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6-0324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angel83024@gmail.com 8 years, 11 months ago

電影我的菲律賓成年禮  心得    應華105  吳瑋庭  40107139E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約為90年代的美國南加州,故事內容除了描寫到移民在當地受到歧視的問題,更凸顯出菲律賓第二代移民因為原生文化及美國文化之間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而感到十分掙扎。

    故事中的男主角班傑,從小的生活環境就在美國,說的語言是英文,朋友們也都是美國人,他從未認真地了解自己原有的文化,直到參加了姐姐的傳統成年禮時,他才發覺自己對菲律賓的文化十分陌生,一點都不了解。電影中所描寫的情節是許多移民家庭會發生的現象,以移民第一代來說,他們曾生活在祖國,理所當然會思念祖國,對祖國存有相當的情感。但對移民的後代來說,他們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所接受的文化皆來自現居的國家,若沒有上一代特別強調、傳承原生的文化,他們便很難產生認同感。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有感                          應華103                          石兆明499850432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希臘婚禮的一些情節,菲律賓人儘管在美國算是少數的但還保留了菲律賓的部分傳統習俗。這部電影不知闡述了種族歧視的問題和自我族群歸屬的認知也表現了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隔閡問題等等,就像當劇中的爸爸和外公之間的不和,還有爸爸和兒子的不和。其實這些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以看到,只是我們並沒有很可以去在乎而已,有時候但自己和家人相處時或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相處時,也都會有隔閡的問題發生,因此我們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學習,和彼此瞭解不同的觀點。很高興的是影片最後竟然是以歡喜和彼此認同接納來作為最後的結尾,我很喜歡這部片的情節。

 

 


 

(閱讀書目心得)美國歐巴馬政府華裔政要  40185024I  吳品萱

l   歐巴馬政府用華裔政要比例比以往美國總統都高:小布希時有勞工部部長趙小蘭、國防部副部長朱思九、農業部副部任筑山;克林頓時期職位最高的亞裔人士只有一位負責司法部民權事務的代助理部長李亮疇。

l   歐巴馬政府的華裔政要:

ü   駱家輝(前商務部部長、駐華大使)

      1. 美國第一位華裔州長,兩任華盛頓州長期間政績卓著,使華盛頓州貝評為美國管裡最完善的五個州之一
      2. 第三代移民,出身貧寒,但憑自身努力完成四年耶魯大學學業,後又拿到波士頓大學法學學位。

ü   朱棣文(前能源部部長)

      1. 美國內閣中首位諾貝爾獎得主
      2. 生於科學世家,父母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
      3. 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穴,後成為史丹佛第一位華裔教授
      4. 1997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ü   陳遠美(白宮公共連絡室主任)

      1. 芝加哥華裔律師中的常勝將軍,是歐巴馬最得力的募捐人之一
      2. 第二代移民,畢業於哈佛大學,得到西北大學法學博士
      3. 2007曾被「頂尖律師網」選為伊利諾州最成功的三名女律師之一

ü   方富宇(國防部法律總顧問)

      1. 在美國法律界享有盛名,多次獲亞裔團體頒發獎狀,被認為是最有影響力的亞裔律師之一
      2. 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在史丹佛大學得到法學博士學位,後於英國牛津進修一年。
      3. 加盟華府之名律師事務所成為合夥人。

ü   盧沛寧(白宮內閣秘書長)

      1. 第一位華裔擔任此職務者
      2. 被《華盛頓人》將其列為歐巴馬政府中最有影響力的人士之一
      3. 第二代移民,歐巴馬的哈佛同窗

l   歐巴馬政府華裔政要增加原因

ü   華裔自身因素

      1. 華裔自身積極進取,表現傑出。
      2. 目前活躍於美國政壇的都屬華裔第二代、第三代移民,長期以來,華易勤奮努力,在學業和經濟方面都取得顯著成就。

ü   歐巴馬個人因素

      1. 出生華裔聚居的夏威夷,同年在印尼雅達度過,早就接觸過中國文化。歐巴馬:「從小就浸泡在亞洲文化之中,深受中國思維方式和文化影響。」
      2. 親緣關係:妹夫是加拿大華易吳加儒,弟弟現居中國,弟媳是河南人。
      3. 友緣關係:例如盧沛寧,盧沛寧是歐巴馬的哈佛同窗,2005年歐巴馬首次當選參議員後,盧沛寧便辭去工作專職擔任歐巴馬參議員辦公室主任,2008年總統大選也擔任重要幕僚。
      4. 歐巴馬競選期間得到許多華裔友人甚至是不認識的華裔之幫助。

ü   美國社會因素

  1. 美國社會文化對少數族裔日漸寬容,對非裔甚至有補償心理。
  2. 911、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金融海嘯等影響,美國需要增加包容性才可復甦。

ü   中國崛起因素

      1. 中國現為美國外債第一大債主,角色重要。
      2. 中美之間經濟連結密切,美國沒辦法沒有中國的製造商品。
      3. 在許多全球問題上,不論美國願不願意,需要和中國協同合作才能有好結果。

 

l   心得感想:

歐巴馬政府最大的特色就是包容性,歐巴馬的當選本身就代表美國在族裔問題上有很大的突破。關於作者分析的歐巴馬政府華裔政要崛起的因素我覺得分析的不錯,就像歐巴馬對華裔的親切感和華裔自身的奮發向上,這兩個因素都缺一不可,有親切感沒能力或是鄙視卻有實力都夠不成今日的局面。

 

這篇文章的作者來自中國大陸,文字間流露出不少作者最中國崛起或是華裔在美國嶄露頭角的優越感和驕傲感,關於四個因素分析上,我比較不能了解第三個,可能要再查查資料才能搞懂美國一連串災難和族群包容性的關係。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觀後感

 應華104 許博雅

      電影中男主角是一個菲律賓移民第二代,他喜歡白人的文化,也覺得白人的文化才是比較好的,而他的朋友也是白人,他努力的想成為道道地地的美國人,所以他對自己的菲律賓文化感到丟臉,因為在美國,菲律賓文化是少數,和美國文化一點都不一樣,尤其是家中的親人是如此的眾多,而對於團體又是如此的重視,而故事的轉淚點便是他姊姊的成年禮,全家為了姊姊的成年禮大費周章,如此慎重的態度讓男主角不太開心,並不是因為和姊姊的感情不好,而是覺得這件事使他與美國社會一點都不相同,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姊姊的成年全家會如此重視,因為我們也是家庭為重心的大團體民族,但在美國,白人對於家庭並不會看待的這麼重要,所以男主角覺得有點抬不起頭,而他身為青少年,當然要把握青春的歲月,好好享受派對等等同儕的活動,所以他悄悄的離開姊姊的成年禮,但他所參與的派對並不如他所幻想的美好,其中有位白人女生拿他的皮膚的顏色開了許多玩笑,雖然整部片是用輕鬆詼諧的角度描寫不同種族的文化衝突,但看到這,我還是會感到難過,儘管我知道不只是美國,全世界普遍都還是有種族歧視的問題存在,雖然我不是那位男主角,但他是如此的深愛美國白人文化,卻仍舊遭到歧視,儘管舉止什麼的都像白人,本身的膚色卻無法改變。最後結局是男主角接受了自己的文化,也認同了屬於他原本的部分。

      自我認同對於一個人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在看完這部電影時,我想到了我的叔叔。他們全家在他小學時移民到了美國,他去美國的年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強權,所以他遭到許多歧視,同時也因為他剛去不會說英文而深受打擊,儘管他現在有著成功的事業,他卻無法擺脫內心的陰影,始終認為中文不值得學習,也不喜歡中國的文化,之所以我會有如此深刻的感觸是因為他不讓她的女兒學習中文,也不讓她接觸中國的文化,讓女兒成為道道地地的美國人,儘管現在中國足以和美國競爭世界強權,他仍舊認為美國文化才是最好的,這讓我感到相當的可惜,並非美國文化不好,只是對於自我認同這方面他將其抹去的過於乾淨。 

 


電影<我的菲律賓成年禮>觀賞心得

40085033I林品懿

班是個才華洋溢的高三學生,他的夢想就是去唸藝術學校,但是他父親卻堅持要他去唸醫學院,在他妹妹18歲生日的那天晚上,夾雜在菲律賓家族傳統及美國夢間的他終於爆發了,他原本想和白人朋友出去玩,卻被迫參加妹妹的成人禮,但這件事卻引發了他始料未及的後果,包括他和誤入歧途的童年好友間的衝突,及一名帶他領略菲律賓文化及真愛滋味的美麗女子。 我對這部電影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個菲律賓家庭教育的方式。這跟"我的希臘婚禮"須讓子女遵循原家鄉禮俗的教育方式不同。這對菲律賓父母很強調在適應僑居地,對於美國文化也相當尊崇。

 

 

 

 

 

電影我的菲律賓成年禮心得

應華三 葉秀印 40085016I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是以比較輕鬆的口吻來敘述第二代菲律賓移民的故事,主角為第二代菲裔移民的青年,整部片有兩大主軸:族群認同、世代之隔。

首先,族群認同這四個字看似簡單,但背後隱藏的意涵卻非常深遠;由於大多數的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漢人),因此對這議題不會有太深的感受,因為基本上,我們都將台灣視為自己的家,也將自己視為台灣人。但是,對於移民,甚至於移民第二代來說並非如此。以片中主角為例:在影片開頭,他結交白人朋友,他喜歡白人音樂,也參與白人活動(但也在一次的聚會中被帶種族主義色彩的女孩羞辱),甚至對於自己的文化是覺得羞恥的(例如:他沒有邀請他的白人朋友參加姐姐的菲律賓成年禮,甚至連自己都不想參加)。然而,在他的白人朋友參加了姐姐的成年禮之後(有可能是因為看到他的朋友並不排斥菲律賓傳統文化),因此主角也漸漸對自己的文化有了改觀。雖然他是土生土長的第二代移民,但他究竟該歸類為美國人還是菲律賓人?很明顯地,在影片一開始,他想當個道道地地的美國人,一點也不想跟自己的菲律賓傳統扯上關係,然而,這卻是由不得他的。即使他講的是道道地地的美語,即使他的朋友都是所謂的優勢族群(白人、墨西哥人),但他還是會被歧視:在他姊姊成年禮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和他的白人朋友們去了另一個聚會,並在那個聚會上認識了兩個白人女生,其中一個白人女生在幾杯黃湯下肚後,講話開始越來越沒分寸,甚至以帶有種族歧視的話語(你吃不吃貓?)羞辱了主角。當然,主角是非常生氣的,但卻覺得這是必要之惡,也是由於這個當頭棒喝,才可以讓主角意識到不管他多努里想要融入美國社會,或是多想要變成一個美國人,他的外表就是不允許他這麼做。當然,所謂的族群認同並沒有是非對錯,且以旁觀者的立場,我們能夠非常清楚、理性地分析,但如果我們就是主角呢?我們還能夠如此冷靜地看待他所處的世界以及他所遭遇的情況嗎?

再來,這部影片處理的另一項重大議題是世代之隔。就像許多傳統亞洲人,主角的父親以及爺爺的觀念是非常非常傳統的,一致認為就是要讀書才會有成就;也因此,在影片一開始時,主角父親完全不能接受主角的興趣-畫畫,即使家裡經濟負擔不起也要主角去念所謂的好學校及好科系(南加大)。再來,主角的爺爺對主角的父親非常的不滿,片中我們也能明顯看出主角爺爺對主角爸爸以及伯伯態度之間的落差(因為主角伯伯是名傑出的醫生,但主角爸爸只是名郵差)。雖然我們身處21世紀,但我卻能夠深深體認這個社會是非常不公平的;雖然很多人能夠冠冕堂皇地說:「行行出狀元」,但他們的內心,真的是這樣認為的嗎?在完全不了解一個人而只知道他的職業時,你真的能夠以完全平等的態度對待郵差跟醫生嗎?身處一個重利主義,這是非常現實的,即使是父子之間也存在這個問題(雖然可能主角爺爺比較在乎並非職業別,而是薪水高低)。其中,令人感到溫暖的是,主角伯伯常常為主角爸爸挺身而出,駁斥主角爺爺不公平的言論,我覺得這樣的手足之情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雖然也可以解釋成為強者同情弱者的表現)。

這部電影十分精采,但一直到結束都沒有給我們對於所探討之議題的明確解答(即使結局是皆大歡喜),我想這正是必須仰賴我們自己去思考的。

 

 

 

 

 

 

 

 

上課心得:

賴應歡 40241234S 物理系106級

看過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的電影“我的菲律賓成年禮”,或多或少讓我可以了解到美籍菲律賓人在美國生活面對的一些問題,在影片中我個人比較不喜歡美國人對東方人的那種刻板印象,像是美國人都認為我們東方人會吃貓與狗,所以在影片中那位每個女士故意嘲笑說他自己沒有吃過貓,這有點種族歧視的成分在內,令人看了有點不舒服的感覺,還有在影片中男主角由於從小在美國長大,所以行為語言什麼都像是個美國男孩似的,這和他爸爸是從菲律賓來的所以帶著菲律賓的傳統觀念不同,兩人時常吵架。男主角甚至連自己的母語都不會講,對自己的文化一竅不通也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信心,一直不敢向自己的朋友提出邀請。一直到男主角姐姐的成年禮上,才見識到自己文化的燦爛、美麗以及文明等等。我想對於生在海外的移民,不論是第一代或是第二代,種族歧視一直都會有的,為了不被排斥,很多時候,移民們都會選擇留在自己種族的社交圈,就好像在影片中,一群菲律賓人一起打球那樣,而不會參美國人一起,只有男主角例外。在男主角這位年輕人身上我看到了一位美籍菲律賓裔如何從不接受自己是一個菲律賓人(我想那是因為美國社會不接受他們而使得男主角有點不想自己是菲律賓人)到接受自己是為位菲律賓人。這過程我想有不少海外移民都是如此的。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心得  40185019I應華105曾宜萱

 

    我認為《我的菲律賓成年禮》是一部很特別的題材,用校園青春劇來包裝美國二代移民遇到的衝突。

    不管什麼種族,移民後一定會遇到文化問題。特別此片又以菲律賓移民到美國的二代為題材。白人的種族優越主義眾所皆知,他們有絕對的優越感。但片中很特別的是男主角的好朋友都是白人,這就很明顯的透露出他不是一般亞裔民族那樣,只跟亞裔的人聚在一起。男主角在片頭不想參加姐姐的成年禮,更想跟朋友去party,就很明顯的展現出他想當美國人而非菲律賓人,他喜歡白人朋友、白人音樂、白人活動,而當他的白人朋友去他的菲律賓家庭玩時,他透露出的感覺是羞恥的。

    這又牽扯到另一個議題──「族群認同」。我認為族群認同沒有所謂的對或錯,移民後的二代想要認同哪一方面是他們的自由。但移民一代往往會施加壓力,希望他們記得自己的祖先是從哪裏來的。我認為這樣對於二代是不公平的。二代到了新的環境,當然會有新的文化刺激,如果新的文化環境對於孩子有客觀的不好的影響,那當然可以避免,但我想這些往往是一代父母保守或不願開放認同導致的。這又有可能會引發親子隔閡。所以兩代之間要如何溝通,對於移民家庭是個重要的議題。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觀後心得

40085025I     應華系104     賴怡臻

 

當老師第一次拿出這一部片子傳閱給我們看時,我就感到很好奇,為什麼有人會拍這樣題材的片,如果要拍青春校園電影,為什麼會想要以菲律賓裔美國人為主角呢?在看了這部片之後,就了解了,這部片所要傳達的訊息。

        其實無論是華裔美國人或是菲律賓裔美國人,二代移民在美國生活,總是有些問題的產生,而這些問題有很多層面的,在較過去的社會中美國白人會認為自己是具有優勢的群體,而具有絕對的優越感,反之這些二代移民在多數人為白人的美國之中而顯較為弱勢,在校園環境中霸凌現象是很常見的,而這些較為弱勢的族群更可能成為排擠的對象,而我們在片中看到了一些現象,雖然有些人仍能和平相處,但是有些族群仍無法融合而互相排斥,在相處之間也有些衝突,除此之外,有些種族歧視的刻板印象,像是對於中國人吃狗肉或是一些歧視,這部片點出了很多值得人們探討的問題,也讓我們意識到盡管現在是科技十分發達和進步的時代,社會間仍存在這許許多多的問題。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 觀後心得

應華105林郁綺/40185010I

看完之後覺得這是一部相當有意思的電影,以一個菲律賓二代移民男孩為視角,來描述面對文化衝擊青少年的心裡想法與應對。其實這樣的心態是相當能體諒的,面對強勢文化的進入,一定會有「自己國家的文化是不是不如人」的疑惑產生,尤其正值青春期,一定會有這種彆扭的心態產生,電影的男主角將這部分詮釋得相當好,尤其是當他的同學來到她們家,他一直擔心他們會不會聞到他們家強烈的香料味甚至不想讓他們進來的種種做為,把那種面對文化差異擔心、排斥的感覺演示得相當傳神。而我也認為這樣的情形不僅會發生在美國的移民社會,在許多文化裡同樣會有這樣的衝擊。以台灣為例,強勢文化就是大多數講中文的漢人,而原住民則是相對的弱勢文化。一般而言,面對強勢文化,弱勢文化的特色通常會慢慢削弱,然而台灣因為政府積極推動去保存,也在制度上給予原住民一些福利措施,因而能幫助他們保留他們的原籍文化並將之發揚光大,這是我認為政府做得相當不錯的地方。而不只是原住民文化,台灣的母語—閩南語也是我認為需要積極去保留的一個語言,隨著時代演進,會講閩南語的青少年越來越少,甚至和老一輩的人出現語言隔閡。閩南語乃是台灣土生的語言,他就像是大樹的根,生長在台灣的每個人都有保存他的義務,面對強勢文化,我們都應該調整我們的心態,廣納更多不同的文化,才是面對文化衝擊應有的態度。這部片子留給我很多的反思,是一部做為教學相當好的教材,也再次提醒我們文化沒有優劣,不管面對什麼文化都要包容、接納。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電影心得

教育106 40200113E 施欣如

這次很完整的看完了這一部電影,使我更了解了菲裔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其實就如所有移民族裔所面對的問題,

傳統文化與新文化潮流?可以見得的是大部份的移民第二代都較第一代更融入美國本土文化(有些甚至是努力融入),但卻也開始失去自己族裔的特色(不過從電影中可以看到大多數的人還是會與同族裔的人親近,包括社區或交友圈)。第二代通常會有的迷惘是常見的,如同我有一個表哥是美國混血,但三歲後即搬回台灣生活。在他的成長中也面對了不少這類的問題。我本身是一半的壯族,對這類的問題倒是很少,我覺得我的血統使我特別。我覺得第一代如果太執著於固守原文化而不願與新的文化交流反而會加深第二代的迷惘,如果第一代可以教導第二代

美國的文化使他們不致於有隔閡但也同時保留原本的文化是最好的。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電影心得-應華105 楊靖  40185005I

 

        這部電影是以在美國的菲律賓移民第二代為主軸,主角是一位菲律賓裔的美國人,而整部電影就圍繞著與他相關的兩大主題:不同族群的認同問題與世代之間的理想隔閡。在電影的前半段,男主角一直對於自己原鄉的文化是較為疏離的,例如當他的朋友向他家借廁所時,他很羞於讓家人和朋友見面,也很害怕朋友聞到家裡瀰漫的菲律賓香料味。我想這都源自於他對自己原鄉文化的不夠自信,以及世界上許多人可能也會有的崇洋媚外的心態,亦即所謂「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尤其電影中的男主角又正值青少年時期,會想要融入身邊同儕的生活圈,尤其是在文化上較為強勢的一方,是很能被體諒的心態。所幸在最後,經過主角的姊姊的成年禮,加上先前受到他所喜歡的白人女性的友人在言論上的衝擊,讓他終於看見菲律賓文化的美麗,也對自身根源產生更多的認同感。

 

        此外,我想男主角在想法上的轉變,有一部分也與家人對他的理想的認同有關。男主角一直夢想往藝術界發展,然而家中的長輩卻希望他能成為一名醫生。其實這在台灣也可以說是從以前到現在,許多家庭往往會面臨的問題。在以前的年代,由於長幼尊卑的家庭輩份觀較為保守,故許多子女常常會屈就於父母的想法,選上一條自己並非最想要的路。然而這樣的結果是,有大部分的他們度過了不快樂的一生。現今的社會觀念越來越開放,我們也擁有更多機會可以為自己作選擇。身為大學生的我認為,當面臨到像電影中這樣的問題,父母應偏向給予小孩子大部分的抉擇空間,而小孩子也要維持理性和顧及現實面。在把握興趣的同時,也要考慮到未來的時間分配,以及是否會為家裡造成太大的經濟負擔等這些問題。在現今的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都陸陸續續地在發光發熱,舉遠近馳名的臺裔加拿大籍服裝設計師吳季剛為例,小時候的他很愛玩洋娃娃,而這樣的一個行為,也許到了現在的社會觀感上都還不容易被大部分的人所接受。然而就是因為他的家人了解他、尊重他、鼓勵他,讓他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盡情發揮,使得他有機會替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設計禮服,從此聲名大噪。我想每個小孩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而父母若能給予他們自由和鼓勵,就是為他們插上能往更高遠處飛翔的翅膀。因此這部電影其實是一個不斷在摸索平衡點的過程:在融入新文化與保有舊文化之間,以及在父母的期許和子女的興趣之間,透過溝通與接納,達成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心得

台文106陳柏成

電影裡的男主角不喜歡自己的菲律賓文化,想讓自己像一個白人。影片的一開始主角甚至不想讓同學跟自己的家人接觸,感覺自己的菲律賓傳統家庭很落伍很可恥,為了去朋友辦的派對,他甚至打算捨棄她姊姊的婚禮。是為什麼?害怕被歧視或排擠嗎?就算主角去參加了派對他還是被一個白人說話羞辱,就算他表現的再像白人都還是會被歧視。另外主角與自己的家庭相處也出現問題,爸爸希望他去念醫學,但是他想要念藝術,這個問題普遍存在許多家庭,但是這個問題似乎在華人民族上面相較嚴重。主角最後發現自己的文化的美麗也發現無論如何都會有人歧視不同種族,所以開始接受自己的文化 

 


 

電影心得-我的菲律賓成年禮

40023121L 應華三 104  謝佳伶

我們這組根據B.B. Call猜測年代應該是在80年代,位於美國加州,呈現一個菲律賓裔的移民家族為家裡的長女辦成年禮的經過,其中也呈現族群議題、家庭代溝和文化衝擊的議題。我看到一些電影呈現的菲律賓人特質:勤奮、團結、好客、重視文化:食物、舞蹈、語言等。男主角有兩個白人好朋友,他從不請他們回家作客,在一次朋友借廁所的機緣之下,兩個朋友才有機會到他家,但男主角很不情願,覺得很丟臉,兩個白人還笑他家的擺設:裸體娃娃、大廚具,可是到後來兩位朋友體驗到菲律賓的文化及品嘗美食,他們發現自己很喜歡這個文化,所以後來還跟男主角要他們當初笑話的東西,我看到文化交流成功,還有包容性。另一方面,在另一個派對上,有個白人女生就鄙視男主角,說他吃貓狗是中國人,她就是沒有文化包容性的例子呈現。電影兩個方面都呈現了。文化衝擊不僅會在群間產生,也會在代間產生,因此文化認同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電影心得

                                                                                                      應華103_499850406_鍾國豪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明確說明年代,但我們這一組猜測此電影背景年代為1980年代位於美國西岸,而家庭成員為菲律賓移民。影片播放後,最先讓我注意到的是,當男主角Ben讓朋友到家中上廁所時,他卻羞於介紹朋友給家人認識,也急於把朋友趕回家,甚至還叫家人開風扇好讓空氣流通,因為家中似乎有菲律賓人使用的特殊的香料。或許是Ben從小在美國長大,一部分的他已被有了美國文化的認同,但另一部分的他卻對自己的文化感到困惑。影片中也表現了亞裔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問題、美國白人對於亞裔人士的歧視議題及美國白人對於亞裔文化的尊重與包容等等,我認為不管怎麼樣,一個人最好能成為文化調適者,作為一個文化調適者,一定比文化邊緣人來得好,不同族群的人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文化交流一定會產生,如何能做到包容及尊重,這是每一個人值得學習的地方。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電影心得

應華105級 40107229E 徐晧恩

 

        此部影片所設定的主要背景為大約美國八、九零年代的南加州,菲律賓裔社區。在片中,主要描述一個第二代美國菲律賓裔的青少年因移民關係,對於他自己的文化主體找不到認同,同時在一個講究家族尊輩的家庭裡,他想為了美術的理想奮不顧身地追求,儘管家人怎麼反對他所謂的理想,他仍不吝惜奮鬥到底,證明自己的長才,在劇終他對於家族固有的習俗與文化找到了認同,也如他所願地得到父親的肯定,家庭圓滿快樂作結。

 

        這部影片呈現了許許多多可能會在移民家庭所會發生的現象。由於現居的國家文化對於孩子們來說,屬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軸,若在父母們沒有在強調本有文化的環境下成長,他們對於家族的脈絡與文化必定是一知半解,最後對於原生文化想法,更何況怎能讓他們在其中找到連結與認同感?我們所必須明白的是:了解家族的文化不單單只是自己的事情而已,而是關係到一個家族如何傳承的重要性。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電影心得

應華103499850353 蔡伊嵐

 

這部電影根據英語維基百科的解釋,是由原本10分鐘的短片歷經8(1992-2000)的籌資拍攝而成的獨立電影,於2001年上映。所以我們這一組在討論時,由此依據和主角們的衣著以及使用BB Call,判定時空背景是在1990年代。主題環繞在菲律賓二代移民在美國南加州,藉由主角和家族、朋友所發生的故事延伸出種族歧視、移民認同、文化傳統價值等議題。

關於種族歧視,有兩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菲律賓太太的白人老公大放厥詞,認為菲律賓人不屬於亞洲人、而是馬來人;另一個是酒吧裡嘔吐的女還故意用吃狗、吃貓和辱罵「Chink!」。我覺得這是優勢文化在面對弱勢文化時,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藐視不屬於自己的文化,以偏概全而且斷章取義。

移民認同的議題,不管是哪個民族都會面臨到,第一帶移民認為應該堅守原生文化與民族認同,但是第二代移民可能是生活環境或是學校教育、同儕的影響,心中有所動搖,想要迎合主流文化卻又掙扎在其中。這讓我想到某些華裔美國人曾被冠上一個稱號(,我想也可以用在菲裔美國人身上)-「香蕉」,意指外皮(皮膚)是黃色的,果肉(內在)卻是白色的。

文化傳統價值在電影中,被年輕的主角所忽視,但是當她看到自己的姐姐和心儀的女生的表演,以及他們流利地說著自己的母語時,內心百感交集。這讓我想到屬於閩南人的我,一直到長大出國後,才意識到會說自己的方言是多麼方便(,當要說別人的壞話時)、多麼親切(,當輕易地和當地華僑搭上話時,心中有種他鄉遇故知的喜悅),又是多麼令人感到確幸(,因為多了一項語言技能)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那是我真正的母語,做為臺灣人的根本與驕傲。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 

 

影片感想 

周欣宇 

大一應用華語文學系乙班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這部影片主要背景為美國80年代的南加州,片中男主角是個菲裔移民的第 二代。他勇於追求自己理想的年輕小伙子,不惜為理想興趣與家人發生嚴重的爭吵。此外,在一次傳統的菲裔成年禮中的他發現自己對自身文化的無知,加上童年玩伴的嘲諷使他面臨自身文化認同問題。

 

      開始時,由於這部片子看似十分老舊,所以讓我有種無奈不想觀賞的感覺。可是當我用心把片子看完後才發現它內在深遠的含意,一度引發我的深思。片中凸顯了移民與其後代所面對的經濟、歧視、文化認同的問題,像班傑從小就生活在異鄉。由於他日常的首要語言是英語,交的美式朋友,導致他逐漸疏遠菲律賓的傳統文化。這個問題也是現代移民家庭所面臨的問題,家中的小孩對自身的傳統文華一竅不通。這樣下去的話這些寶貴的文化就會失傳,進而被當地化。

 

       這個問題並不只局限於移民家庭,現在許多移居城市的家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以台灣為例,許多家庭的長輩都會閩南話或各種方言,可是年輕一代可能只會聽但不會有或者更嚴重努會聽也不會講。導致這樣的原因是家長覺得對對孩子以方言溝通十分粗俗,而只與孩子講華語,這種的觀念更有逐漸嚴重的趨向。

 

可能有人會覺得不會講自身宗親方言看似不會構成什麼嚴重問題,認為孩子應將心思放在課業上。可是,語言是人類有生命的文化代表。我們可以在語言中了解到這個民族的特性與習俗,文化會透過語言有異物異的流露出來。此外,年輕一代的小孩對自身家族的淵源往事都不了解,對自己的祖先的事跡都感到十分陌生。這樣的陌生感間接的將這些文化根源砍斷,希望現代的年輕一代能願意花一點時間去了解的自身文化,或許會了解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源由。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 心得   應華二 陳玟萍

 

關於這部片<我的菲律賓成年禮>之前在高中就有聽英文老師提過,老師十分推薦這部片。<我的菲律賓成年禮>講述的是一個移民家庭的故事,關於二代移民,老師在課堂間提了不下十次,希望我們對於移民的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我覺得這部片的題材很特別,用較為輕鬆的校園角度來拍攝,省去了很多會讓人覺得沉重的元素,而使整部片觀看起來讓人覺得非常青春活潑。

 

有一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主角的朋友要到主角的家裏面,但主角非常膽怯羞赧,不想讓同學發現自己家裡充滿著和他們不一樣的文化。我覺得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同儕間的壓力是他們生活的重心之一。如何在人際關係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也是二代移民常常面臨到的問題。另外,片中所呈現的白人姿態是非常高傲、目中無人的,甚至認為菲律賓不屬於亞洲文化,我覺得這點是片中主要的衝突來源,也是在移民家庭裡面常常會發生的問題之一,這部電影是研究移民社會很棒的教材。


 

 

菲律賓成年禮

電影心得

應華103  499850119  王于欣

雖然故事主要的軸心是在於菲律賓移民的第二代,但我想其內涵可以囊括至整個東方社會。

首先,從東方典型的觀念---望子成龍開始說起,或者更確切地說,父母總喜歡將自己的理想加諸于孩子身上,而這個『理想』也往往侷限于社會框架所賦予的定義。影片中,主角的理想是藝術,但是因為不符合其族群普遍社會觀感,也因此父親並不接受,而逼迫他學醫。

其次,是家庭聚會上的家族成員互動。長輩們無論是在語言或者習俗上,總是期待晚輩能夠延續其根本的文化。然而,新一代的移民小孩所成長的環境已經在異域,因此,很難深刻體會到自身的根本文化。我想這在移民家庭中,一定是常見的現象。影片中,男主角不諳傳統菲律賓語這點,就受到祖父的責難。

最後是關於族群認同的問題。其實一直到已是個地球村的現代,社會上肯定仍存在著種族歧視的問題,更何況是電影中的那個時代背景。男主角還是處於青少年階段,對於自我的認同來自于同儕。身在白人占優勢的社會中,肯定更希望自己擁有強勢族群的依靠,他的心情不難理解。許多人總是輕鬆地說自己是台灣人,或者哪裡人,但是如果身處影片中的時代背景,我想我也不敢說保證自己能夠很自信地做到不靠多認識幾個白人朋友來增加信心。

這部影片集中于菲律賓裔,但華裔,韓裔,日裔,何嘗不是如此。內容的深切刻畫更讓人不深唏噓。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

應華系40085003I林敬智

         這部影片主要是在敘述主角對於傳統文化及移民地文化兩者之間的衝擊與平衡。主角是一位菲律賓裔美國人,已經算是移民的第二代,在片中不僅描述東方社會常見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狀態,也提及移民社會裡的矛盾和渴望。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菲律賓人認為主角背叛了他們,因為主角時常和一些白人玩,他們認為主角拋棄了他應該有的樣子,不過,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在一個移民社會裡,融入當地文化是一定要的,若是堅持不相往來又何必移民呢?只是在新舊文化的衝突中,如何保有自身的傳統是需要去謹慎拿捏的。而在片中,也可以看出世代的隔閡與不諒解(父親希望主角去念醫科,主角去嚮往美術領域的發展),家族的壓力與追尋自由的心,在在成為每個社會文化常見的課題。同時,影片裡也呈現出移民會碰到的難題─歧視,在片中主角的一些平日好友,在喝下幾杯酒後開始吐露真言,例如:認定東方都喜歡吃狗、中國佬等字眼,都顯現出不尊重和挑釁。

       其中在小組討論時,我們也討論到一個觀點:導演似乎認為「融入」移民社會這件事是困難的,因為影片面裡最後可以看見男主角一開始喜歡一位白人女性,爾後卻因為那位女性的朋友的不當發言,而選擇了菲律賓裔的女友。我覺得那位女性的朋友的發言,並不能代表那位女性的想法,如此輕易轉移感情應是代表導演內心認為要完完全全融入當地社會是困難的,同時也傾向保護傳統文化重於接受新文化,從那兩位白人朋友對於男主角的菲律賓文化產生高度興趣就可略窺一二。

      其實想想,華裔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劉墉對於自己的兒女也是要求要會認漢字,而他的兒女最不喜歡的也正是漢字。如何取得一個界線、一個折衷,就有賴各個移民家庭的智慧了!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觀後感   應華104徐婕心

  這部電影探討的是很多海外移民第二代會遇到的問題----族群認同,男主角是一個有著菲律賓血統的美國人,從片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他是比較想當白人的。這個問題一直到他姐姐的成年禮到來時終於暴發出來:整個家族準備已久的成年禮即將舉行,但他卻比較想去參加同學家的派對。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不知道是無意還是刻意,男主角的好朋友都是白人,他喜歡聽白人音樂、參與他們的活動,當他的朋友想去他家參觀時,他總是會覺得羞恥且不願意。這部電影探討的問題是很常見的移民第二代問題,身為在美國長大的菲律賓人,渴望融入同儕社會的心是很常見的,但要如何在融入及保留自己的文化中取得平衡,這對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是很艱難的問題。從片中我們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亞洲社會對於小孩教育的重視,片中主角喜歡畫畫,想進入藝術學校攻讀,但他的父母親及爺爺都希望他可以成為一名醫生,這跟台灣的教育觀念很相似,都希望小孩念一個熱門的科系,走一條安穩平順的道路,不過到最後他們還是同意男主角選自己想要的學校科系就讀,而在參加姐姐的成年禮時,男主角也漸漸看到自己文化的美麗與獨特,開始懂得不讓自己自卑,雖然看起來他還有一條很長遠的道路要走,但在電影的最後,他在各方面都踏出了堅定的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9850640_蔡碧瑜_應華103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是一部輕鬆, 又很不錯的電影.
在裡面, 我看到其實往往是自己先嫌棄自身的文化, 害怕與社會格格不入. 就像男主角被迫參與姐姐的成年禮的時候, 老外對於大家的演出(竹棍舞)感到很驚訝, 男主角這時候才覺得, 原來我們的文化是那麼地值得讚賞, 值得傳承.

即使菲律賓人移民到了民主主義的美國, 卻保留著原有的思想. 爺爺覺得爸爸當郵差沒出息, 爸爸不讓孩子當藝術家.

另外讓我較疑惑的是, 為甚麼女生可以上一分鐘跟男朋友分手後, 下一分鐘愛上別人? 是因為受美國文化的影響嗎? 菲律賓人原本就這樣? 還是只是故事這樣演而已? 

 

 


 

電影《我的菲律賓成年禮》觀後心得

應華103  499850200  柳怡瑄

 

   這部影片帶給我最大的省思就是關於種族歧視的問題。

   我在兩年前,曾經參加遊學團,到加州生活了一個月,那段時間雖然短,可是也讓我看到了一些當地的情況,而其中就有關於種族歧視這方面的情形。我覺得美國社會還是普遍存在著白人優越感,對於黑人和黃種人的態度絕對不如對自己同膚色人的友善,就像我記得曾在加州聽到當地人的言論,他們說市中心那邊的治安較為混亂,而大部分的亂源就是來自於那些群聚的黑人,這些言論,我覺得就是種很明顯的種族歧視。試想這些事情的前因後果,所謂黑人作亂,是不是也是因為他們先遭受到了當地白人的不公平對待,才這樣的呢?而往往事情還沒有搞清楚原因,就直接把這頂帽子扣到其他人身上,這些白人的想法,不正是一種活生生的多數暴力嗎?!

  或許我們在生活中無法完全避免掉所有的種族歧視,但希望自己至少能夠做到不要一開始就先存有太多偏見,別讓刻板印象左右了我們看事情的眼光。

 


我的菲律賓成年禮觀後心得

499850183 應華103 周品君

種族歧視的問題從來沒有消失過。我曾經到美國跟法國實習過,我覺得種族歧視似乎變成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明的情況。在歐洲國家有法律針對種族歧視言論的懲罰,可是我還是有遇過非常不友善的法國人,用法語罵我們是中國豬之類的因為他們覺得我們聽不懂.......。或者是對你不耐煩等等,我覺得種族歧視有很大一部份是語言和歷史的問題,另外還有對於族群長期觀感所造成的。包括在加州治安較良好的區通常比較少拉丁族裔或是黑人,大多白人會喜歡住到都是白人的社區。另外一部分是移民者不熟悉當地的語言導致溝通的不順,就容易被欺負。雖然常常聽到犯罪事件的主事者事拉丁族裔或是黑人或是中東人,可是這也並不代表全部的人都是不好的,我們除了平日謹慎之外也不要以貌取人,不要讓這些沒有根據的恐懼阻礙了我們的友善。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