便宜」,金錢考量當然是最重要的,去那些主流國家不但費用高,開設的課程也多針對專業(如藝術、建築、設計等等),較少會有專門上語言的課程。第二是「課程密集、小班教學」,除了提供一個全英文環境外,也大多是一對一的密集教學課程。第三是「氣候宜人、離家近」,在熱帶的菲律賓應該沒有所謂的冬天可言,身在亞洲地區不只離台灣很近,時差也不是很大,相較之下對於作息的調整較無困難。

     菲律賓是個擁有很大成分英語使用人口的國家,我們當初在汶萊實習時遇到的菲律賓老師也都說著一口好英文,倘若能屏除台灣認為菲律賓是比較落後、不文明的偏見,那麼我們將可以得到更多。

 


課堂心得  40185024I  吳品萱

 

關於老師上課中提到的克里米雅獨立公投和烏克蘭危機,我認為對於台灣多少會有些影響,倒不是說直接影響,而是給美國依些警剔,如果不做些動作,難保台灣不會變成下一個克里米亞。因此,講明白點這是台灣跟美國再拉攏關係的好機會,美國方面也主動表示歡迎台灣加入TPP,甚至再把焦點放在《台灣關係法》。烏克蘭危機打亂了美國重返亞太的陣腳,原本準備將重心轉移到東亞的美國,現在似乎也得重新思考戰略布局了。台灣資源匱乏、位置孤立,善用國際情勢的變化有利於國家發展啊!

 


課堂筆記

應華三 葉秀印 40085016I

這堂課的著眼點從日裔美籍人士轉移到了菲裔美籍人士(菲律賓),以及他們的發展歷史以及特色。

一、因為菲律賓在二戰後成為美國殖民地,因此菲裔美籍人士多為合法移民。雖然菲律賓被美國殖民的歷史只有約50年,但卻受美國文化影響非常深遠。

二、菲律賓大學多為英語授課,由此可知,英語教育在菲律賓是非常普及的;也因此許多想學英文的亞洲學生(日裔、韓裔)常常會去菲律賓接受當地教育。

三、美國其實是自美西戰爭(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才成為世界強權的。

四、1903年,第一批菲律賓移民(來自菲律賓的優秀學生)到美國接受免費教育。相較而言,夏威夷的菲裔移民則多為勞工(工人背景出身),並以夏威夷為跳板,移居到美國本土(大多數人選擇西岸的加州)。早期在加州,菲裔美籍人士的地位雖然較華裔美籍人士高,但依舊會被歧視。

五、第二波移民潮發生在1965年。當時,美國修法接受專才移民以及政治難民,造成了菲律賓大量的人才流失。

六、菲國總統馬可仕因為貪腐,只顧己身利益,罔顧全國人民福祉,中飽私囊,並把菲國經濟搞得非常之差。

七、菲國經濟結構類似中南美洲,多依賴出口農業,且經濟命脈遭某些大家族掌控。

八、菲裔美籍人士約有三百萬,人口數為僅次於華裔美籍人士第二高的。

 

 

 

 

上課心得:

賴應歡 40241234S 物理系106級

關於克里米亞的公投議題,這場公投將要決定克里米亞的歸屬,也將關係到這個國家未來的命運、發展、人民等等。該公投在今年3月份舉行,公投議題是“克里米亞是否應該脫離烏克蘭的統治,並且加入俄羅斯聯邦。”公投在3月16日時由當地的賽瓦斯托波爾市議會宣佈絕大多數(約97巴仙)人民都投同意,所以就在當日起,克里米亞就宣佈正式脫離烏克蘭的統治,並且加入俄羅斯聯邦了。但是大部分西方國家以及烏克蘭政府都拒絕承認此公投,這我個人就覺得非常不民主,有違所有當地人民的意願。然而克里米亞公投的結果已經出了,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目前克里米亞已經脫離烏克蘭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了,而俄羅斯方面也承認克里米亞是獨立的國家。雙方目前正在起草國際條約加入俄羅斯聯邦。

有關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就是“你對在臺的菲律賓人的印象如何?”對於這個問題,由於我不是台灣人,所以我對在臺的菲律賓人的印象也只有在學校的圖書館校區那裡會有不少菲傭牽著老爺爺或奶奶在哪裡散步,和他們都很少接觸,只有一次,那是由於要做一份報告需要到訪問上了年紀的老先生們,所以就去訪問了來校園內散步的老爺爺奶奶們,當中和一些菲傭有一點點的交流,其實他們的華語還講的不錯,至少我都聽得懂,態度也還蠻友善的。至於老師也有問大家“會不會到菲律賓去學英文?”,以我個人呢的觀點的話,我是不會,因為畢竟我認為要學一種語言久一點要以那種語言為母語文化的地方去學,這樣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課心得

40107229E 應華104 徐晧恩

 

        針對克里米亞的公投議題,現在俄國已經將克理米亞畫作俄國國土,意思同時也表示了這是一場牽涉民族自決還有列強對立的事件。在烏克蘭,有一派是支持與歐洲一起的他們希望可以脫離俄羅斯可以進入自由的市場主義;另一派是親俄國派,他們希望可以多跟俄羅斯交流,而克省就是屬於後者。主要想走向自由市場的原因是他們希望可以從與俄羅斯簽訂正常的FTA再慢慢地跟俄羅斯交流,而非特定的就跟俄國官方談話;另一派則是想從俄羅斯認識世界。

        此外,我想回應老師在課堂上說「為什麼大家不去菲律賓學英文呢?」就學生我的論點是:我認為學英語這件事並非出國就有所成效,許許多多我所認識的本國學生們的英文好大多數是在學校或補習班增進知識,而非在剛開始學習英文時,就急著去他國進行學習。因此,在學生本人的眼界來說,出國增進語言知識的人通常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知識與金錢能力才會以此作為選擇,所以他們所想到的目的語國家很少會以菲律賓作為考量。

 


 

 

上課心得

40085025I 應華系104 賴怡臻

 

當論及菲律賓人時,台灣大多數的人大致上都會聯想到台灣現在多數的看護,或是所謂的"菲傭",其實想想,台灣人總有談論著受到歧視,其實往往歧視著人,對於菲律賓人有許說人會有不好的觀感,甚至政府有時候對於菲律賓人集會的排斥。而觀察美國對於菲裔又是怎樣的態度也是一個很值得參考,我想無論是我們或是美國,我們應都具有國際觀與包容心,盡管是不同的民族仍應有好相處,彼此接納,如果可以更應該多加以認識,在老師提及這些議題前,對於這樣一個民族的關注真的其實是沒有的,所以我們也應更關心周遭或是這樣的議題。

 

 


資料補充

40085033I 林品懿

上完這堂課後研究了一下烏克蘭危機,找到了很多值得閱讀的文章。以下:

1. 事件摘要

烏克蘭及克里米亞危機源起於烏國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歐盟協議,在2014年2月18日,逾2萬名親歐示威者在首都基輔集會,要求總統亞努科維奇下 台,並在獨立廣場與鎮暴警察發生衝突。由於示威遊行場面擴大並產生肢體衝突,2月20日警方對示威民眾開火,警方與示威者皆有死傷狀況發生;2月22日, 烏國國會罷黜亞努科維奇,國會議長芮巴克請辭,次日,圖奇諾夫獲選擔任臨時總統,俄羅斯拒絕承認新臨時政府,並認為亞努科維奇仍是烏克蘭之合法總統。烏克 蘭國會並要求國際刑事法院起訴亞努科維奇,為「大規模謀殺(mass murder)」基輔示威者的行為負起責任。隨後俄羅斯總統普亭下令俄國駐俄烏邊境軍隊保持警戒,並在克里米亞境內之俄軍軍事基地內調動部屬,亞努科維奇 亦要求俄羅斯介入協助弭平國內「政變」。2月26日,在克里米亞首府辛費羅波,親俄施威者與支持臨時政府的群眾發生衝突;此一期間,親俄群眾攻佔克里米亞 首府政府機關,重新選出親俄克里米亞總理,隨後並決定擴大自治共和國權力並舉行公投,意欲使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從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羅斯。此期間烏國臨時 總統尋求歐盟及美國之援助,美國總統歐巴馬並邀請烏國臨時總統赴美訪問,歐美等國亦警告俄羅斯不應介入烏國事務否則將對其實施制裁。3月15日聯合國安理 會針對拒絕承認克里米亞獨立乙案進行表決,在中國棄權狀況下,15個理事國中13個理事國贊成拒絕克里米亞獨立,然此案因俄羅斯行使否決權而未獲通過。3 月16日克里米亞公投結果,逾九成民眾贊成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投票率未知,但應有超過門檻)。3月17日俄羅斯總統普亭宣布承認克里米亞為主權獨立國 家。聯合國大會在3月27日,通過大會決議呼籲各國拒絕承認克里米亞狀態。

 

2. 爭議點

烏克蘭危機的爭議點主要可分為三者:一、烏克蘭罷黜前總統是否合法?新臨時政府是否合法?二、倘若俄羅斯派軍隊進入烏克蘭是否違反國際法?三、克里 米亞舉行獨立公投是否違反國際法?俄羅斯承認克里米亞獨立是否違反國際法?若克里米亞獨立後加入俄羅斯,俄羅斯是否違反國際法?

 

(1)           烏克蘭政權轉移合法性?

 

烏克蘭罷黜總統亞努科維奇並重新選選出臨時總統之合法性,其牽涉到烏國憲法的解釋問題,由於本人非烏克蘭憲法專家,在此不做過多評論;然而,亞努科維奇是否仍是烏克蘭總統,新選出之臨時總統是否合法,對於歐美國家和俄羅斯的反應在國際法上之合法性卻有著絕對的影響性。

 

首先,從最近的阿拉伯之春、利比亞、敘利亞到今天的烏克蘭案件,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國家區域中發生的政權變更,幾乎都是循著「群眾抗議」→「警民衝突 (武裝鎮壓)」→以「對抗暴政」名義推翻既有政權→「外國勢力介入(支持)」→「反對派籌組新政權」這樣模式而發生的。然而,所謂「對抗暴政」的「起義」 與「政變」卻也只有一線之隔。針對各地境內因群眾抗議而衍伸的鎮壓事件,其實並不必然會構成違反國際人道法的狀況,畢竟既有政權維護其統治的有效性,是所 有政府面對抗爭事件必然會採取的措施(當然應變措施會因面對抗爭嚴重性而有所不同)。

 

以烏克蘭狀況為例,在鎮暴警察遭遇民眾以汽油彈等物攻擊而造成15名警員死亡的狀況下,我並不認為警員反擊所造成死傷足以構成國際法下的「危害人類 罪(crime against humanity)」。根據羅馬規約(Rome Statute)第七條第一項(a)款,「危害人類罪」包含廣泛或有系統地針對任何平民人口進行的攻擊中,明知且以攻擊實施謀殺行為。但烏克蘭事件中,縱 使警方確實對群眾開槍使用武力,但主客觀條件應均尚不至構成廣泛或有系統系的對平民人口進行攻擊或實施謀殺;因此,若群眾推翻亞努科維奇政權的理由是以 「對抗暴政」為基礎,我並不認為此一說理並不充足亦不正當。一國的政權轉移的有效性和正當性應按其憲政秩序之規範加以觀察。因此亞努科維奇究竟是否仍為烏 國總統,應檢視烏國國會是否有權罷免總統,以及其是否有權選任臨時總統。

 

雖然在認定誰是合法的烏國總統問題上偏屬於烏克蘭的內國憲政問題,但這樣的結果卻會牽涉到後續外國力量介入在國際法上的合法性問題,其中包括歐盟及美國承認新政權是否構成干預內政或過急承認,以及俄羅斯是否能以受亞努科維奇請求而以符合國際法的狀況下對烏克蘭使用武力?

 

(2)           俄羅斯派軍隊進入烏克蘭是否違反國際法?

 

俄羅斯在烏克蘭境內的部隊調動基本上應分為兩部分理解,首先是俄羅斯駐紮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黑海艦隊部隊,以及另外派入烏克蘭和克里米亞的部隊(此部 分未證實俄方確有派軍)。由於俄羅斯和烏克蘭就俄國使用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黑海艦隊基地訂有條約,條約內對俄國在黑海基地內許可的駐軍數量及調動均有規 定,因此俄軍符合條約內容下在黑海艦隊基地內駐有軍隊並不侵害烏克蘭主權,亦不構成國際法之違反,其次在符合烏俄條約規定下,俄國調動黑海艦隊基地內駐 軍,亦不會有違反國際法之問題。

 

至於俄方能否派軍進入克里米亞或烏克蘭協助穩定局勢,則牽涉到俄國派軍行為是否侵害烏克蘭主權之完整性,以及是否會違反聯合國憲章禁止使用武力之規 定。聯合國憲章第二條第四項規定:「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係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 政治獨立。」[註一]簡言之,即是不允許國家藉威脅或使用武力而侵害他國主權、領土和政治之獨立性。因此若俄羅斯逕自派軍進入烏克蘭「維和」而鞏固親俄勢 力政權,確實可能侵害烏克蘭主權及政治完整獨立性。但亞努科維奇在其流亡後曾向莫斯科當局表示希望俄國協助平定國內政變,由於倘外國武力是在被「邀請介入 (invitation of interference)」前提下進行干涉的,因此種武力使用並不違反被介入國的意願(此意願可由總統代表主權),因此邀請介入即成為「禁止使用武力原 則」之例外。在國際法院所審理的尼加拉瓜案中,美國亦曾主張其介入尼加拉瓜內戰係出於尼國前總統之邀請,雖美國此一主張最後因與事實矛盾而未被接受,但國 際法院並未排斥「邀請」可作為禁止使用武力之例外。因此若亞努科維奇仍具有烏克蘭總統身分(亦即拒絕承認臨時政府的正當性)而具有代表烏克蘭主權資格,其 以國家元首身分邀請俄國對烏國使用武力,俄國應烏國總統邀請派遣武裝部隊進入烏克蘭之行為即可能不構成國際法之違反。

 

誠如前述,關於烏克蘭政權的正當及合法性應循烏克蘭憲政體制解決,縱然國際社會可對烏國國內狀況加以評論或關切,但針對歐盟與美國對於臨時政府的承 認,此亦有違反國際法的可能。首先,外國干涉內政而違反一國主權並不侷限於武力使用,對於政治、經濟力量之運用也可能構成干涉內政,倘若在一國國內局勢不 穩、新舊政權變化及政府適法性尚未確定之際,第三國在舊政府未停止抵抗前或新政府確立其有效統治狀況下即給予新政府承認,亦可能會構成國際法上過急承認 (premature recognition)狀況而侵害他國國家主權。觀察西方國家在北非阿拉伯之春對反抗軍的援助和承認,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承認和援助常常都是在政局不穩之 際以「人道協助」名義開始進行,但內容除了生活物資之外,另可能包含了小型武器等軍事裝備,甚至出動本身軍事力量實施空襲而削弱或打擊舊政權軍隊的戰力, 而促成新政權勢力的擴張,在一長一消之間,舊政權往往難以招架新政權的力量而走上流亡之路,此難謂沒有干涉他國內政或侵害主權情況發生。本文雖不否認人道 協助對人權保護之重要性,但在欠缺適當機制抑制外國勢力介入的情況下,該動亂國之主權卻飽受外國之影響,其主權獨立性和完整性亦令人堪憂;本案中烏國總統 下野一事本屬非外國所得干涉之事,歐美等國藉人權保護而要求亞努科維奇下台並支持親歐美的臨時政府,相當程度亦干涉了烏國之內政,在亞努柯維奇未完全失事 前予以新政府承認,亦可能有過急承認之嫌。

 

(3)           克里米亞舉行獨立公投是否違反國際法?倘克里米亞獨立後加入俄羅斯,俄羅斯是否違反國際法?

 

公投獨立合法性問題同樣分為國內法及國際法兩個層次做探討。國內法部分,主要牽涉到能否對主權議題公投?獨立公投若通過,是否須獲得烏克蘭許可其獨 立方為有效?這些問題依然必須從烏國內國公投法和憲法部分解決,並非傳統國際法可解決之部分。在國家實踐上,加拿大最高法院曾對魁北克欲脫離加拿大獨立一 事做出判決,加國最高法院表示國際法在基於尊重領土主權完整性的情況下,除了民族自決之狀況外,分離獨立運動應循內國規範及程序進行[註二]。

 

倘我們依加拿大最高法院所提供的論點分析克里米亞獨立的合法性,首先依舊必須回歸烏克蘭憲法上之解釋,此部分就不繼續深入討論。至於國際法下民族自 決部份,民族自決體現於聯合國憲章第一條第二項以及公民暨政治權利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公約之中,其基本上是處理二次世界大戰後前殖民地和非自治領土 (non-self-governing territory)問題上,應尊重當地民眾意願而允許其脫離殖民而獨立建國,國際法院在西南非案諮詢意見、西沙哈拉案諮詢意見、東帝汶案以及巴勒斯坦圍 牆案諮詢意見中均曾提及民族自決之概念。在東帝汶案中,法院更表示「人民自決權力是屬於普世價值之一(the right of peoples to self-determination is today a right erga omnes)」。

 

細部而論,民族自決又可分為「外部自決(external determination)」和「內部自決(internal self-determination)」二種,前者是指殖民地、非自治領土等「受外在政權力量統治」領土上之人民尋求獨立自主,後者則是指一國內之特定 民族或人民欲脫離既有國家而獨立成立新國家。雖然民族自決是國際法通認之原則,但基於對國家主權之尊重,民族自決在適用上仍有所限制。在外部自決情況下, 基本上尋求自決者必須具有殖民地人民或非自治領土人民之資格,縱使克里米亞屬「自治共和國」其獨立性較一般行省為高,但基本上其仍屬烏克蘭之一部,和國際 法院東帝汶案[註三]中東帝汶顯為前殖民地的資格相比,克里米亞很難主張其為殖民地或非自治領土,而主張適用外部自決。在內部自決上,除非該內部自決群體 在該國內因種族、信仰等問題遭受歧視或迫害,否則欲脫離者仍應尋內國憲政規範決議分離,其中俄羅斯所援引的科索沃獨立案即是一例。本案中,雖然克里米亞地 區以俄裔族群為主,但在目前國家人民本非以單一或同一族群為基礎的情況下,族群上的區別性並不足以支持內部自決的主張,縱然在科索沃事件中歐美支持科索沃 脫離前南斯拉夫並給予外交承認,開啟了此類內部自決狀況的發生,但相對的,克里米亞境內似乎沒有出現可和科索沃種族滅絕可比擬的狀況,亦無明確證據證明俄 裔或克里米亞地區人民受烏克蘭政府歧視或壓迫,克里米亞援引內部民族自決的可能性並不高。此外,從俄羅斯先前介入喬治亞事件以及俄羅斯於安理會體案動用否 決權反對科索沃獨立觀察(除俄羅斯行使否決權外,安理會中贊成科索沃獨立者佔壓倒性票數),俄羅斯在實踐上不全然支持內部自覺的分離獨立運動;至於歐美等 國,雖然其支持科索沃獨立,但卻在克里米亞尋求自決時加以反對,另外在喬治亞出現尋求自決狀況卻受俄羅斯鎮壓時,歐美也未給予積極的支持,也顯示了歐美等 國實踐上的不一致。

 

需注意的是,許多論述往往引述國際法院對於科索沃宣布獨立案諮詢意見,主張既國際法院認定「科索沃宣布獨立」不違反於國際法,是而克里米亞之獨立亦 不違反國際法;但實際上,國際法院在科索沃諮詢意見中,闡述的是科索沃「宣布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而不是「獨立」一事不違反國際法,在法理有所差異,適 用此一諮詢案論述時需特別注意。最後,聯合國大會在3月27日,以100票贊成11票反對58票棄權通過大會決議,呼籲(calls upon)各國拒絕承認當前對克里米亞狀態的任何改變[註四],亦讓筆者想到了當初國家聯盟(League of Nations)在日本入侵中國並扶持滿州國時,所通過的Lytton Report,認為日本的侵犯違反中國主權並要求各國拒絕給予滿州國外交承認,而確立了國際法上「不承認原則(principle of non-recognition)」的概念,對於克里米亞分離運動事件最後處理上是否也會延續此一不承認原則概念,仍待後續觀察。本文僅就此次此次烏克蘭 動亂涉及之國際法爭議討論如上,提供大家參考。

 

 

[註一] U.N. Charter article 2(4): “All Members shall refrain in thei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the threat or use of force against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or political independence of any state, or in any other manner inconsistent with the Purpos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註二] Reference re Secession of Quebec, [1998] 2 S.C.R. 217.

 

[註三] 東帝汶早先原屬印尼,後維葡萄牙所殖民,葡萄牙結束殖民後,印尼政府派占領東帝汶地區,東帝汶地區人民則欲依民族自決尋求獨立建國。在東帝汶案中,因印尼 和澳大利亞協議劃分東帝汶地區與澳大利亞周遭海域大陸礁層資源分配協定,因此在前殖民者葡萄牙代為提起訴訟,爭執澳大利亞與印尼間協議之有效性情況下,國 際法院亦對東帝汶地區之法律狀態加以闡述,是而提及民族自決問題。

 

[註四] General Assembly adopts Resolution calling upon States not to Recognize Changes in status of Crimea Region, http://www.un.org/News/Press/docs//2014/ga11493.doc.htm (last visited April 3, 2014).

 

 

 

 

上課心得

教育10640200113E施欣如

 

對老師提到"為什麼大家不去菲律賓學英文呢?"的確,菲律賓被美國殖民過,但新加坡也被英國殖民過,況且新加坡文化或許與我們更相近,為什麼也沒也有人去新加坡學英文呢?我想SINGLISH應該已經是廣為人知的一個字眼,在新加坡,人們講的英語早已和殖民他們的英國式英文相差甚遠,其中還雜揉了中文的文法。所以我猜想,菲律賓的英文真的和我們所學的美式或英式英文相同嗎?又或他們已經發展出另一套屬於菲律賓人的英文?

因為我沒去過菲律賓也沒和菲律賓人講過英文,這裡只是小小的猜測,我覺得原因或許不只是歧視而已。

 


 

上課心得

應華103499850353 蔡伊嵐

*克里米亞主要的三種民族

克里米亞地區內的三種主要民族包含:俄羅斯裔、烏克蘭裔、克里米亞韃靼人。

詳細圖示以及內容分享在Moodle平台。

 

*對在臺菲律賓人的印象

教授今天課堂的主題圍繞在「菲裔美國人」,他們大概是除了臺灣,深受美國文化影響且非常親美的另一個國家,雖然也曾經歷西班牙的殖民,但卻沒有留下深刻的殖民痕跡,從人民普遍說得一口英語便可看出端倪。

我還記得,小時候都會到英語老師Nelda的家中學英文,她就是一位菲律賓人。Nelda是我同學的媽媽,依稀記得她是來臺灣求學時,認識她的丈夫,於是兩人結為連理,育有三個女兒。Nelda的英語非常純正,可能是來自當地的明門望族,看她皮膚白皙,應該不像一般需要做粗活、在烈日底下曬得黝黑的平民,她讓我對於菲律賓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英語很好、有氣質。

但這些,都和往後我所看到和接觸的其他菲律賓人所帶給我的印象有所不同,我想可能是因為平民的關係,他們多是藍領階級的外籍勞工,有些會在公眾場合訕笑、大聲喧嘩,而且英語不大靈光(大部分都是說菲律賓語;英文有聽無懂、會說但外人不一定聽得懂),相較之下就比較俗氣。

 

 

 

上課心得

40023121L應華三 104 謝佳伶

這一週老師提到菲律賓和美國的關係。我對菲律賓了解不多,原來菲律賓也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而且菲律賓也有很多移民到美國的人,佔亞裔移民的第二大,僅次於華裔,移民者的身份多為學生,勞工,專才移民。臺灣民衆對菲律賓的了解不多,而且多抱鄙視其國的態度,我們必須抱著更大的包容心,泯除成見,虛懷若谷,培養國際觀。我檢討自己,我必須更積極了解世界時事。

 

 

 


 

 

上課心得-應華105 楊靖  40185005I

 

        今天老師在課堂上向我們提出一個疑問:什麼時候我們會有自己是少數民族的感受?這個問題,讓我回想起自己剛升上國中一年級的那段時光,當時我讀的是某間國中的雙語實驗班,在那之前,我完全沒有任何出國的經驗,單純只是因為對英文的喜愛,所以想到一個特別的班級體驗與普通班不同的學習生活。沒想到,開學第一天我就發現,班上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都已經有在國外就讀數年小學的經驗,有些人甚至待在國外的時間比待在台灣還要久,因此他們彼此間大都是用非常流利的英語溝通,頂多偶爾才會參雜一兩句中文。這讓從小土生土長於台灣的我完全跟不上他們的談話,有時當我努力想要和他們表達我的想法,有些同學還會露出困惑的表情,好像聽不太懂我說的話,讓我感到很慌張、挫折。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感覺自己是班上極少數「沒辦法用英語暢所欲言」的學生。所幸大部分的同學都很包容像我這樣的「土包子」,和我說話的時候會放慢速度,也儘量能用他們所能想到最大量的中文詞彙和我溝通,而我也在他們的潛移默化下,漸漸能夠練習用英語對話,到後來甚至變成一種自然的習慣,時不時就會出現一群人雙語式地七嘴八舌的場景。

 

        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很感謝當時班上大部分的同學,樂意耐心和我們這些英文程度比較不好的同學搭起橋梁,而不是讓班上因語言隔閡而分化成兩個世界。也因為國中有這樣難得的經驗,讓我無論是在高中擔任親善大使時接待外國學生,或是大學和外籍僑生交流互動時,我都很能體會他們在使用中文溝通時,內心偶爾會有的慌張和不安感,因此更會非常友善且有耐心地引導他們慢慢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像在上個學期,我在系上與華語系合辦的中秋節活動中,和一位越南同學一同擔任隊輔,也認識到了該系來自馬來西亞、韓國等不同國家的學生。也許是因為從一進應華系就受到跨文化交流的薰陶,儘管部分華語系學生的中文並非十分流暢,我們和他們依舊相處得非常愉快且融洽。綜合以上這些經驗,我覺得要達到不同文化之間的良好交流其實沒有捷徑,關鍵就在於抱持著友善、包容及樂於傾聽的態度。

 

        此外,今天老師也在課堂上講到關於菲裔美國人的議題,其實我在台灣見過的菲律賓人並不多,大多都是自己或別人家的爺爺奶奶的看護。大多數的菲律賓人教育水準都頗高,故英文程度大致都不錯。以前我和爸媽去爺爺家時,也有幾次講了一個中文詞是爺爺家的菲律賓看護聽不懂的,但翻譯成英文她就會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另外我也觀察到大部分的菲律賓人都非常活潑多話,反而是如果到別人家見到來自越南或印尼的看護,她們給人的感覺就比較安靜溫和,我想這跟該國的民族性或多或少也有些關聯。

 

 


 

 

 

少數民族的感受 

 

個人經驗與感受 

周欣宇 

大一應用華語文學系乙班

   我是一名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來台灣就學已經接近兩年了。師大並不是我第一間就讀的學校,由於本身的程度問題無法申請就讀較好的台灣大學,所以我多花了一年的時間在僑大惡補學習。

 

   來台就學對我來說最具挑戰性的就是繁體字的書寫與中國歷史。因為在馬國只有獨立中學才會教導學生中國歷史;在國中每星期只有兩趟華語課。可想而知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在加上其他科目都以英或巫語授課,導致程度較差的同學無暇顧及自己的母語。 

 

   基本上在僑大的日子過得很不錯,因為身邊都是以自己一樣的異鄉人,所以很快的彼此就相互產生了依偎感。老師與教官們的熱心照顧與幫助讓我很快就習慣的生活那裏的生活,當時的我並沒有任何感覺到身為少數一族。

很快的一年過去,我也將離開僑大到師大深造。開學的第一天,我就感受到自己的是同學中的少數,其中最明顯的一次感受則是在一次上課中老師所舉的例子幾乎都是以閩南語為主。隊與本地生來說可能十分平常,可對於像我一樣聽不懂閩南華的僑生來說真的無法了解其中的聯繫與涵義。加上大學教授不再像僑大的老師教官們耐心的給我指導與協助,使得我上學期開學的第一個月十分難熬。這時候的我很明白能靠的只有自己。

 

   此外,大學教授們都是以學生一有相關基礎的立場教學,對於像我這種連副詞介詞都搞不清楚的僑生來說真的很痛苦。老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講著,而我這再下面呆呆的看著完全不明白其中的涵義。回宿舍後,面對堆積如山未坐整理得筆記、口頭報告資料、功課等…….心裡真的感到十分煎熬。

 

   這次的經驗讓我明白身為一個社會中的少數所受到的難處與無奈,並不是政府老師無視我們。這是因為我們的需求只是整體中的一點,老師們不可能以我們的需求做為主體來實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快習慣,並跟上老師的腳步。

 


 

應華103            499850717              蔡愛琳

 

《美國亞裔族群的認同》——心得分享 

 

     美國可說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國家,它建國至今已經吸引了許多國家的移民前來,而其中亞裔美國人是美國中重要的少數族裔群體, 主要包括了來自菲律賓、印度、越南、韓國、日本、中國等國的移民。雖然亞洲移居在美國的發展與政策上都受到了許多影響與限制,但二次大戰之後,美國對於這些移民在政策上做出了較大的調整,人數上也在不斷地增加中,形成了獨特的亞裔群體。而來自各國的新移民在美國受到各個方面的薰陶之下,相比於上一代的移民有著明顯的區別,開始適應於美國的生活,從事於各行各業當中。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際上發生了重大的改組,一大批新獨立的國家從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中分離出來,進而形成了第三世界。由於第三世界的出現,讓帝國主義受到了打擊,同時,也讓種族平等成為了一項國際公認的標準,而這一標準促使了在社會歷史上展開了一場新的革命。因為這一革新,使到少數族裔在美國歷史中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強調與提升。在此期間,美國政府頒佈實施新的《移民法》(1965),廢除舊有的民族來源制,實行限額條件下的優先原則。隨著法案的實施,亞洲移民的數量在不斷地擴充,在移民素質的方面也大大地提高了。與以往相比之下,使得亞裔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加強;移民中女性也明顯地增多了,這促使了亞裔的性別比例上更趨平衡。

 

     亞洲移民在美國可說是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們都是在特定的美國社會歷史背景中所形成的。在多元民族的美國社會裡, 美國人一直都是社會的主體,而作為少數族群的亞裔人雖然來自於不同的國家, 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與背景, 但是, 為了自身的利益, 他們在美國形成了超越民族的群體, 不斷強化了亞裔的意識。亞裔民族在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種層面之下扮演著越來越趨於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見,族群建構的目的是在於多元民族的社會中為本族群體爭取最大的權益與福利,族群意識的建構往往是在於特定的歷史時代和社會背景下所產生的一種現象,而這一現象是可以透過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所造就出的,同時也超越了民族之間的界限,成為了一個民族大熔爐。

 


上課心得

40185010I應華105林郁綺

 

老師在上課時問到了關於克里米亞的人口組成,上網查了一下,克里米亞230萬人口當中,58%是俄羅斯族,24%是烏克蘭民族,韃靼人則佔了12%

而在查這份資料時,也看到了一篇講述克里米亞獨立對於中國影響的報導。最近,克里米亞舉行了公投,脫離了原本的烏克蘭加入了俄羅斯,此舉令中國既開心又緊張,為什麼呢?因為中俄是兩大友好的國家,俄羅斯加入了克里米亞這個新的生力軍,中國自然樂見其成。然而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的程序卻是經由人民公投,自行決定要脫離烏克蘭而投入俄羅斯的懷抱,倘若中國公開表明支持克里米亞,那麼中國的新疆、蒙古、西藏乃至於台灣便可能會受到鼓勵因而有「仿效公民投票自行決定是否獨立」的舉動。

一向強調「主權高於人權」的中國這次卻大張旗鼓地支持克里米亞獨立,毫無疑問,在克里米亞的問題上,中國當局再度陷入了意識形態危機。然而針對這個問題,有個中國的評論者是這麼說的:「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統一台灣具有絕對充分且沒有爭議的國際法理基礎」。意即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和台灣或其它地區脫離中國是兩碼子事,他更舉說俄羅斯合併克里米亞是「收回祖上基業」,早該這麼做,而台灣新疆或蒙古西藏等地區本身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並不適用這樣的理論。然而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說法能說服多少人,我們仍對此留了一個問號。

文章的最後,作者也指出了一個問題,中國在政治上待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否則為何俄羅斯有這麼多國家想要入盟,而在中國管轄之下的地區卻都想獨立?在唐朝時,許多邊境國家都曾自動要求要求入盟,而要如何重回以前那樣的榮景?就需靠中國政府好好來努力了。

閱讀相關題材:http://www.ntdtv.com/xtr/b5/2014/03/23/a1087053.html


林敬智    應華系40085003I

      「各位同學,你們有沒有什麼時候會覺得自己是少數民族的時候?」這是教授在課堂上的一個提問。我和旁邊的同學討論一下子,也還未得出一個具體的結論,說實在的,因為在這塊土地上,我們可以算是多數者,我想除非是原住民、新移民,不然大部分應該還是算多數者才對。然而,教授卻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他說,「怎麼沒有人說閩南人呢?」他接著解釋:「其實在歷史上,閩南人曾經可以算是少數族群,尤其是當時推國民政府推行國語、不能講方言的時候,還有日本統治時期也是」是啊!我怎麼沒想到呢?所謂的多數、少數,並不是由人數決定,而是由社經地位、文化強弱來區分才對,就像清朝的滿族、元朝的蒙古不也是一樣的狀況嗎?

       回首自己的情形,我想,除了出國之外(因為身邊一定充滿與自己母語不大一樣的聲音),大概就是某次去參與跨年party的情形吧!那時其實沒有很注意,只是帶著輕鬆的心情去參加,只是沒想到打開門後竟然遇到很多的外國人,當下只好強自鎮定,用許久沒碰的破爛英語去跟大家自我介紹、問好。因為有來自各國的朋友,有些也跟我一樣母語不是英語像:日本、韓國,但是為了溝通,我們便選擇較為通行的語言,說真的,當下真的有點緊張、徬徨,覺得好像有很多話題都無法參與,雖然這並非刻意忽略。如果對映到民族身上,當條件處於劣勢時,真的就是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翻身了。因此,這也提醒了我,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形,能夠用謙卑的心情或者同理心,去對待、體諒所謂的「少數民族」。



身為少數民族的感受    應華二 陳玟萍


今天老師在課堂上提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時
候會感受到身為少數民族的感覺?老師要大家試想當自己不再是社會上的大多數,而是勢力薄弱的少數時,我們自身的感受是什麼?聽到這個問題,一開始我腦筋完全空白,但經過幾分鐘後,我深思並檢視從過去生活的二十年來,我踏在台灣這塊土地,父母親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我們說國語,身上流著的是漢族血液,真的很難體會身為少數民族是什麼樣的感覺,是聲音不被社會大眾接受?是常常接收外界異樣的眼光?是社會權利常常被剝奪?記得以前念國小時,班上有一位原住民同學,因為膚色黝黑,講話的腔調也和大家不一樣,他便常常成為大家欺侮的對象,在當時,只是國小生的我們並不知道原住民是少數族群,不懂得欣賞多元文化,只會一味的用多數暴力去排擠異己。進入高中以後,班上有一位阿美族的女生,唱歌非常好聽,常常得獎,後來也因為原住民身分,在大學時有加分優勢而進入了不錯的大學就讀,班上一些成績和她相當,但不是原住民的同學,對她原住民身分擁有的待遇頗有微詞,認為他們一樣努力,分數明明差不多,但卻因為她是原住民生而有加分,紛紛表示此加分制度是不公平。回顧這兩段我和台灣少數民族的接觸,再想想老師的問題,我想,在台灣如果身為少數民族,雖然可以享受堪稱完善的、所謂的實質平等待遇,但還是得接受大部分人的排擠,這樣的情況,恐怕在短期內還是很難被改變的。


40000106E  林珧平

     我想分享身為少數民族的感受,雖然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沒有特別血統、不是原住民、也沒有旅居外地「當少數人」過,但我有一個令自己感到獨特的身份那就是「半個客家人」。我的媽媽是台中正港閩南人,爸爸是新竹到地客家人,而以華人社會裡傳統的角度來說,「爸爸是什麼,孩子就是什麼」,爸爸姓林所以我姓林毋庸置疑,爸爸是客家村長大的人,所以我是「客家姑娘」,阿嬤從小就這麼跟我說、也跟我說客家話,但事實上很遺憾的我長大後就不太會講方言了,台語就更不用說。家裡的語言基本上是國語,當大人們有事要討論、不想給小孩知道時,他們就會用台語溝通,這樣媽媽才能和他們用同一個語言一起討論事情。

     自小我以為的客家人,是如此尋常、滿山遍野,在新竹阿嬤家(新竹縣湖口)大家都是客家人,在小時候上學(我在新竹市上學)生活周遭則「閩南人」和「閩客混血」的比例約莫二比一,但當學校開設鄉土語言課程時,客家人又像是少數族群般被剝離,大部分同學留在教室裡聽自己班導講「鄉土語言:閩南語」,但每個班寥寥幾個選修「鄉土語言:客家語」的同學,就要搬著課本,集中到另一間教室和半生不熟的同學一起上課。

我印象中的客家人是語言能力很強、住在騎樓、會腌酸菜、年節會煮鹹湯圓等等,直到上了大學,室友跟我說我有種客家少女的形象,他說是:勤儉刻苦。第一:勤儉刻苦聽起來不錯,但我真的不會這樣定義自己,也不知道原來客家兩個字在大部分南部朋友眼裡是這樣的意像,有一點的簡樸、有點辛勤、捍衛(因為身為少數的緣故)。第二:我也不太會講客家話,小時候只在湖口客家村住六年,而且一直在新竹市上學,我不知道我哪裡透露我是客家人、散發大家認為的「客家氣質」(除了聽不太懂台語之外)。

     大部份我在臺北遇到的人都會說台語、全然聽不懂客家話。當一群人興奮起來用台語的樣「漂撇、自在、傳神、到地」的俗語表達感受時,我徹底是個少數民族,並不是因為我的「身份與他們不同」,反倒是「聽不懂、無法融入」使我是個少數民族,我始終要靠別人解釋以及詢問才能明白那句台語比起中文,到底有多適合用來形容他們想表達的感受。也許和僑生等外地來的同學不太一樣,我的「少數民族」之感並非擁有鄉愁、異地、缺乏同伴、身份差別等,而是不被了解。我明明擁有各半的閩客血統,但卻在一個台語存在的世界裡感到自己有點局外人,我們的差別不在於出生地、慣用語(大部分同學還是以國語溝通)、長相、風土民情、排擠、適應不良,而是一種自我認同感差異,和對互相文化的了解罷了。因為對我來說,同在台灣、都非常會說國語,那麼身為閩南人亦或客家人,就只不過像是我是新竹人、你是臺北人、他是高雄人一樣。我們來自哪裡並不造成自己是「少數」的人,唯有我們跟他人互不明白,才徹底構成了「少數」的置身事外之感。

 


 

 

上課心得    應華104 徐婕心  40085030I

 

這堂課我們講到了美國菲裔的議題,其實我對菲律賓的印象不是很好,除了之前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漁船問題外,我對他們的印象也就那幾個:菲律賓人英文很好,因為他們曾經被美國殖民過,我小時候有些朋友的家中會特別請菲律賓幫傭,因為除了幫忙家務外還可以順便讓小朋友練英文,一舉兩得。還有,菲律賓這個國家治安很不好,據說在很久以前,菲律賓算是東南亞經濟發展很快速的國家,但隨著治安的惡化、貪汙問題等,這個國家逐漸走了下坡。還有,台灣真的很多菲律賓勞工,我家在台中,台中火車站旁以前曾是精華地段,但隨著時間過去逐漸沒落了,現在那附近到處充滿著外籍勞工,還有許多東南亞商店,不知道為什麼從小長輩就叫我們沒事不要一個人去那邊,尤其是晚上。長大後想一想也覺得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好像很不好,但我還是沒有認真去研究這些國家及文化。

  不過這堂課老師也提到,你有沒有身為一個少數族群的時候?我想到我在海外實習的時候,自己不也是一個永遠的局外人嗎?就算我們的英文或者歐語再好,還是沒辦法完全融入當地,而我們旅居海外的同時,不也是喜歡跟自己國家的人聚在一起說母語、吃家鄉菜嗎?那當地的人又是怎麼看我們的呢?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幸運,實習時去的是文化水準較高的歐洲國家,大部分人對其它民族都有很大的包容,也很尊重我們的文化,但並不代表就不會碰到歧視其它種族的人,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也只會摸摸鼻子、有些人可能會飆幾句台語髒話,但心裡真的還是會有點難過。我想在臺灣的那些少數族群一定也是一樣的感覺吧?尤其台灣人對於東南亞的歧視度又如此高,我只能說,每個地方都有壞人也有好人,我們應該努力用他們的行為去判斷一個人的善良與否,而不是他的膚色外表。當我實習回來後,也更加能體諒少數民族某些被人詬病的行為了,如果我們能夠將心比心,我想我們的社會一定能夠更加美好!

499850561 夏建雄 應華四 

亞裔美國人

以往,美國人大多以「東方人」﹝Oriental﹞稱呼亞裔美國人。然而在1960年代起,開始有人反對這 樣的稱呼,認為其帶有貶義及殖民主義的思想。但直到1970年代時學術界開始使用「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做為替代的正式稱呼。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即為歷史學家Yuji Ichioka,人們多將此一名稱的轉變歸功於他的推廣上。今日,「亞裔美國人」這個名詞已廣為接受,多數的正式場合包括政府或學術機構都使用此名詞。在 一般場合中,我們也常將其只省略成「亞裔」﹝Asian﹞。

不像其他族群在很久以前就有許多相關的名稱出現,美國人稱呼亞裔美國人的方式其轉變也與其他族群一樣顯著。 最明顯的改變是在1965年當新的移民法「1965年移民法」通過後,廢除了原為了限制亞洲移民而設立的各國移民輸出限制 ,而改成以家庭因素、及專業技術為考量的新移民政策。這樣的決定大大提升了來自亞洲各國的移民數量,使亞裔美人的人口數有顯著的增長。由於人數的增加,大 眾對亞裔美人有了更多的認識,定義範圍也不如以往的局限。來自亞洲的新移民在教育、經濟及其他多個面向上也與廿世紀的上輩移民有明顯不同,開始在美國從事 不同的工作、居住於不同的環境中。目前在美國常常會將來自東亞、南亞、東南亞不管有無內眥贅皮特徵的人都認作亞洲人。在美國的人口普查中,起緣於遠東、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的民眾都被介定為亞裔族群。

總體來說,亞裔美國人在美國所有族群中擁有最低的貧窮比率、最高高等教育接受率、中等的家戶所得及個人所得。

少數族裔在美國歷史中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強調。在此期間,美國政府頒布實施新的《移民法》(1965),廢除舊有的民族來源制,實行限額條件下的優先原 則。隨著法案的實施,亞洲移民數量激增,使得美國亞裔隊伍不斷擴充;移民素質有較大提高,使得亞裔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加強;移民中女性明顯增多,使得亞裔 的性別比例更趨平衡。這對美國亞裔反對種族歧視,爭取社會平等權利,無疑是一個有利的時機。在上述背景下,作為曾經被主流社會「消音」的美國亞裔,儘管步 子邁得遲緩一點,但仍以積極的姿態和獨特的方式,加入到這場質疑美國社會,文化和根本價值觀的運動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9850640_蔡碧瑜_應華103

 

關於對在台菲律賓人的看法. 我在念僑大的時候, 有一位菲律賓女同學, 她很聰敏, 會念書, 英語又說得像美國人那樣.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有受過菲律賓以外的教育. 但, 我覺得跟她相處, 她很像大姐, 很會照顧人, 而且成績, 學習力都很好, 也很有才華, 完全不像我們講到菲律賓, 就想起佣人的那種形象(而且她皮膚很白)

 

我覺得我們不可以用以偏概全的想法去看一個國家. 比如上面提到的菲律賓, 還有很多人覺的印尼是外勞輸出國. 其實我認識很多印尼人都是很有錢的, 他們的家大得像飯店一樣, 無時無刻都在找下一個市場做生意.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