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and Slack.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7-0331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shi-zhao-ming@... 8 years, 9 months ago

 

衝擊效應有感                              應華103                          石兆明499850432

這個故事很複雜的地方時講到了人內心的恐懼帶給人的錯誤抉擇,雖然個人的內心很之接良善但是人畢竟不懂的心靈感應,很多的時候還是要更加的直接的表述;還有另一個問題是整個大環境所帶來的錯誤判斷。這部片讓我印象深刻和感慨的事最後的那一段影片中,一個黑人的弟弟因為在路邊攔車遇到一個好的白人,載他一程,可是在彼此溝通的過程中由於文化的差異,導致這個白人誤以為黑人的行為對自己有了威脅,而一槍擊斃了黑人,深深讓我覺得有時候人真的很難,白人的好心到最後卻變作殺人者。劇中還有一些對於白人員警的恐懼和員警恐懼黑人恐有隱藏槍械的一些吆喝叫駡聲等。凸顯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和渺小的心靈。假設大家都可以放開心胸,那樣結果又會如何呢?

 


 

【衝擊效應】應華系104 40085028I 王帝棋

 

     我們前進、相遇,我們注定彼此撞擊,當生命撞擊在一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很可怕的,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就如本片一樣──許多人牽扯在一起,看似毫無關聯,卻又真實的描繪出生活中的危險與關係,種族、階級、生活、命運,電影的揭示在每個人心裡不斷迴盪著。

這是個由一群人錯綜複雜交織而成的故事,講的是深藏的種族歧視心理,但大範圍來說,其實是人與人之間情緒撞擊後產生的效應,因為不同的事件而彼此產生碰撞,多樣的情緒開始跟著發酵,進而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與命運。

     最讓人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當黑人檢察官的媽媽看到自己的老么死掉時,哭得很傷心,然後責怪這位黑人檢察官不去把弟弟找回來,檢察官默默的走開,神情很沮喪。我體會頗深,因為他不被重視,儘管在外面頂著大風大浪,備受長官「關愛」,親情之間是這麼的薄弱,很心疼。

     本片沒有真正的壞人,只有一部分觀念偏差的人,不幸的是對那些在本片中生命有所交集的人而言,「唯有恐懼本身才真正令人恐懼」的這個說法,在劫車犯、槍枝走火和永無止盡又看似不可避免的撞擊之中,被徹底顛覆了。又或許意外都沒想像中的意外,脆弱的人們總會比自己以為的要來的堅強更多,當陽光再次升起時,他們仍能懷滿希望向前邁進。

 


 

<衝擊效應>電影觀賞心得
40085033I 林品懿

這是一部探討「種族問題」的電影,整個故事由許多看似無關卻又緊緊相連的小故事所串接而成。

整個觀影過程挺有趣的,身為觀眾,對於劇中每個角色的看法會一直改變。本來以為是好色的敗類警察,後來卻變為勇於救人的英雄;本來以為是孬種的黑人搶匪,後來卻變成解放黃種禁攣的正義之士;本來以為是不屑種族歧視的優良警官,後來卻成了誤殺無辜黑人且又毀車滅跡的殺人犯!

其實這是很諷刺的,真實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常會以偏蓋全、先入為主地以眼前看到的狀況來衡量一個人,甚至就直接對他下了定義。然而,人心豈有這麼簡單就能看透呢?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他準備要開車卻被橫衝直撞的車給撞了,血肉模糊地卡在車底,我們會認為他是個可憐的受害者,但是豈會想到,他卻是個正打算開車將一群可憐 的禁攣載去賣掉的人口販子!而開車撞了這個人口販子的人,原本是個加害者,卻因此而解放了那些被關在車上的受害者;A事件裡的受害者在B事件裡是加害者, 而A事件裡的加害者在B事件裡卻成了解放受害者的英雄。

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

波斯人被誤認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被誤認為黑人、韓國人被誤認為中國人;那些自以為瞭解種族差異而將種族歧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人,其實對於種族的認識卻十分地膚淺,連對方是什麼種族都搞不清楚時,又有何權利去歧視別人呢?

身為黑人的醫院行政人員,在面對白人患者的哀求時,基於對白人的種族歧視之反感而不予理會,但當她的車被黃種人開車撞到時,卻又爆發出另一款式的種族歧視。

當你現在自以為是個好人時,並不保證在下一個moment時,你不會變成一個壞人。Think about it ...... :)

衝擊效應〉電影心得

40285206I      吳明淨

 

     「你會不會嫁給外國人啊?什麼人都可以嫁,但不可以嫁給黑人!」小時候這一句話常常是家族長輩裡開的玩笑話,小的時候對此並無感覺,也沒有把它跟種族歧視或種族優越感聯想在一起,然而當我長得越大,遇到的人越多、看到的事情越多,我對這句話反感。我印象很深的是去年有長輩再度開這樣的玩笑話,我憤怒異常,心中吶喊著「你憑什麼這樣說別人?」,最後我嚴肅的和對方理論,說黑人一點也沒有不好,在我的交友經驗裡,非洲、印度這些膚色跟我們不同的朋友反而是最友善、熱情、關心朋友的人。事後,我非常驚訝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反應是如此的大,我想也許是因為接觸過不同的人,超越書本了解種族歧視根本是無稽之談,反種族歧視、種族優越感、種族隔閡本就不應該停留在口號,其實每個人心中都還存有面對跟你不同膚色、臉孔的恐懼、既定印象,但對自己的恐懼有所覺察,並回到與「人」交善不分你我才是消弭刻板印象的做法。

     影片最終為中東裔、黑人、拉丁裔作出刻板印象的平反,欲傳達拋下種族成見與刻板印象,但諷刺的是本片卻絲毫未幫亞裔美國人/亞洲移民做出刻板印象的平反,僅僅停留在亞洲人可笑的英語口音、人口販賣的勾當、愚蠢的中國人等字眼。這部片是在消弭與破除種族的刻板印象,諷刺的是在處理亞裔問題上卻顯示製片人遺漏自身對種族也有不甚瞭解之處,值得深思。


 

 

衝擊效應電影心得

台文106陳柏成

一提到美國黑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暴力、犯罪、槍枝、毒品……。衝擊效應這部電影說的是幾個不同的黑人面對歧視的應對。在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想法上有憎恨,也有害怕,一個同恨黑人的白人警察欺負善良的黑人,一個以為自己不會歧視黑人的白人警察對黑人卻充滿恐懼。其實種族歧視在美國文化裡根深蒂固,在名義上已經被禁止,但是仍是非常盛行。舉個例子,饒舌音樂在美國風行,不論黑人白人都有大量的聽眾市場,但世界對此普遍有一個想法說黑人饒舌音樂物化女性,確實,嘻哈饒舌樂是男性沙文主義當道,因此只要有一首饒舌歌出現物化女性的歌詞就會被用放大鏡檢視,但早在ㄧ九七一年, Mick Jagger和滾石樂團推出了一首曠世巨作[Brown Sugar] ,其歌詞講到一位白人奴主如何虐待自己養的女黑奴外,還強暴了她,並大言不慚的表現出''很享受這樣子的性關係'',另外白人老歌手Lou Reed的歌曲[Walking On The Wild Side] 描述一群移居紐約尋找美國夢的女生在該城市最後成為妓女的故事也是一首經典,諷刺的是[Brown Sugar]至今能在電台聽到, 但沒有遭到任何抵制。這就是一種仍然存在的對於黑人文化上的歧視。

 

參考資料: WOOHAA!TAIWAN...The Urban Muziq Blog

 

 

 

應華105  羅安璇   40185038I

衝擊效應電影心得

  這部片讓我一開始被各式各樣的種族歧視還有種族間的迫害欺辱搞得很生氣。先是被白人警察當著黑人丈夫的面性騷擾他妻子的片段搞得很火大,再來又被正直拉丁美洲裔的鎖匠所受到的不信任和言語欺辱打抱不平……等等諸如此類的畫面不停的讓我火氣直線上升,也許是以往好萊塢英雄電影式的方式-將壞人一昧的打扁,扁的讓壞人就是壞人;沒有可以翻身的餘地;壞得讓人只想討厭那些壞人,而英雄則是永遠打不倒的正直光明的英雄。我覺得這部片導的最棒的地方就在於大力猛烈的顛覆那些英雄式電影,讓觀看的人只能被矛盾搞得頭昏腦脹,也讓人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剛剛自己對那些壞人的痛聲謾罵。這部電影稱為衝擊效應,真是當之無愧,這些對人性與社會上非黑即白的的衝擊,真的很精彩,讓人在看完電影之後,只能不停回想回味,甚至反省起自己來。

  電影裡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白人警察,他本來對於自己同事因著種族歧視而猥褻黑人婦女的行為感到非常不齒,甚至要求自己單獨執行任務。但到最後,卻做出了最令我大吃一驚的舉動,讓我摀著嘴巴不能相信眼前所看到的大吃一驚!他本來出於好心的載一個黑人一程,卻因為誤解和成見,他竟然就這樣殺了對方。我最無法忘懷的就是那黑人手裡握著的是耶穌的神像,那個被誤殺的黑人想著的是,他們心裡同樣都戴著耶穌,沒有種族間的差別,然而那自以為的白人還是被種族歧視所帶來的害怕給綁架了。這樣天大的悲劇,讓我看完這部片不禁也想起了平時我們對一些有色人種,例如外籍勞工等的偏見,深深感到這個世界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打破那樣可怕的藩籬阿!

 

 

 

 

 

 

衝擊效應出現的族群之一 ─ 美國波斯裔  40185024I  吳品萱

l   美國和伊朗在二戰後有過很長的蜜月期,當時有很多已朗人到美國求學和工作。

l   1979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使得很多伊朗人移民诶國,美國的伊朗移民快速擴大。這些人大多為高知識分子,在醫學、工程、商業領域有卓越貢獻。

l   波斯裔最大的移居地在加州,集中洛杉磯市、聖何賽和奧蘭治縣,如波斯裔佔比佛利山莊人口20%,加州以外的地區還有華盛頓特區、紐約和德州的達拉斯和休士頓。

l   洛杉磯是世界上僅次於以色列的波斯裔由太人第二大聚居地。

l   波斯裔移民通常都有高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根據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的一項調查,26.2%的伊朗移民擁有碩士以上學歷,居全美國67個族群之首。伊朗移民一半以上有本科學歷,而有高中學歷的人達到90%。由於學歷高,他們的平均收入比美國平均水準高出20%。

l   商業領域:根據對《財富》全球500強企業及美國其他大公司的調查,有50多名伊朗移民在資產超過2億美元的大公司中擔任領導職務,包括通用電氣、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韋裏孫通訊、英特爾、思科、摩托羅拉、甲骨文、北方電信等巨頭。其中最出名的當屬網上拍賣公司易趣創始人和總裁皮埃爾·奧米戴爾,他在美國最富有的40歲以下的企業家當中名列第二。

l   學術領域:是伊朗移民的強項。據統計,有500多名伊朗後裔在哈佛、耶魯、麻省理工、普林斯頓等美國一流大學中當教授。

l   文化體育領域:網球巨星阿加西和CNN的國際報道首席記者阿曼普爾等。

l   美籍波斯裔素質高的原因:和其他移民比起來,他們不是為了生計才到美國,大多是由於政治、宗教或社會因素移民,這些人大多受過良好教育且有經濟實力。

l   波斯裔美國人對美國政治興趣缺缺,包括連總統大選投票率都極低。

 

資料來源: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201/2006/07/13/1905@1130867.htm

 


「衝擊效應」同學迴響

 

1. 本週作業:列出「衝擊效應」一片中出現的不同族裔,並查出其移民到美國或在美國的背景,寫在pbworks上.

 

2. 請協助查出330台灣太陽花黑潮有在海外同步辦理示威活動的都市.

電影《衝擊效應》心得   應華105  40185025I  李孟儒

 

這部電影的一開始是用車禍來導入,以車禍的衝擊來做開頭,像是一個引子。以車與車之間的衝擊,象徵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的衝擊。

片中有許多觀點,不過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湯姆漢森,他是一個年輕的白人警官,他無法接受萊恩的種族歧視,寧可假稱因個人隱疾和萊思拆夥,冒險為黑人導播解圍,最後卻因誤以為搭便車的小混混安東尼要掏槍,擊斃安東尼棄屍荒野。這個十分的諷刺,而他的搭檔萊恩原本帶有種族歧視,但是卻又在車禍之中救出一名黑人女性,這夜也是相當諷刺的事情。

這些非種族差異的個人權力欲望、貧富階級觀點,加深了美國社會因無知和誤解產生的、某種程度難以避免的種族衝擊。 

「這是一種碰觸的感覺,走在現實世界的任何一座城市裡,你會被別人撞上,或者是和別人擦身而過。在洛杉磯,沒有人會碰觸你,我們總是躲在金屬和玻璃後面,大概是因為太想念那種碰觸的感覺了,才會彼此互撞,只為了重拾一點感覺。」

 

 

 

 

電影衝擊效應心得

應華三 葉秀印

雖然並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當時在一上映我就有去看),但當時年紀還太小,對於片中所探討的議題只有一些表面的想法,且那時腦容量還不太夠不能處理那麼龐大的資訊量,只隱隱約約記得這部片子討論的議題是非常深層的,因此當我第二次看這部電影,我真的非常有感覺。以下將針對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討論。

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其實是兩段小故事的對比。第一段是某白人警察因父親重病,打到診所想要拜託護理長一些事情,但卻被公事公辦的護理長拒絕;在得知護理長的名字之後,便脫口而出:「原來是個黑鬼!」並在之後心生憤怒,欲找黑人麻煩。接著他在執勤的時候遇到一對黑人夫婦,便對該名黑人婦女藉搜索之名上下其手。第二段則是該白人警察在路上遇到一突發狀況:一輛吉普車翻覆,一名婦人受困在裡面。在完全不知道是誰受困的情況下,該警員發揮警察救人的本能,不顧生命危險只想把人救出來,但卻發現受困的人便是被他侵犯過的那名黑人婦女;當黑人婦女發現自己的救星就是曾經侵犯過自己的警察時,情緒非常激動,甚至寧願死也不要讓警察碰她...。

由以上這兩片段可得知,就算我們沒有想要傷害別人的心,也可能莫名其妙就被別人傷害了(黑人婦女莫名其妙被侵犯)。另外,以上片段讓我覺得其實人性真的是善良的(即使不知道是誰受困,該名員警依舊不賠上可能犧牲生命的代價想去拯救受困在車內的人),只是我們很容易被自己的雙眼(黑人婦女的膚色)以及情緒(警員無處可發洩的怒氣)所蒙蔽,而這些種種因素都讓世界變的邪惡與醜陋。雖然說眼見為憑,但相對地,我們卻也很容易被我們所看見的牽制、影響,而忽略了那些存在於我們心中的正直與良善,而這正是我們必須學會去改變以及克服的。

 

 

 

 

 

 

 

 

40185019I應華系曾宜萱

 

1.《衝擊效應》心得

    片名《衝擊效應》中的「衝擊」就是在指人們之間的衝突,而人們之間為什麼會衝突不斷呢?導演用其獨特的敘事手法讓觀眾獨自去體驗這件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

    我認為一般人的善惡,往往只是一念之間而已。但如果用別人對你的成見來當作犯罪的藉口,那是不可取的。被混混開車撞到的亞裔男人,看似是無辜的受害者,而他卻在販賣人口,賺取不當報酬。這些角色都成功的詮釋出人們都有「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有了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後,我們會對別人產生既定的成見,如同劇中一句台詞「監獄裡,黑人坐牢是白人的八倍」,因此把黑人跟犯罪劃上等號,而以偏蓋全的認定所有黑人都是坐過牢的罪犯,但其實不然,鎖匠丹尼爾就是個工作認真、獨自默默忍受他人誤解的好爸爸。

    除了成見之外,引發歧視常見的原因還有語言的隔閡,商店老闆因為語言隔閡而到處與人衝突,搞得自己商店被毀,還差點誤殺了一名小女孩。擴大一點來講,語言隔閡屬於「不能理解對方」的一種狀況,就像麗雅不能理解華特斯為何對自己老媽講話口氣那麼差、湯米不能理解萊恩為什麼那麼討厭黑人,衝突就會產生了。

    另外,「差異」更是人們衝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明顯的是種族差異,劇中的不同膚色的人幾乎都是彼此仇視、歧視的。語言差異也是很大的問題,老闆因語言差異差因殺人而坐牢、麗雅也用語言差異去取笑那亞裔婦女。

    信仰、種族、國籍、膚色、語言等,各種差異都是人們會拿來區分敵我的選項。我們唯有讓自己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成見,試著去理解對方的處境,以及尊重彼此間的差異,方可化解人們之間的種種衝突與歧視。

 

2.聲援太陽花學運的都市

都柏林維也納法蘭克福柏林巴黎土魯斯史特拉斯堡 、里昂蘇黎世倫敦阿姆斯特丹瓦倫西亞巴賽隆納馬德里布魯塞爾米蘭、匹茲堡華盛頓德州奧斯丁西雅圖芝加哥紐約聖地牙哥聖路易洛杉磯南加州奧勒岡州北卡舊金山、卡加利蒙特婁多倫多溫哥華、首爾、釜山、東京、京都、福岡、香港、馬尼拉、奧克蘭尼丁、布里斯本阿德雷德 、凱恩斯達爾文坎培拉雪梨墨爾本伯斯

 


 

 

 

                                                                  衝擊效應電影作業        

                                                                                                                                                                                                                       麥淑賢  應華106  40285227I

 

      看了這電影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很討厭黑人的警員,用酒測行為有攻擊性作藉口找一名非裔美籍的黑人導演的麻煩,對他的妻子作出性騷擾,導演忌憚白人警察,為了息事寧人而忍受其恥辱。我認為這種族歧視的問題真的非常嚴重。

     另外,種族歧視的問題不只在白人與黑人中存在,就連黑人自己都會看不起自己,例如在餐廳用餐時連黑人服務生都不會對黑人打招呼,因為黑人社會階級通常較低,不會給小費。

電影中的每位角色都有歧視的問題,不管是歧視他人,或許是被歧視,或許兩者皆有。

    不過這電影中的人物會有歧視的問題好像又是事出必有因。那位對黑人作出性騷擾的警員會歧視黑人是因為他的父親善待黑人員工、給黑人跟白人一樣的公平待遇,最後卻搞到自己一無所有,連看病的錢都湊不出來。

    我認為我們應尊重彼此間的差異,理解對方的處境,化解人們之間的種種衝突與歧視。


40000106E林珧平

 

 

片中出現了:拉丁裔人、美國白人、韓國華裔、非洲裔、亞洲人等。

 

令我最深思的觀點是當一個人種被欺壓這麼久,其實會對這種感覺麻木,漸漸習慣自己的地位就是這樣,不見得每個人都很勇敢的能為自己的身份平反、爭取該有的權利。印象很深的一幕場景是在小女孩穿著斗篷撲上爸爸懷裡的一幕,那瞬間教室裡的同學都屏息了,以為影片的悲劇氣息是連小孩子也敵不過,但當下一幕時,女孩安然無事的在父親懷中、父親笑了,而且他眼前的討錢男人愣住了。在爸爸不顧一切抱著女兒轉身進家門,留下討錢男人在原地時,我瞬間感到震撼力好強,彷彿此時此刻生命和感情以外的其他,都真正成為身外之物,低賤而不重要了。

 

 

學運海外同步城市:

巴塞隆納、巴黎、德州、美國紐約、米蘭、柏林、法蘭克福、德國慕尼黑、瓦倫西亞、布里斯本、溫哥華、馬德里、阿姆斯特丹、澳洲雪梨、伯斯、坎培拉、凱恩斯、香港、首爾與釜山、南加州、匹茲堡、蒙特婁、多倫多、日本關東和關西地區、日本九州、瑞典哥德堡等將近五十個城市。


 

 

《衝擊效應》電影作業-應華105 楊靖  40185005I

 

(一)電影心得:

  

        對於「衝擊效應」這類以種族問題為主軸的電影,是我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類型。然而今天看完了這部電影,我不僅對影片中的敘事手法感到萬分欣賞,更看見了許多貼近現今時代的,因種族歧視而產生的許多惡果,進一步對我們面對不同國籍的朋友時的心態有更多的反思。先從電影的拍攝手法講起,我非常喜歡這類看似由不同角色身上的故事拼湊而成,但其實每個人物之間都奇妙地息息相關的電影。在這個過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欣賞編劇如何運用巧思,讓這些看似不相干的人擦撞出火花,進一步「牽一髮而動全身」。我想這也許也是此電影片名「衝擊效應」所暗示的一部分:我們所做的一件小事,或許在自己看來極為尋常,但它有可能是對另一個人生命的「衝擊」,會在那當頭棒喝之下,使他曾根深柢固的想法,甚至是後續的人生發展產生極大的轉變。

 

        從電影一開始,我們先是看到在不同的角色身上發生的各種事件,雖然這些人看似毫無關聯,但他們大多數都具有一個共同點,也就是內心充滿著不安感。從這些角色身上,其實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哪些人是處於美國社會上較為優越的地位,而哪些人又因為自己的膚色或種族,而對生活充滿不安。有的人因為這樣的不安,為了在這不受平等待遇的社會中求生存,而去侵奪他人。就像片頭的兩位黑人所說的:「白人看到我們就害怕,但我們才是該害怕的人。」因此他們下一步的舉動就是去搶劫一對白人夫婦。然而,也有人因為這樣的恐懼,而只能無助地看著自己身邊的人被羞辱、侵犯,就像那位被白人警察攔下來的黑人導演。由於他明白自己的身分可能會使自己和妻子遭受生命威脅,所以只能眼睜睜看著妻子被性騷擾。這一段雖然沒有任何暴力畫面,但看到黑人導演眼中的掙扎和愛莫能助的無奈,讓我感到最為難受。這些情緒都讓我們看見這個由多元種族融合而成的城市裡,那些被歧視的族群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這樣的待遇在他們身上造成的扭曲與衝擊。

 

        我覺得電影裡帶給我最大衝擊的,是那位比較年輕的白人警察。在目睹同伴對黑人導演的妻子上下其手後,他憤而提出更換搭檔的要求,而後來他也幫助黑人導演在一次的意外中脫困。就這兩點看來,他似乎是電影裡最不具有種族上的偏見的角色。然而在最後,他卻也因為潛意識中對黑人的偏見,而意外殺害了一位年輕的黑人小子。我想,身處台灣,大多數的我們不常有機會可以接觸到不同國籍,尤其是白人以外的種族。因此要說平等看待每一族群似乎是很容易的事。但如果今天,我們突然到了一個陌生且身邊充滿不同族群的人的國家,我們是否還能繼續保有我們一直念茲在茲的「人人平等」觀呢?亦或是,在這樣親身近距離的接觸下,我們可能也會像電影裡那位年輕警察一樣,由於潛意識依然存在著未曾察覺的偏見,而升起強烈的防衛心。我想,要真正能落實平等看待每一種族的價值觀,勢必就要親身去認識他們,貼近他們的性格及生活習慣,再試著去包容兩種文化間的差異。另外,除了對於種族偏見上的體悟,看到這部電影最後那位白人女性對女傭的坦白,我也得到很大的一個感觸是,有時候你認為和自己最親近最相似的人,不一定會是在緊要關頭真正對你伸出援手的人。我想這已經不是種族之間的爭議,而是人與人之間是否真心相待的問題。「患難見真情」,這句話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更加深刻地印證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時刻。

 

(二)片中出現的族裔及其移民背景:(資料來源為維基百科)

 

電影中出現的有美國白人、非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人、波斯裔美國人及韓裔美國人。

 

「美國白人」:白人是指「擁有來自歐洲、中東與北非民族血統」的人。有時候,會以高加索人種來稱呼白人的血統。

 

「非裔美籍」:大多數的非裔美籍的祖先都是17世紀至18世紀從西非被綁架後引入美國而被迫成為奴隸。19世紀中期,他們因美國的南北戰爭而獲得自由。20世紀中期,他們因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而得以平等。

 

「拉丁裔」:指從拉丁美洲移居到美國的講西班牙語的人。美國人稱之人為「Hispanic」或「Latino」,實際上,他們和西班牙人不同。由於墨西哥、古巴和波多黎各的移民大量進入美國,他們已經成為美國超過黑人的第一大少數民族。

 

「亞裔美國人」:指的是具有亞洲血統的美國公民,包括了華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印巴裔美國人、越裔美國人、韓裔美國人、日裔美國人或其他血緣來自於亞洲的美國人。根據牛津辭典,「亞洲人」這個辭彙在美國通常被視為僅有東亞血緣的人而已。故「亞洲人」(或「亞裔」)便通指具有東亞(包含越南)血統或任何有內眥贅皮特徵的人。然而這樣的說法已不符合近來美國政府的定義,目前在美國常常會將來自東亞、南亞、東南亞不管有無內眥贅皮特徵的人都認作亞洲人。在美國的人口普查中,起緣於遠東、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的民眾都被界定為亞裔族群。

 

(三)根據蘋果日報報導,在海外聲援臺灣330學運遊行的,有以下這些城市:

 

歐洲

愛爾蘭-都柏林
奧地利-維也納
德國-法蘭克福、柏林
法國-巴黎、土魯斯、史特拉斯堡 、里昂
瑞士-蘇黎世
英國-倫敦
荷蘭-阿姆斯特丹
西班牙-瓦倫西亞、巴賽隆納、馬德里
比利時-布魯塞爾
義大利-米蘭
 

 

美洲
美國-匹茲堡、華盛頓、德州奧斯丁、西雅圖、芝加哥、紐約、聖地牙哥、聖路易、洛杉磯、南加州、奧勒岡州立大學、北卡羅萊納、舊金山
加拿大-卡加利、蒙特婁、多倫多、溫哥華
 

 

亞洲
韓國-首爾、釜山
日本-東京、京都、福岡
香港
菲律賓-馬尼拉
 

 

紐澳
紐西蘭-奧克蘭、但尼丁
澳洲-布里斯本、阿德雷德 、凱恩斯、達爾文、坎培拉、雪梨、墨爾本、伯斯

 

 

 


 

 

衝擊效應電影作業

 

教育系 施欣如 40200113E

華裔

首次的移民潮大約發生在1820年左右。從1820年代到1840年代末的中國移民以男性為主,每次數量很少。

1850年代,北美西岸加州淘金潮期間同時由於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南方政治與經濟動蕩不安,又有鴉片戰爭之外患,華人移民從廣東省來到美國修建鐵路

1868年美國和大清政府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為美國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方便之門。

952年和1965年,美國移民法解禁之後,大量台灣留學生到美國求學,其中一部分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而成為移民。

非裔

大多美國非裔祖先都是在17世紀和18世紀西非被綁架後引入美國而壓迫為奴隸。在19世紀中期,他們由美國南北戰爭而獲得自由。

  • 美國黑人(Black People):1963年提出的名詞,為了和Negro區分。一般指被販到美國做黑奴的後代。
  • 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1988年提出的名詞,因為這樣比較可以包含歷史意義。一般指後來移民到美國的非洲人。

 

 

 

330台灣太陽花黑潮有在海外同步辦理示威活動的都市:

馬德里

奧克蘭、雪梨、墨爾米蘭加拿大溫哥華及多倫多美國芝加哥英國・格拉斯哥澳洲・柏斯美國・洛杉磯愛爾蘭・都柏林洛杉磯紐約麥迪遜聖路易佛羅里達亞特蘭大奧地利・維也納韓國・首爾澳洲・坎培拉德國柏林西班牙・巴塞隆納加拿大・蒙特婁日本・福岡日本・京都加拿大・卡加利蘇格蘭愛丁堡荷蘭阿姆斯特丹

 法國,史特拉斯堡

 

 


應華104賴怡臻

1.

出現的族裔有拉丁裔美國人、華裔美國人、波斯裔美國人、美國黑人

拉丁裔美國人

西班牙裔美國人(Hispanic Americans / Latino Americans;又稱西語裔、拉美裔)指從拉丁美洲移居到美國的講西班牙語的人。美國人稱之人為「Hispanic」或「Latino」,實際他們和西班牙人不同。

 

由於墨西哥、古巴和波多黎各的移民大量進入美國,他們已經成為美國超過黑人的第一大少數民族,美國越南戰爭紀念碑就是三個美國士兵的雕像,一個白人、一個黑人和一個拉美裔人。拉美裔人一般定居在美國西南方,因此在美國的學校中,雖然傳統的中學外語教學是學習法語,但在西南方各州,中學外語教學都是學習西班牙語。

 

 

華裔美國人

馬里蘭大學的最新研究則將華人進入美國的最早時間鎖定在1785年。那一年,三名中國海員乘「帕拉斯號」(PALLAS)海船,抵達了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歷史上,華人移民美國有數次移民潮。據美國政府記載,首次的移民潮大約發生在1820年左右。從1820年代到1840年代末的中國移民以男性為主,每次數量很少。不過,由於移民地區只有少數的中國女性,很多移民都選擇與當地的歐洲移民的女性後裔結婚(包括一些愛爾蘭裔)。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華人移民是舉世聞名,具有四分之三華人血緣的暹羅雙胞胎。

二戰期間一名受訓中的華裔美軍士兵,1942年

較大的華人移民潮始於1850年代。當時北美西岸在加州淘金潮期間得以迅速開發;同時由於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南方政治與經濟動蕩不安,又有鴉片戰爭之外患,許多貧困、操粵語台山話和粵語廣州話(即標準粵語)的華人移民從廣東省來到美國修建鐵路。他們不願再忍受家鄉貧困的生活景況,情願為預付金簽下往美國長期勞動的合同。許多人把掙來的錢全寄回家,不再期望能活著回家。他們的實況就有如「賣豬仔」。1868年美國和大清政府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又稱《蒲安臣條約》),其第五條款規定華人願常住美國或入籍,皆須聽其自由不得禁阻[8]。此條約為美國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方便之門。1877年美國加州經濟轉入低迷,出現第一次排華浪潮。1880年美國與清廷簽訂《北京條約》,其中第一條款規定限制華人到美的人數和年限[9]。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中國移民。許多西部州也開始生效了一些有種族歧視的法律,使得中國和日本移民很難擁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這些法律直到1950年代民權運動開始時才被廢止。

 

第二波華人移民是在1952年和1965年,美國移民法解禁之後,大量台灣留學生到美國求學,其中一部分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而成為移民。自1965年起,美國移民局對華裔移民分別予以中國大陸、英屬香港和台灣出生不同的配額。1970年代,台灣經濟漸趨發達,故此類移民於1970年代末開始減少。1977年中國大陸開始送學生往美國,此類移民在1980年代越來越多。這群華人傾向集中在市郊地區,並且遠離市區的唐人街。這些華人說帶有家鄉口音的普通話。但不可否認的是海外廣東話的重要性,故此這些大陸新移民的華人、華裔似乎能講得一口非常流利的廣東話。

 

 

2.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330/368241/

【全球速報】17國49城讚聲 升級學運能見度

2014年03月30日21:32 蘋果報導

同步的有:

歐洲

愛爾蘭-都柏林

奧地利-維也納

德國-法蘭克福、柏林

法國-巴黎、土魯斯、史特拉斯堡 、里昂

瑞士-蘇黎世

英國-倫敦

荷蘭-阿姆斯特丹

西班牙-瓦倫西亞、巴賽隆納、馬德里

比利時-布魯塞爾

義大利-米蘭

 

美洲

美國-匹茲堡、華盛頓、德州奧斯丁、西雅圖、芝加哥、紐約、聖地牙哥、聖路易、洛杉磯、南加州、奧勒岡州立大學、北卡羅萊納、舊金山

加拿大-卡加利、蒙特婁、多倫多、溫哥華

 

亞洲

韓國-首爾、釜山

日本-東京、京都、福岡

香港

菲律賓-馬尼拉

 

紐澳

紐西蘭-奧克蘭、但尼丁

澳洲-布里斯本、阿德雷德 、凱恩斯、達爾文、坎培拉、雪梨、墨爾本、伯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衝擊效應電影作業

 

應華系_鍾國豪_499850406

 

1. 共出現了以下族裔:美國白人、韓裔、非洲裔、拉丁裔及伊朗人及其他亞洲人。

 

非洲裔美國人(來自維基百科)

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指美國人口中的美國黑人。以前人種學家稱呼黃、白、黑三個人種為「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和「尼格羅人種」。尼格羅(negro)是拉丁語,詞義為「黑色的」,在美國種族歧視猖獗時,逐漸演變成對黑人的誣衊語言,等同於「黑鬼」。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崛起後,這個單詞被摒棄,黑人採用「黑色的」(black)自稱。不過1960年代後,因為以膚色稱呼人種被認為是不夠政治正確,這個單詞也被摒棄,而改為「非洲的」,因為黑人的祖先都來自非洲

大多美國非裔祖先都是在17世紀和18世紀西非被綁架後引入美國而壓迫為奴隸。在19世紀中期,他們由美國南北戰爭而獲得自由。在20世紀中期,他們由美國民權運動而獲得平等。2008年,巴拉克·歐巴馬贏得總統選舉,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有黑人血統的總統

但是目前有許多美國黑人認為,稱他們為非裔美國人等於是和亞裔美國人德裔美國人愛爾蘭裔美國人墨西哥裔美國人等同等對待,不過其他族裔的美國人是自願來到美國的,而他們的祖先是被迫的,和其他族裔不同,所以他們倒寧可和自己的非洲同胞一樣,被稱為黑人(black),反而不願意被稱為非裔美國人。另外,這也與1960年起的一股黑人自我認同運動有關,這股運動與當時狂飆的民權運動相結合,強調「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不再將"Black"看做是一種較為低等的形容詞。

非裔美國人在早期一直支持共和黨,因為共和黨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支持解放黑奴及種族平等。但自從1930年代羅斯福新政後,他們轉而支持民主黨。至今美國有80-90%以上的非裔美國人是民主黨,有7-10%的非裔美國人是共和黨。

美國黑人和非裔美國人常常被混為一談。

  • 美國黑人(Black People):1963年提出的名詞,為了和Negro區分。一般指被販到美國做黑奴的後代。
  • 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1988年提出的名詞,因為這樣比較可以包含歷史意義。一般指後來移民到美國的非洲人。

 

拉丁裔美國人(來自維基百科): 

西班牙裔美國人(Hispanic Americans / Latino Americans;又稱西語裔拉美裔)指從拉丁美洲移居到美國的講西班牙語的人。美國人稱之人為「Hispanic」或「Latino」,實際他們和西班牙人不同。

由於墨西哥古巴波多黎各的移民大量進入美國,他們已經成為美國超過黑人的第一大少數民族,美國越南戰爭紀念碑就是三個美國士兵的雕像,一個白人、一個黑人和一個拉美裔人。拉美裔人一般定居在美國西南方,因此在美國的學校中,雖然傳統的中學外語教學是學習法語,但在西南方各州,中學外語教學都是學習西班牙語

 

亞裔美國人(來自維基百科)

亞裔美國人(簡稱亞裔美人)指的是具有亞洲血統的美國公民,包括了華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印巴裔美國人、越裔美國人韓裔美國人日裔美國人或其他血緣來自於亞洲的美國人。根據牛津辭典,「亞洲人」這個辭彙在美國通常被視為僅有東亞血緣的人而已。[2]故「亞洲人」(或「亞裔」)便通指據有東亞(包含越南)血統或任何有內眥贅皮特徵的人。[3][4]然而這樣的說法已不附合近來美國政府的定義,目前在美國常常會將來自東亞南亞東南亞不管有無內眥贅皮特徵的人都認作亞洲人。[5][6][7]在美國的人口普查中,起緣於遠東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的民眾都被介定為亞裔族群。

總體來說,亞裔美人在美國所有族群中擁有最低的貧窮比率[8]、最高高等教育接受率、家戶所得[9]個人所得的中位數最高[10]

以往,人們大多以「東方人」(Oriental)稱呼亞裔美人。然而在1960年代起,開始有人反對這樣的稱呼,認為其帶有貶義及殖民主義的思想。但直到1970年代時學術界開始使用「亞裔美人」(Asian American)做為替代的正式稱呼。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即為歷史學家市岡裕次(Yuji Ichioka),人們多將此一名稱的轉變歸功於他的推廣上。[11]今日,「亞裔美人」這個名詞已廣為接受,多數的正式場合包括政府或學術機構都使用此名詞。在一般場合中,我們也常將其只省略成「亞裔」(Asian)。

不像其他族群在很久以前就有許多相關的名稱出現,人們稱呼亞裔美人的方式其轉變也與其他族群一樣顯著。最明顯的改變是在1965年當新的移民法「1965年移民法」通過後,廢除了原為了限制亞洲移民而設立的各國移民輸出限制[12] ,而改成以家庭因素、及專業技術為考量的新移民政策。這樣的決定大大提升了來自亞洲各國的移民數量,使亞裔美人的人口數有顯著的增長。由於人數的增加,大眾對亞裔美人有了更多的認識,定義範圍也不如以往的侷限。來自亞洲的新移民在教育、經濟及其他多個面向上也與廿世紀的上輩移民有明顯不同,開始在美國從事不同的工作、居住於不同的環境中。

 

2. 330台灣太陽花黑潮有在海外同步辦理示威活動的都市: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共有17國49城市聲援臺灣330學運遊行,有以下城市:

 

歐洲
愛爾蘭-都柏林
奧地利-維也納
德國-法蘭克福柏林
法國-巴黎土魯斯史特拉斯堡 、里昂
瑞士-蘇黎世
英國-倫敦
荷蘭-阿姆斯特丹
西班牙-瓦倫西亞巴賽隆納馬德里
比利時-布魯塞爾
義大利-米蘭

 

美洲
美國-匹茲堡華盛頓德州奧斯丁西雅圖芝加哥紐約聖地牙哥聖路易洛杉磯南加州奧勒岡州立大學北卡羅萊納舊金山
加拿大-卡加利蒙特婁多倫多溫哥華

 

亞洲
韓國-首爾、釜山
日本-東京、京都、福岡
香港
菲律賓-馬尼拉

紐澳
紐西蘭-奧克蘭尼丁
澳洲-布里斯本阿德雷德 、凱恩斯達爾文坎培拉雪梨墨爾本伯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課心得:

物理系106級 賴應歡 40241234S

“衝擊效應”作業

在片中出現過的各個種族有韓國人、美國白人、美國黑人、南美洲人、亞洲人。在片中美國白人似乎有將非美國白人的人種當作是社會問題的來源,像白人會覺得黑人特別麻煩,總是惹是生非等,這些美國白人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在片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從片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美國白人對其他移民的態度,當有事情發生時就第一個先把他們當作罪犯。這和有違美國一直強調的自由人權主義。影片裡有討論到的範圍甚廣,不只有美國華裔,導演要講述的是這個亞洲人種在美國的生活,他們所面對的問題等。像是我特別注意到影片裡,當有一位亞洲女士,她發生車禍時被卡在汽車裡頭出不來,而汽油已經開始在漏著了,汽車隨時都會爆炸。她大呼求救,但是來了一位白人警察,由於她對白人警察有著不好的印象,就覺得那位白人警察是來傷害她的,而拒絕被他救。這點我非常驚訝,因為都已經在生死關頭了還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就代表說在美國他們的種族問題是很嚴重的。這是社會造成的負面印象還是人類本身就不能跟別的族群和睦相處?這是一個可以深討的問題。

至於台灣的太陽花黑潮學運,我個人覺得能夠在合法的情況下爭取自己個人的人權自由式很好的,而且很值得尊敬。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台灣是一個很民主的國家,人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心聲,但是重點是必須合法。

 

 


 

應華系104郭鋐濬

衝擊效應作業 - 華人篇

 

美國是個龐大的文化大拼盤,面對種族問題總是充滿許多無解與誤解。在一個異國文化瀰漫四周的美國沿海大城市,大家會面對到的文化適應問題也相對的多元了一些,但是有些特定現象,特別是犯罪行為,往往容易在特定種族上標上標籤,影片一開始車禍現場的亞裔女士與具有持槍嫌疑的非裔夫婦皆是在這種文化衝擊下被標籤的角色:亞洲人,特別是亞洲女性,總是容易在美國街道上發生車禍、非裔人士總是在威脅社會安全,等等的。而北美最大社會族群——白種人,或是高加索人——似乎不太會有社會標籤,因此他們也以北美最大族群自居,為外來族群發生的特定現象標籤起來,感覺這一切的社會標籤化石不可避免的。

 

故事發生地點在洛杉磯,而我這次注意到在影片中不是很被強調的華人角色,或許比較能概括帶過的是廣義的亞洲人,也就是那對韓國夫婦,有一個還在路上出了車禍。華人最早的移民記錄可以追溯到1850年,根據官方記錄,這個時間第一次出現兩位華人管家。1859年,洛杉磯報紙報導了第一位抵達洛杉磯的華人女性(其實我不了解為何這件事也要被報導……)。1860年時,華人移民速度稍微增快了一點,洛杉磯當地已經有了4間2華人開的洗衣店。1865年左右,數以千記的廣東華人大量被運送到美國西部開發西部大鐵路,同時也奠定了廣東華人在美西佔有最大的華人民族分佈。可惜因為華人大量移入,便宜的工資在資本主義影響下影響到了美國公民在當地的工作機會,不僅發生了洛杉磯華人大屠殺的事件,甚至在1882年促成美國國會頒布排華法案,限制了華人的移民成長,此時的華人移民數趨近於零。1943年,蔣宋美齡到美國國會演講,同年國會廢除了排華法案,並在1965年公佈最新的移民及入籍法例,華人再度大量移入,之後的華人移民成長便漸漸穩定,為美國帶來豐富的多元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堂小組討論內容』

洪韻婷 / 陳嘉煒 / 賴應歡 / 周欣宇

 

1, 兩位白人警察面對族裔問題的經過以及結果。

一位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刻意刁難黑人民眾。但這位警察卻在緊要關頭,拋下有色眼鏡,捨己救人。

一位帶有「不明顯的」種族歧視,為了讓黑人民眾脫困,鋌而走險的說服同事,為黑人民眾解套。卻因為帶有種族歧視的猜忌,加上錯誤判斷的情況下,而誤殺了一位黑人。

 

2, 黑人文化有明顯的特徵,像是說話時時常語氣激昂,常常被誤以為是挑釁; 肢體動作較大,常常被誤以為有攻擊性。這些都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談論的「說話藝術」「溝通技巧」,溝通技巧小則影響一個人的社交能力以及發展,大則影響一個人的人身安全。

 


「課堂小組討論內容」

蔡伊嵐 / 周品君 / 柳怡瑄蕭湘儒

 

1. 影片中出現的族群類別以及所涉及的事件

黑人-

彼得和安東尼搶劫了白人(州檢察官)的休旅車→撞到一個中國人(崔珍貴)

黑人警探格萊姆調查槍擊案、疏於照顧年邁的母親及關心自己的弟弟、在車禍現場發現死者就是多年失散的弟弟彼得。

白人-

資深警官萊恩利用職權之便,言語及性騷擾黑人夫婦(卡麥隆)、之後太太克麗絲汀出車禍,萊恩奮不顧身搶救;另一名警官湯米,遇到安東尼搶劫卡麥隆的黑色休旅車,爾後又遇到彼得,卻不小心擦槍走火槍斃對方。

墨西哥裔-

鎖匠丹尼爾勤奮工作,卻被州檢察官的太太簡,認為是入過監獄的不良份子,換完門鎖會立刻把鑰匙拿給黑幫。因為波斯裔老闆法赫德語言溝通的誤會,致使小女兒遭槍擊。

波斯裔-

商店老闆法赫德帶女兒多莉到槍枝商店去買槍,因為語言隔閡,受到對方以聖戰等言語屈辱;多莉幫父親買了空包彈,所以小女孩毫髮無傷,法赫德以為是神蹟。商店被闖入,一片混亂,牆上寫著阿拉伯人相關的歧視字眼。

亞裔-

崔珍貴的人口販賣、她太太在路上撞車時被嘲笑英語發音以及在醫院大喊先生的名字時,被誤以為是說英文。

 

2. 

彼得和安東尼批評社會上對黑人的刻板印象,卻不斷走入歧途,為所欲為。州檢察官的助理說道:「事實並非如此,可是情況就是這樣。」

當社會存在既定的偏見,人們往往只注重表面,像是膚色、口音,而忽略其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與意涵,再者,這些行為的意涵追根究柢,並不是善惡二元論就可以定義的。

 

p.s. 太陽花330學運-海外接力聲援城市 已張貼在Moodle上。

 

衝擊效應影片心得 

周欣宇 

大一應用華語文學系乙班 

   這部片子對我的內心造成蠻大的衝擊,令我不禁開始思考是否每個人的深處都對其他種族都懷著多少的歧視呢?相信大家對美國種族歧視問題都有所耳聞,可是我個人就覺得這種歧視可能只是一種自身內心的不滿而已。可是當我觀賞完衝擊效應這部影片後,發現歧視者與被歧視者間微妙的互動。

 

   其中讓我反思片段為兩個白人警官的作為與結果。白人警官甲本來是個嚴重的種族歧視,他在一次巡邏中對一名黑人的女友進行非禮以示白人權威。白人警官乙則是警官甲的巡邏拍檔,他對同伴的的所作所為十分不認同,最後他更對上司提出更換拍檔的要求。可是他們兩個最後的結局則十分諷刺。警官甲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再次遇見當初被他侮辱的那名黑人女友,可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拯救他的生命。可能由於當時的情況緊急,激發了人類搶救生命的基本本能,警官甲奮力的將女子從滿是汽油的車子中救出。

 

   另一方面,白人警官乙則在要求更換拍檔要求成功後,在第一次出巡時成功幫助了一名情緒失控的黑人男子。在大家覺得他會有個完美結局的時候,他卻無將一個無害的黑人青年開槍打死。這件事的經過為當晚警官乙讓一名黑人青年搭順風車,在車上的時候他們就開始閒聊。可是兩者的內容卻引發雙方的不滿,最後的導火線則是由於黑人青年看見警官乙車前擺放了一個與自己隨身攜帶的神像一模一樣而大笑。可是黑人青年的舉動引起警官乙的不滿,進而拒絕再讓青年搭順風車。這時黑人青年過於緊張表明自己發笑得原因,讓警官乙誤以為他要拔槍,情急之下的警官乙朝黑人開槍將其當場打死。

 

   這警官乙將黑人青年槍斃的過程中,有許多時間去了解對方,可是卻還時發生了這樣的悲劇。這不禁讓人深思是不是每個人對其他民族的打從內心根深蒂固的歧視與不信任?,為什麼警官甲與乙本來的個性完全相反,甚至可說是互相不認同的兩人,到最後卻發展成倆個截然不同的結局。

 


 

應華103            499850717              蔡愛琳

Crash影片心得分享

 

     《Crash》是一部以人與人之間關係(或者說人性)為主的電影。它透過多個同時發生的獨立故事穿插講述為主要手法,以各個獨立故事中看似毫無關係的主人翁們之間的聯繫為基礎(每個角色都可以說代表著一個階級或種族,例如:白人、黑人、墨西哥/中美洲裔、亞/華裔及中東裔等等)來反映出類似像種族問題這樣的深層思考層面的問題。

 

     “擊效應的名稱反映出了現代社會的一種現象,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事情忙碌奔波,而沒有時間照顧與關心身邊的人,就因如此,更別說是去慰問與協助其他的族群了。在劇中的結尾當中,大概也是為了呼應這個主題吧!車禍的發生,讓人與人之間能夠溝通,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有機會與別人接觸,甚至交談。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實的人生呢?在現今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要承受的壓力存在,也有自己沒辦法說出口的苦衷,而這些苦楚不斷地在被壓抑、被扭曲,反射出來的便是暴躁、叛逆,甚至是極端的激進思維。每一個人都會有善與惡的一面,只是視乎觀察角度的不同而定。在電影當中,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好人,也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惡人。就如上文一樣,每個人有著自己所要承受的壓力,而壓力演變出來的就是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甚至會演變出各種不同的罪惡,罪惡的發生也都會有其形成的原因,這些會讓人產生厭惡的感覺,但同時在心裡的某個角落也會燃起一絲的憐憫與同情。電影反映出了人性的真實面、自我的掙紮與矛盾的心理層面,這也是其魅力所在的地方。

 

     種族歧視在世界各地都一直存在著,尤其是反映在小人物與弱勢群體的身上。例如:老員警對老黑的歧視,老黑對亞裔的歧視,但更深層的是發自內心的,而不自知的歧視。例如:最後的新員警,表面上和主觀上反對歧視,但他的內心深處卻早已接受了對老黑的歧視。這部影片所反映出的是人類的本性,它不僅發生在美國,在哪一個國家都有。而種族歧視的問題,不僅僅是膚色的原因,它是存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是一個值得令人好好深思與反省的問題。

 


 

                         40023121l 應華三 104級 謝佳伶

《Crash》的族群議題

車禍一: 韓裔英文發音不好,被取笑,罵墨西哥人非法移民。

買槍: 波斯人英語不好,被認為是恐怖分子,店家拒售槍。

搶車一: 黑人在LA,白人住高級社區,認為白人歧視他們,他們是弱勢,但有槍枝所以不怕,搶白人的車,導出他們搶劫是環境所逼。

裝鎖: 墨西哥裔外型被白人認為是有前科的人,認為一定會做壞事。

性騷擾: 白人警察臨檢一對黑人夫婦,在丈夫面前性掃擾太太,受害人無力抵抗。

警察種族歧視: 黑人努力很久才能當上上級,下屬種族歧視去不能自己處分。白人表態自己是環境所逼才種族歧視。

打電話: 白人要預約醫生,一聽到是黑人接電話就借題發揮。

搶車二: 兩個黑人小夥子搶另一個黑人的車,被搶者說你讓我丟臉也讓你自己丟臉,顯示種族間的地位M型社會,上層的人社會地位無法真的被社會接受,人還是以膚色看人,下層的人的負面影響會影響整個族群。世人對於種族的成見太高。(黑人家庭: 哥哥是警察,弟弟卻是搶車賊。 )

槍擊: 波斯人和墨西哥裔的語言問題產生衝突,墨人的女兒差點被槍殺。

警察對峙: 一個白人位黑人挺身而出。

車禍二: 性騷擾黑人的白人警察在車禍現場救了同一個黑人,起初的恨轉變成無奈的感恩。表現種族歧視的人好像又不是真的種族歧視。

搭便車: 黑人招手搭便車沒人要停,一個為黑人挺身的白人警察讓他搭了便車,在誤會至下,錯手殺了黑人。無表現種族歧視的人好像才真的是種族歧視者。

人口販賣: 韓國人是人口販子,賣賣柬埔寨人,黑人把這群人放到大街上。

 


《衝擊效應》作業 

應華104 40085023I 歐陽太詠

 

衝擊效應中出現的族裔分別有:美國白人、非裔美籍、拉丁裔(中南美)、中東移民及亞裔美國人。他們移民美國的背景分別為以下(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非裔美籍》大多數的非裔美籍的祖先都是17世紀至18世紀從西非被綁架後引入美國而被迫成為奴隸。19世紀中期,他們因美國的南北戰爭而獲得自由。20世紀中期,他們因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而得以平等

《美國白人》白人是指「擁有來自歐洲中東北非民族血統」的人。有時候,會以高加索人種來稱呼白人的血統。

《拉丁裔》指從拉丁美洲移居到美國的講西班牙語的人。美國人稱之人為「Hispanic」或「Latino」,實際他們和西班牙人不同。

由於墨西哥古巴波多黎各的移民大量進入美國,他們已經成為美國超過黑人的第一大少數民族。

《中東移民》找不到什麼資料,依我猜測,中東人移民美國應該也是為了經濟,為了實現自己的美國夢。但許多中東人來到美國後因為國籍問題處處受人歧視與恐懼。

《亞裔美國人》指的是具有亞洲血統的美國公民,包括了華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印巴裔美國人、越裔美國人韓裔美國人日裔美國人或其他血緣來自於亞洲的美國人。根據牛津辭典,「亞洲人」這個辭彙在美國通常被視為僅有東亞血緣的人而已。[2]故「亞洲人」(或「亞裔」)便通指據有東亞(包含越南)血統或任何有內眥贅皮特徵的人。[3][4]然而這樣的說法已不附合近來美國政府的定義,目前在美國常常會將來自東亞南亞東南亞不管有無內眥贅皮特徵的人都認作亞洲人。[5][6][7]在美國的人口普查中,起緣於遠東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的民眾都被介定為亞裔族群。

 

#330海外同步城市

米蘭、柏林、法蘭克福、慕尼黑、瓦倫西亞、馬德里、巴塞隆納、巴黎、阿姆斯特丹、雪梨、伯斯、坎培拉、凱恩斯、布里斯本、蒙特婁、多倫多、溫哥華、香港、首爾與釜山、德州、紐約、南加州、匹茲堡、日本關東、關西區、九州、瑞典哥德堡等十七國近五十個城市

 


衝擊效應電影欣賞  應華二 陳玟萍

1.片中出現的不同族裔?其移民到美國或在美國的背景?

 

一、非裔  黑人為主

黑人的祖先都來自非洲。大多美國非裔祖先都是在17世紀和18世紀西非被綁架後引入美國而壓迫為奴隸。在19世紀中期,他們由美國南北戰爭而獲得自由。

二、亞裔  包含韓國、中國、波斯 (伊拉克)

最早因為掏金、後來有些因為國家內部貧窮、動亂而轉往正在開發的美國新大陸發展。最著名的美籍華人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其他著名人士還有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朱棣文,演藝人員李小龍、雅虎創辦人楊致遠等。美國華人過去200年來,深受美國白人的歧視,著名的《排華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廢止

三、拉丁裔:墨西哥 薩爾瓦多&波多黎各混血

指從拉丁美洲移居到美國的講西班牙語的人。美國人稱之人為「Hispanic」或「Latino」,實際他們和西班牙人不同。由於墨西哥、古巴和波多黎各的移民大量進入美國,他們已經成為美國超過黑人的第一大少數民族,美國越南戰爭紀念碑就是三個美國士兵的雕像,一個白人、一個黑人和一個拉美裔人。拉美裔人一般定居在美國西南方,因此在美國的學校中,雖然傳統的中學外語教學是學習法語,但在西南方各州,中學外語教學都是學習西班牙語。

 

2. 330台灣太陽花黑潮有在海外同步辦理示威活動的都市?

歐洲:都柏林、法蘭克福、巴黎、里昂、柏林、阿姆斯特丹、倫敦、米蘭。

美洲:西雅圖、洛杉磯、紐約、舊金山、華盛頓、溫哥華

亞洲:首爾、東京、香港、馬尼拉

                                                                                                                          
3.
影片心得:.

老師要我們小組討論,針對電影內容回答幾個問題。我覺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白人警察對於黑人婦女的性騷擾。我覺得在電影中,警察常常被塑造成一個權力很大,甚至可以無法無天的腳色,再加上白人的身分,便更加變本加厲的施予暴力於美國的少數族群:黑人。另外,有一幕也值得我們省思,在影片一開始,兩個黑人少年走在路上,一邊討論自身身為黑人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時,遇到一位婦女(片中檢察官的妻子),婦女看見兩位黑人少年便緊緊挽住丈夫的手離去,不敢多瞟一眼。這時兩位黑人多此行為作出解釋:婦女就是害怕黑人會做出對她不利的舉動、黑人就是危險分子。我覺得黑人在美國可能真的因為先天條件不足,為了生存只好走歹路,但這樣的非法行為卻也連累了其他同樣身為黑人的其他人,造成大家對於黑人的刻板印象。我覺得這部影片對於種族國情的瞭解助益很大,對於了解美國文化也很有幫助。

 


 

應華105 徐晧恩 40107229E

 

衝擊效應:

影片中出現的族群類別以及所涉及的事件

黑人-

彼得和安東尼搶劫了白人(州檢察官)的休旅車衝撞到崔珍貴,一位中國人

黑人警探格萊姆在車禍現場發現自己疏於照顧及關心自己的弟弟,彼得。

白人-

萊恩警官利用職權之便,言語及性騷擾黑人夫婦(卡麥隆);在車禍現場,萊恩奮不顧身搶救黑人婦人。

警官湯米遇到搶劫卡麥隆的黑色休旅車的嫌犯,彼得,之後不小心槍斃了彼得。

墨西哥裔-

因為波斯裔老闆法赫德語言溝通的誤會,檢察官的太太簡認為勤奮工作的鎖匠丹尼爾是入過監獄的不良份子,致使小女兒遭槍擊。

波斯裔-

波斯人和墨西哥裔的語言問題產生衝突,墨人的女兒差點被槍殺。

亞裔-

崔珍貴的人口販賣、她太太在路上撞車時被嘲笑英語發音以及在醫院大喊先生的名字時,被誤以為是說英文。

 

心得感想:

在三年前時,這部電影我已欣賞過了一次,但此次的悸動仍沒有退減。心中無法忘懷,片中的白人警察對著那位黑人婦女的性騷擾,然而婦人的丈夫只能在旁邊眼睜睜地看著妻子痛苦的神情。我們總認為警察所做的每件事視為理所當然,但我們從未思考過他們背後執行的公權力是經人民的期待與社會的安定和平作為基準點去制定的。人人生為平等,這句話總在憲法上看見,但我們的社會上常常總發生著與這原則下背道而離的不平等待遇。我個人認為在片中那些令人訝異的事件所發生的原因根於缺乏溝通,我們總聽信我們想去聽的言語,從未真真切切拋下自己的成見去認識,甚至去包容與我們不同的人們,這是我們在人生中需要學習的課題。

 

330台灣太陽花黑潮有在海外同步辦理示威活動的都市

歐洲:都柏林、法蘭克福、巴黎、里昂、柏林、阿姆斯特丹、倫敦、米蘭。

美洲:西雅圖、洛杉磯、紐約、舊金山、華盛頓、溫哥華

亞洲:首爾、東京、香港、馬尼拉


應華系40085003I林敬智

1. 本週作業:列出「衝擊效應」一片中出現的不同族裔,並查出其移民到美國或在美國的背景,寫在pbworks上

韓裔美國人(轉自維基百科)

徐載弼被認為是第一個朝鮮裔美國人(韓裔美國人),1884年的甲申政變失敗之後他於1885年5月26日抵達美國並在1890年加入了美國國籍,朝鮮半島向美國的早期移民史上另外兩個重要人物是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安昌浩與李承晚。1903年1月13日,一批大韓帝國勞工抵達美國夏威夷甘蔗園。1968年1月30日美國的《移民與國籍法》生效之後,有更多的朝鮮族(主要是韓國人)移民到美國。

華裔美國人(轉自互動百科)

第一的來美國華人是1820來的。1848年之前,美國華僑人數沒有超過1000。華人移民美國始於1840年代,但為數很少。1840年至1860年赴美的華人大多為男性。第二波華人移民是在1952年和1965年,美國移民法解禁之後,從臺灣到美國當學生的。1970年代,臺灣經濟漸趨發達,此類移民于1970年代末開始減少。1977年中國大陸開始送學生往美國,此類移民在1980年代越來越多。

拉丁裔美國人(轉自維基百科)

由於墨西哥、古巴和巴西的移民大量進入美國,他們已經成為美國超過黑人的第一大少數族裔,美國越南戰爭紀念碑就是三個美國士兵的雕像,一個白人、一個黑人和一個拉美裔人。拉美裔人一般定居在美國西南方,因此在美國的學校中,雖然傳統的中學外語教學是學習法語,但在西南方各州,中學外語教學都是學習西班牙語。

墨西哥裔美國人

墨西哥裔美國人在美國的居住已經有400年的歷史,在1900年,有超過500,000名拉美裔人住在新墨西哥州、加州和德州。大多數都是墨西哥裔美國人是歐洲殖民墨西哥時期的墨西哥原住民、西班牙人或其他歐洲人,大約10%的墨西哥裔美國人可以追溯他們的祖先是歐洲殖民者。1813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德州殖民時期,建立了一個德克薩斯州政府,脫離墨西哥獨立,在殖民時期,墨西哥這個國家的概念沒有形成,許多墨西哥人都是只忠於他們的州,把州作為一個國家看待,如今天的邊境地區薩卡特卡斯、德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瓦哈卡等。

墨西哥政府限制了英國殖民者允許墨西哥人進入德克薩斯州,還禁止了奴隸制。在美國定居的墨西哥人於是開始反對墨西哥政府,部分人仍然效忠墨西哥政府。

2. 請協助查出330台灣太陽花黑潮有在海外同步辦理示威活動的都市

台灣太陽花學運引起全球共鳴,本週末海外僑民、留學生與媒體跟台灣同步,紛紛動身前往各海外示威的聚集地。目前三三○「捍衛台灣民主!三月三十海外台人站出來!」全球無時差接力活動,已計有十七個國家、四十九個城市加入,堪稱台灣史上動員最大又最迅速的全球性聲援活動。

海外台灣人這週以來積極動員,許多住在偏遠地區的更是週五就開始上路,搭車或開車前往聚集地。歐洲留學生大聲呼籲注意每年三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凌晨歐洲開始實施夏令時間,參加者別忘了調整時間前往!本週末大串連的有米蘭、柏林、法蘭克福、慕尼黑、瓦倫西亞、馬德里、巴塞隆納、巴黎、阿姆斯特丹、雪梨、伯斯、坎培拉、凱恩斯、布里斯本、蒙特婁、多倫多、溫哥華、香港、首爾與釜山、德州、紐約、南加州、匹茲堡、日本關東、關西區、九州、瑞典哥德堡等十七國近五十個城市的留學生與僑民響應。(轉自美洲台灣日報)

 

衝擊效應 

應華105林郁綺 

 

1.片中出現的不同族裔?其移民到美國或在美國的背景?  

一、非裔 (片中又以黑人為主)

黑人的祖先都來自非洲。大多美國非裔祖先都是在17世紀和18世紀西非被綁架後引入美國而壓迫為奴隸。在19世紀中期,他們由美國南北戰爭而獲得自由。

二、亞裔 (韓國、中國、波斯 (伊拉克) )

最早因為掏金、後來有些因為國家內部貧窮、動亂而轉往正在開發的美國新大陸發展。美國華人過去200年來,深受美國白人的歧視,著名的《排華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廢止。

三、拉丁裔(墨西哥 薩爾瓦多&波多黎各混血)

指從拉丁美洲移居到美國的講西班牙語的人。美國人稱之人為「Hispanic」或「Latino」,實際他們和西班牙人不同。由於墨西哥、古巴和波多黎各的移民大量進入美國,他們已經成為美國超過黑人的第一大少數民族。拉美裔人多定居在美國西南方,因此在美國的學校中,雖然傳統的中學外語教學是學習法語,但在西南方各州,中學外語教學都是學習西班牙語。

 

2. 330台灣太陽花黑潮有在海外同步辦理示威活動的都市? 

歐洲:都柏林、法蘭克福、巴黎、里昂、柏林、阿姆斯特丹、倫敦、米蘭。

美洲:西雅圖、洛杉磯、紐約、舊金山、華盛頓、溫哥華

亞洲:首爾、東京、香港、馬尼拉

 

詳細參考影片可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ICIwl3ZAo 

 


 

 

題組:本週作業:列出「衝擊效應」一片中出現的不同族裔,並查出其移民到美國或在美國的背景,寫在pbworks上. 

 

全班人數:53 作答人數:33

 

問答題:最令你深思的一個片段或是一個觀點是什麼? 

 

 

女孩子沒受槍傷。

 

本來性騷擾女黑人的警官最後還是把她救出來了

 

快炸的車中救人的場面和誤解開槍的一幕。

 

看不起種族歧視的人還是因為淺在的偏見殺了無辜的黑人

 

白人女子從一開始瞧不起管家,到最後認定她為自己唯一能信賴的人

 

一開始兩個黑人先抱怨被歧視,說出他們是加州大學的高才生,下一秒就持槍搶車。 其實社會地位或經濟能力都不差卻自毀

 

白人在車子裡射殺黑人的片段,我覺得很驚訝一個人的生命就這樣結束,而且還是因為種族的問題。

 

最令我深思的是美國警察在車上朝黑人開槍的那一段。原本一直很不認同夥伴種族歧視的他,其實潛意識裡面多少也是帶點歧視的,否則他便不會一直否認黑人男子的興趣,或甚至在他從口袋拿出東西時下意識覺得是槍並先對其殺害。種族歧視真的不能只是口頭說說,心裡上去認同一個族群其實更為重要。

 

黑人導演和老婆被兩個白人警察臨檢的片段

 

兩個黑人在街上說:白人看到我們就害怕,但是我們才是該害怕的人。因為整條大街上只有我們兩個黑人。說明了一個族群對另一個族群的偏見是深刻且不易改變的,而且在該族群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概括承受偏見。各種不同族群視其他族群為整體而非個人。

 

描述美國社會種族偏見, 華斯特的弟弟安東尼街上小混混,他沒有強烈的種族意識,最後意外命喪於最反對種族意識的白人警官湯姆漢森槍下。因為警官在錯誤的判斷之下做出這個行為錯殺了他。 

 

湯米自以為是個沒有種族歧視的人,卻在影片的最後失手殺了peter,那個搭他順風車的黑人,原因只是peter要伸手進口袋拿東西,他誤以為是槍,這顯得格外的諷刺。

 

片中各個種族的說話方式與語氣會讓別人覺得是在故意引起挑撥、無理、歧視,故而引起紛爭。

 

在片頭一開始黑人對於女子看到他們就挽起男伴的手的這個動作做出解釋,認為女子就是歧視黑人,認為兩個黑人就是會做壞事,還有警官為了民意讓黑人當高官,認為只要是皮膚黑的就是黑人,而把伊拉克人當成黑人

 

黑人被壓抑久了其實會對這樣的感受麻木,漸漸習慣自己的地位,不見得每個人都很勇敢的能為自己的身份平反,爭取該有的權力。 

 

黑人妻子因為車禍而被卡在車內,結果來救援的警察是之前性騷擾她的人。

 

Officer Tommy 誤殺了從口袋掏出神像的Peter,還棄屍逃逸現場。

 

我覺得是白人警察一看到車禍就奮不顧身衝去救援的片段。

 

其中一個黑人向另一個搶車子的黑人說你讓我被羞辱,也讓自己被羞辱

 

在一個充滿各種不同族裔的社會裡,彼此之間都會有不同的刻板印象,這些印象往往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誤解,成為真正認識彼此的一大阻礙。不管是在再如何被稱為多元社會的地方,人們都還是需要更加努力打開心胸、放棄成見才是。

 

當一個人歧視自己的時候,社會上的所有行為都可以解釋為歧視。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取決于我們是用什麼角度看世界。

 

我覺得年輕警察潛意識裡就是歧視黑人,不然他不會這麼強調不要種族歧視。我們如果視一個人與自己有相同地位,就根本不會想到要保障他的什麼,或是以什麼作為來特别維護他的權益,因為他跟我們一樣享有該擁有的。所以我也覺得雖然社會上一直推廣很多族群的平等問題,但根本上不平等的情況還是一直存在。

 

美国黑人女性 在車祸中被白人警察救出的那一刻,从恨 变 感谢的过程

 

那位黑人看到任何情境都會聯想到種族歧視,這樣的心態讓我覺得很震撼。

 

兩個黑人小伙子搶另個黑人的車,經過和警察的對峙後,車子主人對強盜說:「你讓我丟臉,也讓你自己丟臉。」我看到一個族群內的M型社會,有人社經地位好,有人在社會邊緣做不好的事,上面的人再怎麼努力也會因為自己是有色人種而無法更上一層,始終會因膚色而受到以偏見對待,而下層的人的負面行為會為整個族群帶來負面影響。

 

1)兩個年輕黑人討論種族歧視問題時,其實可以發現其實黑人自己也已經有了定見,所以美國的種族問題變成一種惡性循環:白人歧視黑人,黑人又歧視亞洲人。

 

影片最終為中東裔、黑人、拉丁裔作出刻板印象的平反,欲傳達拋下種族成見與刻板印象,但諷刺的是本片卻絲毫未幫亞裔美國人/亞洲移民做出刻板印象的平反,僅僅停留在亞洲人可笑的英語口音、人口販賣的勾當、愚蠢的中國人等字眼。這部片是在消弭與破除種族的刻板印象,諷刺的是在處理亞裔問題上卻顯示製片人遺漏自身對種族也有不甚瞭解之處,值得深思。

 

Graham警官在案發現場發現死者竟然是自己的弟弟。

 

兩位白人警官,其中一位有很深的種族歧視,甚至在執行公務時,騷人一位黑人女性,但是卻在一次的救火行動中救了她;另一位沒有種族歧視,也不惜因為這個理由申請調職,但是卻在後來槍殺了一位黑人。

 

我覺得最讓我深思的是墨西哥小女孩幫爸爸擋槍。只是一個單純的相信,不只救了家人,也救了一時被惡魔矇閉了良心的波斯人。其實生活中也許我們失去了某些很重要的事物,但一切永遠不比家人,愛人健在還重要

 

白人警官甲(种族歧视者)开始时会故意对黑人作出侮辱性的举动;可是在紧急关头却奋不顾身地去拯救卡在内的黑人女子。 白人警官乙(反對種族歧视者)开始时对同儕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反感厌恶;可是最后却误将毫无恶意的黑人青年开枪打死。 人可能在紧急情况下会毫不迟疑地向陌生人伸出援手,可是在有充足的时间认识对方时却会对对方产生猜疑。

 

種族歧視非常嚴重,事故也很多。兩個黑人正在討論白人看到他們然後就搶車了。

 

兩個警察,一個看起來很正義,另一個看起來很壞,但卻是兩個相反的做法

 

 

 

 

問答題:如果有的話,看這部片子,你學到什麼? 

 

 

 

我們真的需要花點時間了解不同文化帶來的不同影響,雖然標籤化看待人類往往不是容易避免的,仍然是我們全人類一生的課題。

 

不要自認為自己最有道德 但是還是要相信人性 雖然這個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很多

 

任何的平和的過去都曾有心酸黑暗的時刻。如~種族平等~

 

沒有人是絕對的好、絕對的壞我們都會根據所聽到的、所看到的(但只是片面),去評論一個人,甚至是一個種族。 

 

不同的種族裡都有好人和壞人,所以膚色根本不是評斷一個人的參考標準,更不該有因種族而產生的歧視存在

 

我覺得像是在台灣這種種族不如美國多元的地方卻普遍更尊重多元文化有點奇怪。 台灣不是沒有,但不如美國嚴重 明明美國的人應該比台灣人有更多機會了解和體驗不同族裔的文化和學習如何尊重相處

 

我覺得人應該互相尊重對方的身份,不應該有種族歧視。種族歧視真的會造成社會上很多問題。

 

更了解以前美國白人歧視黑人的狀況,更警惕自己人人身而平等,應該給予彼此應有的尊重。

 

在這個片段裡,有種族歧視的問題同時也存在了權力暴力的問題。黑人導演害怕公權力,也因為自己是黑人也感到些許自卑而不敢反抗警察,白人警察濫用公權力性騷擾女性。

 

我們應該用包容且開放的心接受不同族群,並嘗試接受各個族群不同的族群性。消弭族群間的偏見及歧視。

 

我覺得種族歧視無知造成的問題,可以透過教育改善,化解產生的衝擊,純粹的種族偏見,正所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一人退一步互相體諒遷。這個社會就會和睦共處,世界會更加美好。 

 

種族之間的隔閡與不理解很容易使人們產生衝突,我們能做的是放寬自己的胸襟去理解去接納不同的族群,讓一切遺憾的事減少。

 

我覺得在一個多種族國家裡,種族問題是難免的,所以如果我們身為多數的那一群,就有責任要去關心少數的人群,必免他們覺得自己被邊緣化。

 

我認為這部片除了呈現美國民族大熔爐的文化環境外,也揭示了這樣的環境下會發生的衝突,還有我覺得洛杉磯治安很亂很恐怖...

 

印象很深的是小女孩穿著斗篷撲上爸爸懷裡的一幕,那瞬間教室裡同學都屏息了,以為影片的悲劇氣息連小孩也不放過。 當女孩安然無事的在父親懷中,父親笑了,而且他眼前的討錢男人愣了,在爸爸突然不顧一切抱著女兒回家,留下討錢男人在原地時,我覺得震撼力好強,彷彿此時此刻出來生命以外其他都低賤且不重要了。

 

其實美國雖然被我們成為大熔爐,但內部還是存在了許多的紛爭,不安,就如我們一直在討論的種族問題,它並沒有因為時間及人權的提升而消失,反而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也許真實並非像電影所描述的那麼誇張,但種族問題是確確實實的存在著,而這種不安的因子在空氣中流動,讓我更省思如何在面對不同族群時的態度,以及如何良好處理跨文化的交流。

 

資淺員警Tommy看似追求公平、極富同理心,但當Peter要從口袋掏出神像時,他不但情急之下誤殺了對方,之後更是棄屍逃逸。 其實可以從這段即可理解想表達的不是「人性本善」,而單純是就「人性」而論。人本就有其優點與缺點,從優點與缺點向膚色延伸,就會導入「先入為主、刻版印象」的概念。 這是我看到人性的部分,因IRS的題目跟新的作業相似度極高,這題就先引個開頭,詳細的內容都會寫在ppword的心得作業上,一併做解釋。

 

有點沉重,因為就算你沒有想要傷害別人卻還是可能莫名其妙地就會被傷害。雖然現實世界很醜陋,但人性依舊是善良的,我們只是被眼前所見的蒙蔽了。如果願意放下既有的成見或先入為主的觀念(例如白人警察在不知道受害者是誰就願意衝上前去搶救),這個世界會更美好。

 

在美國的各個族群多多少少對其他的族群存在偏見,白人歧視黑人,黑人歧視亞裔,或是中東人的長像就被認為是恐怖分子......,這就是美國多種族的生態,大家都存有偏見甚至仇恨,種族是美國社會最重大的議題

 

不要死扣著一些老觀念不放,這樣對自己對別人都是一種傷害。

 

溝通技巧的重要性。溝通技巧影響層面,小則影響社交關係,大而影響人身安全。

 

我們不該對族群人種有貴賤之分,但是社會是現實的我覺得還是會有很多腦子没打開的人在生活中對這些與他們不一樣的人有先入為主的成見 我學到要給女兒穿隱形斗篷

 

好好的与人溝通 尊重每一个种人的文化 

 

當我們活在這個安全舒適的圈子時,卻常常忘記種族歧視仍然不斷的在世界各個角落上演。我們沒辦法改變所有人的想法,但如果我們能對自己的出生或族裔感到驕傲並不自卑,並尊重各個族群,也許世界也能因此多一點公平及美好。畢竟希望別人尊重你之前,你必須先學會尊重自己。

 

撇開白人歧視他族,其他族群間也互相歧視。我覺得文化包容性要大一點,但安全也很重要,如果所處環境較祥和,就儘量多結交各種族群的朋友,尤其是還是學生的時候。有權有勢的人說得做得都是對的,自己要多有判斷能力。

 

許多種族問題原本應該是沒有那麼嚴重的,但是經過人自己的渲染,就會像滾雪球般越演越烈,到最後就變成無法抹滅的傷害。 另外,人常以為自己沒有歧視,但卻都在不知不覺中歧視了別人或自己,像是電影中的年輕白人警察,誤殺了黑人,應該歸咎於什麼理由?或許他在潛意識中對於黑人還是有防衛心的。

 

種族歧視、種族優越感、種族隔閡至今仍停留在口號,其實每個人心中都還存有面對跟你不同膚色、臉孔的恐懼、既定印象,但對自己的恐懼有所覺察,並回到與「人」交善不分你我才是消弭刻板印象的做法。

 

上面提到的片段是整部電影的軸線,劇情由此開展。當時候Graham一臉驚訝的表情我一直放在心上,而後提到他不關心獨居的母親以及自己不知跑哪去的弟弟;也許是因為種族歧視讓他在面對自己的職位需要費很大的心力去維護,但也可以看作是他想逃避身為黑人的事實。在他和州檢察官見面前,另一位白人對於人們對黑人的偏見這麼說:「事實並非如此,可是情況就是這樣。」可見社會的既定成見有多深,若不是看了這部電影所帶給我的「衝擊」,我可能沒辦法想像各族群之間的衝突,美國說是民族大熔爐,不如說是「大拼盤」!

 

人不能用二元分法、非黑即白的觀念是不適用的,相同地,我看到影片中的「歧視」這件事也是一樣。有些人看起來沒有種族歧視,也倡導平等、平權,但是潛意識裡卻不是如此,就像平常可以高喊「多元平等」,但是真正要去接觸溝通時,卻可能卻步或是感到厭惡。

 

這是一部很棒,很有深度的電影。凡事都不是只有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像一開始性騷擾女黑人的資深警察,他父親其實為黑人付出了所有。而他自己也願意為了救女黑人而冒生命危險。也許,當初這警察對黑人無理,只是出於環境,白人就是該做出欺負黑人的行為,才像白人

 

种族歧视这个问题是每个国家/社会都存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不是一朝一日造成,也不是短时间就改善的问题。

 

文化差異很大,社會的種族歧視沒辦法一時之間消失。

 

也許事情不如單方面看起來那樣

 


499850561 夏建雄 應華四 

「衝擊效應」

在片中除了處處透露出,美國社會間的種族衝擊主要來自小人物的無知與人際互動的誤解,進一步想要表達的觀點,應該是譴責與種族血統 無關、但與階級權力欲望有關的不道德行為。例如,要競選州檢察官瑞克卡波(布蘭登費雪飾演),特意對種族問題的操作;檢察官的妻子珍(珊卓布拉克飾演)意 外跌傷,好友因約了按摩竟不來協助;華斯特警探為了其弟被通緝,配合檢察官對另一案情說謊;導播塞爾為了工作要求同是黑人的演員改用「黑人口吻」;黑人副 警局長為了職位,暗示漢森警官不能以種族歧視為理由要求改換搭檔。這些非種族差異的個人權力欲望、貧富階級觀點,加深了美國社會因無知和誤解產生的、某種程度難以避免的種族衝擊。無知造成的問題,或可透過教育改善;誤解產生的衝擊,也可以寄望溝通逐漸釐清;純粹的種族偏見,不會是地球村永遠的惡,可能隨著時間療傷止痛。但是人性中的 個人權力欲望和因物質貧富階級形塑的意識形態加劇種族問題的擴大,是從20世紀跨過21世紀、跨種族的普遍人性中惡的一面。種族問題改善或惡化的「發球 權」在有權力者手上,不是生活壓力沉重的小人物善意可以化解。

「這是一種碰觸的感覺,走在現實世界的任何一座城市裡,你會被別人撞上,或者是和別人擦身而過。

 


 

衝擊效應&太陽花學運                                                      應華103  499850200  柳怡瑄

 

1.衝擊效應中出現的不同族裔:

  非裔(黑人)、拉丁裔、亞裔、波斯裔、美裔(白人)

 

2.330太陽花學運黑潮 海外同步示威的城市:

  一共17個國家49個城市,包含愛爾蘭(都柏林)、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法蘭克福、柏林)、瑞士(蘇黎世)、法國(巴黎、土魯斯、里昂、史特拉斯堡)、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西班牙(瓦倫西亞、巴塞隆納、馬德里)、比利時(布魯塞爾)、義大利(米蘭)、美國(匹茲堡、華盛頓;西雅圖、芝加哥、德州、紐約、聖地牙哥、洛杉磯、南加州、聖路易、北卡羅來納、舊金山)、加拿大(卡加利、蒙特婁、多倫多、溫哥華)、韓國(首爾、釜山)、日本(東京、福岡、京都)、香港、菲律賓(馬尼拉)、紐西蘭(奧克蘭、但尼丁)、澳洲(雪梨、墨爾本、布里斯本、坎培拉、伯斯、達爾文、凱恩斯、阿德雷德)等等。

 


 

499850640_蔡碧瑜_應華103

 

<衝擊效應> 這部電影真的讓我看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美國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問題. 我覺得這是一部很值得多看幾次的電影.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白人警察在非禮了女黑人之後, 再奮力把她從意外中救出來. 這是為甚麼呢? 我們小組討論後, 覺得白人警察平日是為了維持"白人其夫黑人"的現象, 而故意作出這等事. 當意外發生的時候, 他覺得自己是個真正的警察, 該做警察的責任, 捨身救命! 就如同他的父親, 為了黑人的工作機會, 把自己身體搞垮了也在所不辭. 

 


 

衝擊效應觀後心得

499850183 應華103 周品君

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衝擊效應蠻幽默的......可能是劇情銜接上面讓我覺得有點不順。不過衝擊效應讓我思考了很多族群的問題。我覺得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兩個黑人在街上說明明街上只有我們兩個是黑人,我們那麼勢單力薄,可是白人都覺得我們很危險不敢靠近我們,好像黑人生來就應該是壞人一樣,然後他們就突然搶車了!真是莫名其妙啊!不過我覺得這裡是不是有點諷刺或是有點暗示說黑人族群長期備受刻板印象的折磨欺侮,到後來有點自暴自棄,就像是「你們都認為我是壞人那我就壞給你們看!」這樣。另外波斯人買槍那邊我也蠻感慨的,就是少數族群的印象深深烙印在優勢族群心中,老闆認為所有要買槍的波斯人都是恐怖份子,感覺像是少數族群的原罪,必須為他們那一群做出的事負上全責,就算你不是主事者。另外還有白人警官性騷擾黑人女性等等......不過小女孩被射到沒事那邊我覺得有點太神奇了吧!不過衝擊效應真的是不錯的片,很有意思也可以帶給人很多可以好好想想的議題。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