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and Slack.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9-0414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__ 8 years, 9 months ago

課堂心得  應華104韋愛琳 

 

說到美國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問題,就讓人聯想到以前曾觀賞過的電影《姊妹》與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前者發生在密西西比州的傑克森市,女主角是白人,職業是記者,她看見姐妹淘們把家裡的黑人幫傭使喚來使喚去的,不給好臉色就算了,還把幫傭視為某種低下、骯髒的存在,於是決定寫書揭發這種問題。但一開始傭人們恐懼於白人的權威,也怕結果不只失業那麼簡單,所以拒絕開口,經過一番後來選擇幫忙,最後正義也獲得伸張,而後者《湯姆叔叔的小屋》中描寫了各種各樣的奴隸主和奴隸,並著重描寫了信奉基督、逆來順受型的湯姆,也寫了不甘心失去自由、勇於反抗的黑奴,如喬治·哈裡斯夫婦。這本書通過對湯姆和喬治·哈裡斯夫婦這兩種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訴我們:逆來順受、聽從奴隸主擺佈的湯姆難逃死亡的命運,而敢於反抗、敢於鬥爭、追求自由的的喬治夫婦得到了新生。

 


 

自由之心有感                               應華103                               石兆明499850432

          美國的黑人奴隸史,一直是黑人的夢魘和黑白歧視的根源。影片中清楚地表示了為了奴隸的生活和訴求。一個自由的黑人諾薩普被抓被販賣做奴隸,他被剝奪的不只是自由與財富,甚至還被取了一個根本跟他無關的名字「普拉特」。他很明白自己的訴求和目的,是個多才多藝的自由主義者。我很欣賞他所說的,我要的是自由的活著。更經典的一句努力他認的話語是,關於對財產的定義,片中白人將黑人當做奴隸,也把奴隸當做私有財產的一部分,因此說出人可以任意處置自己的財產的話語。我認為有些時候人不把人當做人是很恐怖的事,就像片中黑人根本不被當做是人,而是被當做為自己所私有的一個財產?可卻對自己的財產加以破壞,這樣的行為不管從哪方面我都覺得是很矛盾,很不可接受的,不過事實上世界上很多的地方都有這樣的問題,也因這現在資訊的發達,我想這類不平的事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會慢慢被重視的。

 


 

【自由之心:唯有懷抱勇氣,才能突破人生逆境】應華系104 40085028I 王帝棋

 

     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自由之心》,一開始以為僅僅是個勵志的故事,但看完整部電影的感想卻與當初所設想的完全不同。整部電影圍繞著一股悲傷的氛圍,雖然主角最後靠著勇氣重新追回自己的自由,但電影中那些喪失自由、遭受不平等待遇的黑奴們,卻沒有像主角可以找回自由之身的幸運。

     電影中描述的黑奴制度殘忍而不人道,黑奴們被主人購買後就被視為主人的財產,主人可以對他們任意鞭打、發洩、甚至處死,卻沒有人敢反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開始主角被吊在樹上幾乎要死亡,其他的黑奴們雖然看到了,但他們卻像沒看到一般,繼續做著自己的事──這是否代表:當過度的壓迫造成是非判斷的錯誤,對所有事情的軟弱與妥協?然而這類事件在黑奴生活裡一再發生,是否被奴化的命運,讓他們忘記了面對不人道的遭遇還能有反抗一途?

     《自由之心》用一場如噩夢般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自由是如此可貴,每個人都該擁有自由,只因你的身處境歷不同,就可能會在一夕之間喪失它。《自由之心》用一個角色的滄桑串聯,道出當時奴隸之度下的淒慘故事,展現出整部片的美國黑奴議題、種族議題甚至人性議題都值得我們加以省思。

 


每次一談到美國黑人問題腦子裡自動會浮現出一本書叫做《湯姆叔叔的小屋》,又叫做《黑奴籲天錄》。雖然我沒完整的看完他的內容,但是我真的覺得美國黑人過著很可憐的生活。姑且不論現在是否歧視問題依然存在,但是看著過去的創傷,就覺得我們應該避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

其實除了美國的黑人歧視問題,還有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問題,像是澳洲的白澳政策、宗教之間像是中東一帶的問題.......等。這些有的已成為歷史事件,有的卻現在還在發生。不過我常常在想為什麼人跟人之間要用顏色宗教來區分,我們不是都是同時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嗎?那為什麼要自己搞分立呢?

也許這是過於理想的話,不過還真的很希望能有那種世界大同的理想世界~


<黑人與美國內戰>心得
40085033I 林品懿

  北方在戰爭中的勝利,確立了北方大資產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內戰消滅了奴隸制,從而為美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實施, 加速了西部的開發,促進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美國式道路的勝利。因而19世紀末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黑人在內戰後的重建時期仍 受到多方面的歧視和種植場主的剝削,但在政治上取得公民權及選舉權,從奴隸枷鎖下解放出來。因此,美國內戰在美國歷史發展中是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的。

    南北戰爭摧毀了奴隸制,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但較好的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並為美國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南北戰爭中工業革命帶來了軍事上的巨大進步,雙方使用了金屬彈殼和後裝填步槍作戰,使用鐵路和蒸汽船實現快速的兵力機動和集結,使用蒸汽鐵甲戰艦進行海戰,機械連發槍第一次投入實戰,特別是北方發展了制造標準化零件組裝武器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

    南北戰爭的局限性在于林肯只是廢除了南方叛亂諸州的奴隸制,這些黑人雖然被解放了,但是並沒有獲得和白人一樣的權力。

 

 

 

應華103            499850717              蔡愛琳

 

黑人與美國內戰—心得分享

 

     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即是美國內戰,它是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內戰,參戰雙方代表為北方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而此次的戰爭最終以南北和談的方式結束。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它標誌著美國的誕生,由鬆散的聯邦徹底轉變為團結的合眾國。它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同時也廢除了奴隸制度。戰爭之初本為一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而後來演變成為了一場為了黑奴自由的新生而戰的革命戰爭。此戰役不但改變了當時美國的政治經濟情勢,同時導致了奴隸制度在美國南方被最終廢除,這也對日後美國民間社會及文化產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影響。

 

     當時由於林肯總統的勝選,奴隸州失去了在參議院的權力平衡,同時會面臨在總統府和國會當中的持續弱勢。因此,這讓南方人感到種種的壓迫與威脅,只能以單方面行使州權脫離聯邦作為最後的手段。來自於美國北方的共和黨人林肯雖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導者,但他認為蓄奴不人道,反對擴大蓄奴,而一向以奴隸來發展產業的南方對此感到強烈地反對。然而,北方對於南方這種工人的壟斷者亦產生仇視心理,雙方開始出現了矛盾。種種原因的導致下,促使了戰爭的發生。南北戰爭是人類第一次工業性戰爭,在此期間確立了戰術、戰略思想、戰地醫療等等幾乎所有現代戰爭的標準。同時,它被譽為第一次志願兵戰爭、總體戰、人民戰爭等,參戰的350萬人中只有幾萬人為職業軍人。戰爭造成了75萬士兵死亡,40萬士兵傷殘,相關協會估計陣亡人數可能更多,不明數量的平民也遭到了波及。

 

              1861年至1865年的美國內戰在歷史上可能是最引人矚目的事件,這場戰爭對於所有親歷者以及美國全體國民來說,它產生了歷史上任何一場戰役都無法比擬的影響,一種深廣而劇烈的情感被激發出來了。在這種情感上它跨越了許多年,而年代的久遠不會抹殺掉這份情感,它會一直成為美國人生命當中的一份沉痛且悲壯的回憶與歷史。就像作者所述的一樣,戰爭是改變一個政體或制度最直接也最血腥的方式之一,但這並不是求變的唯一方式。就因為南方靠著戰爭祈求脫離北方政府,而北方政府也以訴諸武力來解決,這場戰爭才會全面爆發。若是當初大家都往另一個方面想,用以談判的方式或是其他比較緩和的方式去處理此事情,我相信結局不會是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或許也不會造成那麼多人的傷亡與別離。

結局不會是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或許也不會造成那麼多人的傷亡與別離。


上課心得

應華105林郁綺/40185010I

今天上課時講到了美國內戰與黑奴的問題,在老師的講解過程中,我聯想到前幾年我看到的一部電影《姊妹》(The help),內容也是和黑人權益有關,1960年代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的黑人歧視問題仍十分嚴重,黑人不准與白人上用同一間廁所、上同一間學校、教堂……等等,電影裡的一群重要角色是幫傭的一群黑人女人,她們十分有帶小孩的經驗,因此去幫白人家庭幫傭,雖然領著微薄的薪水還要處處被白人女人以冷言冷語對待,甚至只能照顧別人家小孩連自己的親身孩子都無法帶,但她們仍舊咬著牙接受了種種不平等。這部片子有許多部分在強調白人與黑人之間的不平等,看了真的令人感到十分心酸。不過後來,由於女主角的挺身而出為這群幫傭的黑人媽媽們爭取權益,他們的情境才有了改善。世界上從不缺少這樣溫暖的人,女主角的那份心意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也許我們無法像林肯總統一樣能夠以公權力的推動去改變一個體制,但至少我們能從自己做起,看到不公不義的情形時可以站出來替弱勢族群說話,心裡的認同對他們來說已經是最珍貴的禮物了。這部片子改編自小說,甫推出就引起廣大迴響。隨著黑人權益議題越來越受重視,許多人便願意跳出來為他們發聲,我認為這樣的影響力是相當好的,透過書、報紙、電影為媒介,大家更重視這個問題,內心的想法也才能慢慢改觀。期許有一天這個世界能夠不再因為膚色的異同而對他人有歧見,而是讓這個世界充滿更多愛與溫暖。

 


課堂心得

應華105 徐晧恩 40107229E

這周課堂上,我們討論著關於黑奴自由的問題。在這,我想透過最近所觀賞的影片,自由之心,影後心得與大家一同分享我對於黑奴的看法。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改編自Solomon Northup自身經驗的著作《Twelve Years a Slave》。我想,一個本來是自由的人,突然變成奴隸,他的遭遇必定有很多讓他有感觸的經驗,電影表現出來的也很多。電影中有一段情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麥克法斯賓達飾演的奴隸主艾普,跟布萊德彼特飾演的一名來自加拿大的工人貝斯進行爭辯。他們討論著黑奴究竟應不應該得到應有的人權,站在貝斯的立場,對自己的人類同胞做出如此不人道的行為是該遭天譴的。「真理」應該是明確且需要不分時間地點被奉行的,而真理就是應該去愛自己的同胞。但是就艾普的立場來看,他做出的讓步是「承認」貝斯的道德或許是道德,但那樣的道德只有在發生在對的地方時才是道德。也就是說,艾普身在蓄奴之地,理當有正當蓄奴的理由。 艾普與貝斯,分別站在道德相對與絕對之間進行爭論。其實雖然蓄奴制度已經被歷史證明是嚴重的錯誤,但是這兩種立場的討論至今仍沒有定論。若往其中一方傾倒,另一方又可能變得更加偏激極端。

 

在導演的功力與演員們個個發揮全力的演出下,《自由之心》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但是在故事說完之後,卻又顯得情感面有些空洞,《自由之心》不斷撞擊歷史的傷口,但卻沒有電影中完整的將之補齊。我們或許可以說這是一段沉痛且不該被遺忘的歷史,但如果進戲院的觀眾個個必須抱著如此沉重之心理,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還需要多少黑奴電影?



<自由之心>與黑人人權議題    應華105 陳玟萍 40185034I

 

關於黑人和種族歧視,其實之前課堂上多多少少都有討論到,老師也一直推薦相關電影讓我們欣賞。
<自由之心>就是老師口中常常在講的一部,而我也和同學找了時間一起欣賞。
這部電影給我的衝擊很大,看過許多跟黑人人權議題有關的電影或書籍,
例如
<血鑽石><姊妹>等,但都不比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深刻。
<
自由之心>講述一個原本是自由之身的紐約黑人,因為受騙上當而被輾轉賣為奴隸到南方替白人工作,
而他在這勞動的
12年間,仍然沒有放棄追求自由。透過電影,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黑人替白人工作,
是處在無止盡的痛與累之中,而導演的拍攝技巧也相當好,鏡頭常會悠然一轉,將畫面停留在樹蔭與天空之間,
彷彿我們與黑人感受一樣的視角,生活只有那些片刻是生命值得享受的部分。另外,電影中也常常呈現出深刻的對比,例如白人在庭院中享受安逸的下午茶,但在不遠處的田疇,卻是對比黑人揮汗如雨的勞動,
這一幕幕不斷地釋放著白人所享受的人生是建構在黑人繩在頸上的苦難之中的訊息,對比非常搶列且諷刺。
<自由之心>除了劇情動人心弦以外,這部電影的另外賣點大概就是布萊德彼特飾演的善心人貝斯吧!

 

 

 

 

 

 


 

上課心得-應華105 楊靖  40185005I 

 

        我第一次接觸到黑人在美國的歷史,是小時候看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只是因為當時年紀還很小,所以沒有太多的印象,只記得書中的黑人奴隸,因為受到白人的驅使,所以生活是很悲慘的。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書中描寫黑人善良、順從的個性。真正開啟我瞭解黑人的心境的,是在2002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黑人女演員荷莉貝瑞在贏得她第一座最佳女主角獎座時,在典禮上泣不成聲的樣子。她是影史上第一位獲得最佳女主角殊榮的黑人女演員,在她的致詞中,她說這份榮譽要獻給許多有色人種的女演員,因為從她獲獎的那一刻,「一扇門終於被開啟了」。她在當晚的演說非常打動我,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黑人在美國歷史上長久受到的委屈。我想她在當晚激動的情緒,同時也宣洩了自己和相同種族的人民奮力想要改寫歷史的心情,而她在那晚的勝利,就是向大眾宣告:白人可以做到的事,黑人也可以,因為這從來就不是膚色的問題。接著在幾年後,現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也順利當選,成為第一位有黑人血統的美國總統。這兩個例子都為美國寫下了新的歷史,也代表世界的確不斷在走向更民主、平等的未來。這真的是很讓人感到振奮且欣慰的事情,畢竟在半個世紀前,仍有許多黑人因膚色而受到迫害,若他們能看見今日自己的族群在社會的處境,肯定也會覺得很難以置信且十分欣慰吧。這是個激勵人心的現象,代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弱勢族群,可以享有與大眾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我們更應該對時事有更多關心,以預備自己適應未來瞬息萬變的社會。這學期看了許多電影並認識到許多我曾經很陌生的國家文化,都讓我們理解到文化之間的衝突,並思考如何調適兩者之間的差異。我也很期待未來可以到一個和台灣差異性很大的國家,無論是文化、氣候、飲食等方面,去那裡體會迥然不同的風土民情。畢竟我們在學校所講的都只是道理,但要真正離開台灣後才會發現身陷異國文化中會遇到的難題,就我自己而言,在這方面的文化累積還很不足,因此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到世界各地拓展視野。

 


 

應華系104林敬智40085003I

         最近在討論原住民議題時,有同學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台灣至今仍不承認平埔族的身分呢?是阿,為什麼呢?我們明明都已經調查出他們的語言、族名甚至分布位置,沒有道理我們還不給予正式名稱阿,那,是不是背後還有什麼因素呢?事實上,最早在清朝時,官方就已經根據漢化程度去區分「生番」、「熟番」;到了日治時期,就換成現在熟知的「平埔族」、「高山族」,而平埔族也在這之間漸漸地被強迫更多、更深、也更快速的同化;戰後的國民政府更是以平埔族過於漢化為由,取消他們的原住民族身分,只承認山地同胞。

       我上網搜尋一下資料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那就是除了政府本身的壓迫之外,原住民(尤其高山族)其實也有些不同意。因為原民會大多都是高山族原住民組成,他們就曾主張,平埔族當年(1956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未登記,因此就是放棄了自己的身分,但是事實上當時仍有許多平埔族去作登記。另一個原因是,原民會認為他們已經過於漢化,再加上他們對於語言、文化上的復振成果尚且不夠。這個問題可以帶給我們一個反思:那要如何才算夠?這是很難去定義的。還有一點原民會主張各平埔族必須先獲得集體承認、才能進行個人的身分認定,因此草擬了『原住民族認定法』。最弔詭的地方就在這裡了,明明此法尚未通過,行政院卻已經承認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以及賽德克族,這樣不就是明顯的雙重標準嗎?

      我想,平埔族的正名之路是艱辛的,來自各方的壓力以及自身的覺醒工作。儘管如此,我們仍應持續關注這項議題,畢竟,在過去的時代,我們未曾給予他們機會說出口,現在該是聽聽他們的聲音的時候了。


40000106E林珧平

黑人與白人間的隔閡剝離,一定會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本書「黑色棉花田」。故事同樣是定在南北戰爭附近,說一個黑人家庭的故事,因為父親在最恰巧的時機買了片田地,因而使他們在黑人群之中成為異數。

小時候對族群並不有感覺,因為自己生長的環境中,我和大家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直到越來越大才能慢慢體會族群議題這個「又傷沉又迷人」的議題。足元議題可以帶領出很多感人的藝術、理解、認同、革命情感,譬如倫巴這個唯美的舞科,就是在黑人淪落到古巴的囚犯群中,大家想默默舞蹈、彼此支持而形成的。然而被欺壓族群裡,許多黑人小孩(或其他族群議題中的少數民族小孩)從小就被迫成長,在還沒擁有過快樂童年、也沒有發展出大人的成熟思想前,就已經要對人性有所見識,明白自己低下、認同自己不比別人好,這如同大大提早了價值觀成長扭曲的時刻。想到這裡必須感恩自己的幸運,也希望更多小朋友能知道和他們一樣大的小孩,很多人什麼都沒有,除了物質生活的匱乏之外,自尊和尊重等等,對我們來說極為基本的權利,他們更是一無所有、不敢肖想。

 


 

上課心得

應華103499850353 蔡伊嵐

 

在台灣,很難感受那種膚色遭到他人行注目禮的感覺,因為我們相對是主要族群,而台灣的少數族群的人數真的很少,且由於階級制度嚴謹,多半不容易為自己發生。但是到了美國,感受的氛圍卻完全不同,雖然黑人屬於少數族群,但是卻有一定的人口比例,實際上是很有力量的,而在美國這樣講自由、講夢想的實現、個人地位來自於努力的社會,加上前人的努力,林肯通過的憲法第13號修正案、馬丁路德的〈我有一個夢〉演講和民權運動,以及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巴拉克·歐巴馬,都是歷史上重要的演進,人權的重要不可言喻。

我在美國實習時,學校內有黑人教職員,非常和藹幽默,更有許多黑人學生,他們的表現並不比白人小孩來得差,也是各式各樣的優秀;遊訪爵士的故鄉紐澳良時,更是看到許許多多的黑人,他們對音樂的愛好感染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若想領略一二,可以看看迪士尼的動畫電影《公主與青蛙》,配樂原汁原味的呈現紐奧良的歡樂氛圍。但是這樣一個南方的城市,我相信自由和快樂得來不易,在《姐妹》這部電影裡頭,便處理了當時黑奴的議題,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我想,人們之所以有恐懼,是因為對事物的無知,既然恐懼來自無知,那就應該要有自知之明,想辦法化解,多聽多看多認識,也許這世界會更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9850640_蔡碧瑜_應華103

 

美國的黑人與白人分爭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種族歧視的討論楷模. 其是世界各地都有許多地方, 國家存在著種族歧視. 像是以前中國的滿族與漢族, 東南亞的排華等.

像是台灣人到香港去, 要問當地人東西, 第一句一定要說: 我來自台灣.  

否則, 說中文很容易被當成大陸人. 香港人對大陸人普遍有些不友善. 當然一樣地, 大陸人常常認為香港台灣原本就屬於他們的.

如果要討論著話題, 一定沒完沒了, 誰是誰非沒有一個標準.

再看看這個世界, 有多少存在不同膚色人民的國家可以做到徹底地公平, 有多少企業可一摒除一切歧視. 我想唯有眼睛瞎了, 用心聆聽, 才能分辨善惡.

 

 

黑。白,南北戰爭

499850119   應華103  王于欣

 

這場戰爭一共經歷了四年,無數的家庭因而分散,但是卻也帶給了黑人生命的再生。綜觀這場戰爭,戰前與戰後的期望對當時的美國人來說似乎令人意想不到,戰爭愈打愈久,愈是與原本的主旨偏離,原本是要喚醒南方回歸中央政府,後來卻變成為黑人解放而戰。當林肯第一次競選總統時,他的政策就是以黑人問題為訴求,但僅止於言論上的宣傳,到了1864年他競選連任時,黑人問題仍然存在,只是這次變成要以武力來解決。林肯總統與其幕僚皆認為這場戰爭可以很快就平息,令人意外的卻演變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殘忍的一場戰役。歷史上對這件事的評論,幾乎都著墨於黑人解放與林肯地位上的轉變。無疑的,黑人在這場戰爭從被白人排除在外轉而變成軍隊勝利的原動力,他們以血汗生命實踐他們對自由的期許,也達到了他們的目的,雖然黑奴在美國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他們也曾經受白人逼迫,流過汗,淌過血來滿足白人的財富,但這短短四年的內戰,卻大大的改變了黑人的命運,男性黑人在戰爭中重拾生命的尊嚴與對後代子孫幸福願景,黑人婦女對戰爭參與及提供的後勤補給任務,也使她們的社會地位亦隨之轉變,早期白人對黑人愚蠢的刻板映像也因而調整,即使是黑人婦女也能擔任護士或教師等社會工作。戰爭是改變一個政體或制度最直接也最血腥的方式之一,但並不是求變的唯一方式。南方靠著戰爭祈求脫離北方政府,北方政府也訴諸武力來解決。原本大家都相信整個事件會在1864完全結束,但是誰也沒料想到,在數日之後林肯總統卻受槍殺而辭世,留給世人極大的震撼。

 


 

《自由之心》 應華系104級 40085020I 鄭卉君

 

        那時候看到預告片時,就覺得是一部非常沉重的電影,提醒了我們不要忘記所有世上曾經有過的各種種族歧視,以及在強權壓迫之下,弱勢的一方要如何明哲保身。在一夕之間自由被剝奪了之後,變成他人的「物品」之後,只剩下空洞的靈魂,要以怎麼樣的心態面對當下生命的絕望,該不該相信會有重返自由的一天?又或是不自由毋寧死,不願接受飛來的橫禍?

 

        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黑人被性侵以及鞭打,這兩項都是我最不忍看到的事實,有很多的電影都描述了女性弱勢被性侵的情節,總覺得女性從古到今從未被整個人類設為所重視,男人擁有力氣與武力,比女人多了點先天上的「保衛」優勢,「保衛」女人,有能力者對於能力比自己低下點的人會抱著「毫無威脅性」的意識,被保護者也會產生一種依賴的感覺,一代又一代下來,人類社會絕大部分成為了父權體制。父權體制遇上種族掠奪後,被歧視的一方的女性往往淪為更加弱勢的一方,從黑奴問題、殖民地問題到戰爭侵占都可見一班。

 

        索羅門一當了奴隸後便當了十二年,最後友人協助下而重返自由並與妻兒團聚。十二年,讓他經歷了非常多的苦難,這樣的悲慘歷歷在目的深刻刻劃在他們心中,成為他們那一代難以抹滅的疼痛。因為害怕而畏懼,因為畏懼而拋棄良心,人性在逆境下顯而易見,赤裸裸。

 


 

 

                                                                                               楊婉憶 應華106甲 40285132I

美国内战后的黑人问题

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内战,消灭了罪恶的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度,对美国乃至整个人类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这种解放带来的社会问题对黑人来说更是一种灾难,是一种从奴隶变为社会难民的灾难,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人身安全的不到保障,种族歧视与隔离政策越演越烈,这对美国黑人来说解放不是多么伟大的事,对他们来说解放后的生活更是充满艰辛与痛苦。而对于美国政府来说,解放后的黑人问题一直成为美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如黑人犯罪、吸毒等,并且由于种族隔离的影响,黑人民权运动不断发生,严重影响着美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且到目前为止,这种影响也没有消除,还在不断地考验着美国的每届政府。

對於黑人而言,美國內戰是一場非常令人迷惑的戰爭,表面上似乎是為了爭取黑人人權而戰的戰役,但對黑人而言,他們卻只是用來滿足白人的政治理念的戰爭工具,一切的決策都決定在白人身上,他們只能依照白人規劃好的計劃進行,由白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自由之心觀後心得

應華105 40185036I 陳佩琦

自由之心的觀後心得,在這部電影上映前我就很關注這部電影,契機是因為觀看另一部電影「偷書賊」時播放的電影預告,短短的幾秒內容卻是如此的震撼。整部電影寫實的拍出主人翁被如何不人道的待遇,描寫黑人在當時的美國南北的處境是多麼天差地別,是改編自所羅門•諾薩普所著的自傳小說《12 Years a Slave》,在述說當時黑奴的問題,除了本身就對此議題有興趣之外,還有該片贏得了多個獎項,受到這麼多肯定的電影我怎麼能錯過,因此我抱著期待的心情踏進電影院,為時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我彷彿看了一夜,並不是因為其內容乏味無趣讓我度日如年,而是因為他那痛苦的經歷讓我彷彿身歷其境,一次又一次的鞭打、怒罵我彷彿都能感受到主角的痛苦。所羅門最令我佩服的地方是,他從來沒有放棄回到自己家人身邊,他堅定的意志力最終幫助他找到回家的路。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二,一是由班奈狄克飾演的善良的白人主人角色,他對自己的黑人奴隸都很好,但因為當時體制與社會風氣的緣故他也只能有限的對他們好,當所羅門想告訴他自己真正的身分時他選擇拒絕聆聽,因為他清楚的知道若所羅門說出口將會對兩人帶來不可預想的後果,這一幕讓我興當震驚因為我與索羅門一樣以為這個主人會幫助他更多,但迫於社會壓力他不能;其二是被迫與主人生孩子的黑人女子,在本片出現不止一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經驗較豐富的黑人女子勸告年輕的女子多忍耐,雖然一開始會一直被粗暴的對待,但當時間一久她可以不用再工作,她可以和一般白人女子一樣在自家庭院喝下午茶,但看到後面才會發現那都是非常幸運的例子才有這般待遇,而現實是殘酷無比的。看完這部電影只有一個想法,所羅門算是幸運的,不知道有多少黑人被欺騙販賣到美國南部就在也回不去了,多少黑人就這樣死在農場主人無情的鞭笞下,現代自由的我們無法想像當時的情況對於黑人是多麼的惡劣,這是一部相當值得現代幸福的我們去觀看的電影。



課堂心得  應華106陳嘉煒 40285231I

我覺得全世界眾所皆知最敏感的課題是“黑奴問題”。現今21世紀人人平等黑奴也得到的公平的對待。 南北戰爭爆發後,相當多的黑奴自願為自身自由而協助聯邦作戰,但對如何處理佔領地黑奴觀點上仍有所衝突。林肯一開始收回某些將軍自行發布的解放黑奴命令.解放黑奴宣言是合众国总统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的。1863年1月1日又正式命令解放奴隶。黑人没有得到政治权利,也没有得到土地。但“宣言”中表明林肯政府已從限制奴隸制轉變為完全廢除奴隸制,把戰爭放到新的基礎上。可是解放黑奴的後遺症並未全部解決,為了平息南方人的憤怒和擔心,林肯總統在演講中多次向南方遞出橄欖枝。他聲明,他希望南方人士要認識到限制奴隸制的區別。他的目的不是要廢除南方的奴隸制。他要求南方各州不要脫離聯邦,而是在聯邦內解決問題。既然林肯總統已經保證不會廢除南方的奴隸制,那就意味著“一國兩制”的政策將會繼續,那麼,南方就不應該再有獨立的理由。最終,林肯1865年4月遇刺身亡。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