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1-0428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s7877948@... 9 years, 9 months ago

 

課堂心得  應華104韋愛琳 

在這堂課中得知法國居然頒布禁止伊斯蘭教女子戴頭巾上學的法案,我的反應也跟多數同學一樣驚訝:啊?什麼?法國不是西方民主國家嗎?這不是完全違背他們法國大革命時期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嗎?為什麼要干涉他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呢?我覺此議題若站在「文化相對論」的正反面來看,它具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一派人主張所有不同文化的人彼此應互相尊重,不該用自己的觀點去評判其他種族、宗教、文化的傳統習俗;另一派卻認為任何文化都應該遵守某些普世價值:例如平等、人權等。所以對於這項法條,有些人認為法國當局應該尊重伊斯蘭教徒,不應該強制禁止他們的行為;有些人卻認為這是解放女性的行動,認為伊斯蘭婦女不應受到頭巾束縛,應和其他宗教以及男性一樣擁有露面的權利。

 


 

【法國頭巾爭議】 應華系104級 40085020I 鄭卉君

 

     老師提到法國對禁止伊斯蘭教徒戴頭巾上學,也許本意是好的,也就是所謂的「自由、平等、博愛」原則,不希望因為顯而易見的宗教信仰,而影響了他人對於學生的信仰偏見,希望看上去「都一樣」來破除人們心中已有的定奪。

 

     但是這也對其他宗教的人們非常不尊重,人家的文化傳統就是那樣,我們哪有權利去干涉其他的文化呢?如果全部換成一樣的服飾,並不能消除所謂的「印象」,光是看臉型與膚色就大略可以猜測是來自哪裡的人了,禁止戴頭巾說真的並不是那麼的必要,強行實施的話也許還會造成族群對立,與多元文化、多元視野背道而行。

 

        去年曾經在汶萊實習,在那裡是馬來人與華人居多,還有一些歐美人、印度人,就像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各種文化可以共同生存,華人可以自由進行自己的祭祖與信仰,基督教信仰者可以自由地去做禮拜,穆斯林可以大聲地祈禱,沒有人會阻止或是埋怨,印度人可以依照自己的傳統從事各種儀式。就連來自台灣的我們,他們也不會強制要求我們要穿著馬來服之類的服裝。我覺得是滿給人尊重的。

 

 


 

 

頭巾法案有感                                      應華103                          石兆明499850432 

在我所認識的法國中本應該以算作高度民主的國家,但今天聽完老師的分享後回家查看了一些相關的資訊,發現法國的自由度未必如我的想像。不過法國好像也有他們自己的見解,因為法國為了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在公立學校推行世俗主義,從宗教的偏見中保護學生,讓學生對宗教保有中立的觀念,可以更自主地選擇宗教信仰。

先簡單的先訴說一下法國針對頭巾的法案例子和理由:

2004年,法國頒佈hijab(面紗)禁令——對象是公立學校學生。不只是伊斯蘭的Hijab,還包括基督教的大型十字架,猶太教的帽子等所有和宗教有關的符號和裝束都是禁止的。為了使宗教不能對政治和社會的發展進行介入,所以公共場合嚴格排除宗教的色彩。推行了laïcité理念(政教分離,在私底下宗教信仰完全自由)。

另外一個跟法國推行的laïcité理念有關的是在2011年時,法國頒佈Burka(裹住全身只露出兩眼的長袍)禁令,在所有公共場合禁止穿戴。

法國的立場,這是法國的國家理念,是革命成功以來鎮定國理念的根本之一。不過以這樣的方立定明確的法律,是否太過於個人色彩的偏見就見仁見智了。

 

 

 

 

上課心得 40185025I 應華105 李孟儒

這次上課提到了法國政府對於穆斯林長袍禁止的消息覺得很震驚。因為對於在我的印象裏面,法國算是一個自由度很高的社會,不過頒布的禁令卻十分的不合理與不尊重。雖然這是他們防止學生對於種族宗教之間有任何的偏頗歧視,但是這項法令卻忽略掉了一個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對於一個文化的尊重。這項法令的出發點是好的,因為可以避免學生產生歧視並培養對於事務中立的態度,但是實行上必須再加以斟酌,因為我覺得還是要對於不同的文化要給予其應有尊重以及空間。

 

身處在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懂得尊重以及包容異己,像是法國這項法令的出發點是希望學生保持中立,但是如果能讓學生能夠學會尊重不同於自己的事物並對其加以包容進而對事物中立這樣不是更好嗎?


課堂心得筆記與課後研究
40085033I 林品懿
上完老師這堂課,回家研究了一下這個案件。
在1996年,阿富汗激進派組織塔利班得勢,創立阿富汗伊斯蘭埃米爾國,其中埃米爾係指伊斯蘭國家之軍政領袖,概念類似西方國家的"諸 侯"。跟全世界所有伊斯蘭國家都不同的地方是,塔利班採用了伊斯蘭教有史以來最嚴格之規定來執行伊斯蘭教法,所有女性被強制戴上全罩式罩袍,無法工作或接 受教育,因此同時震驚了西方與伊斯蘭世界。正如蓋達組織的自殺攻擊事件塑造了穆斯林激進暴力之刻板印象,塔利班的所作所為也很快的塑造了穆斯林貶低歧視婦女之刻板印象,之前就曾聽臺灣某廣播節目主持人將伊斯蘭國家視作歧視女性之象徵,還述說伊斯蘭國家之婦女皆被強制蒙上面紗。事實上,前述主持人錯的相當離譜。首先,根據伊斯蘭教義與可蘭經記載,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平和與他同在),從未要求過婦女蒙上面紗,符合伊斯蘭教義之頭巾僅需遮住被阿拉伯傳統視作是羞體的頭髮,而除了塔利班政權外從古至今未有任何強制婦女蒙上面紗之伊斯蘭國家。現階段,僅有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與沙烏地阿拉伯兩國有強制規定婦女外出需披戴頭巾,其中沙烏地阿拉伯民風保守且執法較嚴,與國人對穆斯林之刻板印象較為接 近。而伊朗則因為現代女性文化之興起,年輕女性頭巾戴的愈來愈加"敷衍",很多都是在後腦勺披塊布就叫頭巾,連頭髮也沒遮住,政府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 眼,這點就跟國人刻板印象大相逕庭了。首先要批判的對象自然就是塑造穆斯林貶低歧視婦女之刻板印象的塔利班,從伊朗或是更為開放的土耳其我們已可知曉,伊斯蘭教與女權並不衝突。然而像塔利班這 類之激進組織卻妄以"可蘭經沒有規定的事情皆不被允許"為準則,說可蘭經沒有明講婦女不用帶面紗就強制規定婦女帶面紗,可蘭經也沒有規定婦女一定要帶面紗 啊!塔利班說可蘭經沒有明講婦女可以工作或接受教育就剝奪女性的受教權與工作權,可蘭經也沒有明講穆斯林可以用AK-47、RPG或是刺針飛彈呀!塔利班 組織與其說是遵守伊斯蘭教旨,倒不如說更符合阿富汗鄉下地區的部落主義,而政客們隨意解釋教義以獲取無知村民支持的作法,不但有違伊斯蘭精神,亦不符合現 在標準之西方人權觀點。
而且就伊斯蘭教之宗教與歷史脈絡來講,塔利班之行徑無疑是有違伊斯蘭宗旨的。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即提供給婦女離婚、 財產與繼承權,這些婦女權利之進步皆比西方世界要早上好幾百年。而正也是在伊斯蘭教掘起之後,阿拉伯世界的婦女才可以教育與接受教育(根據十二世紀阿拉伯 學者易卜‧阿薩克之記載),也才可以商人、學者、醫生或是護士等身份工作。單以塔利斑之行徑認定伊斯蘭教在本質上是歧視女性的宗教,是一點也不正確的。
而 在塔利班政權覆滅後,竟有部份西方國家之政客為己身之政治利益再度將腦袋給動到穆斯林頭巾上面。法國依據所謂"學術中立性",禁止穆斯林女性於學校中批戴 頭巾;德國有五個州也明訂於學術政治場合禁止穆斯林女性批戴頭巾,但卻允許基督徒穿著諸如修道袍之類的基督教服飾。這類憑藉穆斯林貶低歧視婦女之刻板印象 所訂定之宗教歧視法案,比起塔利班真的有比較高尚嗎?有一天如果外星人征服地球,他們說人類的衣服對他們而言是不自由的象徵,規定以後人類通通不能穿衣 服,這族群歧視的味道還不夠明顯嗎?當前已有許多德法兩國之穆斯林婦女嘗試抗爭,但因缺乏國際支持,成效甚微,我說臺灣的國際媒體為什麼不稍微報導一下她 們的處境,難道塔利班壓迫人就是新聞,西方國家壓迫人就不是新聞? 所以,穆斯林頭巾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服飾,跟是一種文化象徵與社會習俗,但卻因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少數之激進份子或政治家所操弄,而捲入一系列無謂之政治紛爭,結果受害的依然是無辜的穆斯林或其他少數族群女性,這大概是連穆罕默德本人也始料未及的。




 

 

 

課堂心得筆記

應華105林郁綺 40185010I

      這次上課的時候,老師講到法國禁止穆斯林女學生戴頭巾事件。上網查了一下,上網查了一下,發現法國政府依據所謂"學術中立性"針對這樣的行為已立出法條,違者將會受罰。雖然老師上課時已經說明了法國政府制定此政策的立意,然而我不禁猜想,若是信仰極度虔誠的穆斯林勢必會感到相當困擾,若是以「鼓勵不戴頭巾」取代懲罰,讓穆斯林自己選擇會不會比較好呢?

     在查資料的過程中,我另外也看到了一則新聞(分享在moodle)新聞標題十分聳動『「吃豬肉,或挨餓」法國極右派取消穆斯林學童非豬肉餐點』。這是發生在今年四月的新聞,原因是因為穆斯林不吃豬肉,校內餐點的肉類就只能有牛肉和雞肉兩種選項,而這則讓飲食成本增加,造成很大的浪費。而且因為法國法律明定「宗教不得介入公共領域」,而國民陣線「不接受任何宗教對學校供餐的要求」,因此推動取消供應穆斯林學童非豬肉的餐點。在穆斯林的世界裡,豬肉是絕對不能吃的食物,即便是非穆斯林在面前吃豬肉也會被視為冒犯。開放了豬肉後,此起彼落的爭議及落實難點必定會攤上檯面,雖然我一開始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覺得不是很認同,然而如果換個角度想,若是學校裡有許多吃素食者,而吃肉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冒犯(若是因為信仰使然而吃素,他們必定也是不喜歡別人吃肉的),因為人數眾多,所以學校便規定全面吃素食,若是這樣,我們能接受嗎?其實很多事情因為我們沒有深入其中或不是當事人,往往會以比較置身事外的角度來觀看。說法國政府這樣規定也不能說錯,畢竟他們也有自己的考量,恐怕穆斯林只能小心避開吃到豬肉的機會了。

 


 

 

上課心得   40185019I應華105曾宜萱

 

這次上課老師說到關於法國政府禁止穆斯林長袍的禁令,上網查了一下資料:

    法國2004年頒布hijab(面紗)禁令——對像是公立學校學生。不只是伊斯蘭的Hijab,還有基督教的大型十字架,猶太教的帽子等一切宗教相關符號和裝束都是禁止的。因為法國的公立學校推行世俗主義,也就是說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從宗教的偏見性思維和勢力鬥爭中保護學生,讓學生樹立宗教中立觀念,可以在往後更自主地選擇宗教信仰。

     2011年,法國頒布Burka(裹住全身只露出兩眼的長袍)禁令,在所有公共場合禁止穿戴。這跟法國推行的laïcité理念有關。laïcité簡單說就是政教分離,在私底下宗教信仰完全自由,但宗教不能對政治和社會的發展進行介入,所以公共場合嚴格排除宗教的色彩。 

    而且,立法禁止Burka也跟伊斯蘭文化圈出身的女性知識分子的支持有直接的關係。不只是西方的有伊斯蘭背景的女權運動人士,阿拉伯和中東地區的女權運動人士普遍都認為Hijab和Burka是壓製女性人權的反人權文化。如果不是明令禁止,法國的伊斯蘭女性就因為文化關係而不會主動脫下Burka,如果一個伊斯蘭出身女性自願穿上Burka也罷,分明不願意穿卻因為家庭等緣故而被迫穿上,也是一種被迫遭受壓抑的表現。法國尤其重視女權和社會公平,所以得到伊斯蘭文化圈女權人士的支持以後,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當然,這個方案並不完美。反對的聲音也高漲,包括西方和中東地區的伊斯蘭人士。法國國內也對此有很多不滿。此事普遍被評價為是人權普世價值和政教分離laïcité理念的衝突,而且實施難度也很大。

 

   我認為一項政策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但如果以獎勵代替禁止會不會好一點呢? 且政府機關在頒布指令時,應採取漸進式,一步一步讓人民慢慢接受。


 

 

上課心得  應華104 40085023I 歐陽太詠

本周課堂上老師提到法國對穆斯林女性禁止包裹頭巾的這項禁令,其實我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聽說過這件事,但事實上我卻從來沒有認真去思考過這條禁令的正當性。因此這一次我特地去查了一些資料來對這條禁令更加了解。在BBC中文網上的一篇報導中提到了法國各方對於此項禁令的正反意見與依據:右派政府總理菲永「共和國價值與和諧共處的要求」,他認為穆斯林女性掩蓋住面部會使他人對其加以歧視眼光而被排斥,違反了法國自由、平等與人道尊嚴等原則;再來,「法國穆斯林宗教委員會」也提出,穿戴掩蓋全身之罩袍此項行為其實並不屬於穆斯林的宗教義務;但另一方面,一名亞維儂婦女在「罩袍禁令」施行當日,穿戴全身罩袍搭車前往巴黎,以此作為抗議,認為這項禁令違反歐洲人權。

在我看來,這項禁令符合法治卻不近人情,宗教信仰對人類來說是何等重要?像是在台灣有的人不吃牛,但政府當局卻規定每個人都得吃牛,在健康上在法制上這的確是沒有問題,但是對於那些因為信仰不吃牛卻因為這項法律而必須吃牛肉的人來說,這是多麼難堪且難以接受的事情?而我本身,則是因為信仰關係不吃動物的血,所以豬血糕及湯裡的豬血壓血我都不會吃,如果今天強迫我必須吃的話,對我而言,我已經觸犯了信仰的戒律,超嚴重欸拜託!對於信仰,我想我們只能互相尊重,因此我認為,這項禁令是不合理的。

 


 

 

上課心得-應華105 楊靖  40185005I

 

        今天上課時,老師講到法國政府禁止穆斯林女學生戴頭巾的事件。聽到這件事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覺得很驚訝,覺得法國政府未免也太不人道了。畢竟穆斯林女性蒙面,這是從好幾年前就一直流傳的傳統,世界各國家的人大多也對穆斯林的這項習慣表示相當的尊重。而法國一直都是我非常喜愛的國家之一,在我的心目中,法國是一個浪漫、優雅又隨和的地方,照理說對異國文化及宗教的開放性應該也很高才對,沒想到卻會訂下這樣的規定,讓我一開始實在難以理解,甚至對法國產生些許的失望感。然而在聽完課堂上大家對這項議題的討論,加上回去後搜尋了一些相關資料,讓我開始對這個事件有了更多的思考,畢竟法國會訂下這樣一個在外人看來極不人道的反常規定,其中必定大有原因在。透過相關資料,我發現法國禁止穆斯林婦女蒙面是考量到其國內的「世俗主義」,希望使全體國民擁有相同的價值觀。法國總統薩科奇曾公開表示:「蒙面長袍不是一個信仰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婦女的尊嚴和自由。在這個國土上,我們不能接受婦女被關在籬笆後面、切斷所有社會交往、被剝奪身份。法國的原則是尊重婦女。」然而對許多伊斯蘭教徒而言,蒙面以及長袍,是宗教信仰的表徵,因此對他們來說,法國通過的法案,其實是一種對伊斯蘭教的歧視,亦是迫害其宗教自由。從以上這兩種對立的觀點看來,其實整個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兩方思考的出發點不同。法國會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他們重視「政教分離」及「世俗主義」,既然政府不得干預任何與宗教相關的人事物,他們也希望人民的生活能不受宗教過度的箝制,才能真正達到自由的目標。且大眾大多批評法國的政策迫害穆斯林婦女,為何就沒有人對穆斯林婦女不肯入境隨俗這點提出質疑呢?

        在消化完這些資料後,我也檢討了自己在面對這個事件的態度。我想法國會訂下這麼一個充滿爭議的制度,必定也是經過多方面的考量。而我在聽到的第一個當下,未多加以理解就馬上採取了不認同的態度,因而產生些許的誤解。是故我也學到未來在處理各種事件時,尤其是在自己未真正深入瞭解的領域,不應該馬上作下定論,而是要經過更多方面的觀察,思考為什麼當事人會作出這樣的決定,其顧慮的後果為何等等。又如果今天我是牽涉在其中的角色之一,我會如何調適自己的處境。這就如同要在不同的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一樣,除了要思考,更需要親身經驗的累積。我也希望在未來出國交換之前先作足功課,從類似法國禁止穆斯林女學生蒙面這類的事件中汲取經驗,讓自己在未來成為一個成功的文化調適者。

 

 


 

上課心得 

周欣宇 

40285232I

106應用華語文學系乙班 

 

本課老師在課上提到法國對女伊斯蘭教的傳統習性──包裹頭巾進行禁止。對來自馬來西亞這個穆斯林國家的話以來說,有那麼一點吃驚與不解。

 

我覺得我本身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與反應,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就與穆斯林生活。我們一起共享了一片土地近百年之久,雖當中有發生過種族間的衝突(五一三事件)。可是如今我們還是相處的不錯,文化的交流也十分順利。我覺得各個民族難免會有不同傳統習俗,可是在當今教育普遍和文化涵養普遍較高的社會,無論政府或人民都應尊敬與自己不同的文化。雖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要生活在同一個環境或國家,必定需要時間相互磨合與接受。我相信只有慢慢的了解後,我們一定能有所發現。如:食物服飾故事等……

 

對於法國的做法我認為十分不應該,穆斯林們的穿著並不會影響當地任何的運作。這樣的做法帶遊或多或少的歧視味道,如此舉動讓長時間以為法國為包容性高的開放國家的我大感失望。在如移民風潮昌盛的時代,相信由許多國家的文化也會逐漸多元化。文化間的差異與磨擦是在所難免的,可是如果政府能及早灌輸人民面對異文化的正確態度的話,一定能有效減少衝突的發生。可是如果政府對這些少數的異文化移民都表現出居確的態度的話,國民們對待這些異文化者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


 

上課心得  應華105 陳玟萍 40185034I


老師今天在課堂上講述到法國政府禁止穆斯林戴頭巾事件,一聽到這個新聞,其實大部分的人一定都很難接受,認為歐陸民主先驅的國家法國,怎麼可能會做出這種違反世界潮流的事情。但上網查了一下,卻震驚的發現確有此事。但其實這卻是一體兩面的事情,穆斯林者會將法國訂定的這項條約解讀為褻瀆伊斯蘭法律,但作為法國政府的角度,卻是以更為開放的態度來解釋,希望禁止戴頭巾,可以解放婦女,從而落實真正的兩性平等。提到穆斯林的婦女,常常從新聞上看到許多伊斯蘭教國家,對於其婦女地位打壓甚慎,不僅剝奪其教育權,連自由戀愛的權利都沒有,只要婦女做出有違門風的事情,就立刻以嚴厲的家法處置,許多婦女也常常因此命喪於家棍或是亂石之中,令人十分扼腕。這也讓我想到高中看過的一部紀錄片<少女奧賽瑪> 在這部片中,記錄著一位女扮男裝從軍的小女孩奧賽馬,但因為初經來潮,而被識破身分,在軍中經歷殘酷的懲罰的過程。其實這樣的婦女打壓事件,身在台灣的我們很難想像的,但其實在中東國家,卻是真真實實的在發生,雖然國際不斷地在聲援撻伐,但傳統畢竟是很難被改變的,只能希望有朝一日,這些國家的人民可以從黑暗中覺醒,受困的婦女也能因此得到救贖。

 

 

 

 


 

 

上課心得

應華103級 499850353蔡伊嵐

 

對於教授在課堂中提到的法國禁止慕斯林女學生帶頭巾的事件,我從一開始自身文化角度的不贊同,到了查閱相關資料,理解後尊重其做法。

這跟法國推行的laïcité理念有關,laïcité簡單說就是政教分離,在私底下宗教信仰完全自由,但宗教不能對政治和社會的發展進行介入,所以公共場合嚴格排除宗教的色彩。法國政府希望這項法律將可維持法國的世俗傳統,席哈克也指出:「確保政教分離的世俗主義為法國價值的基石,提供不同宗教和諧共處的中立空間。」因此,不止是回教婦女戴頭巾,猶太男子戴圓頂小帽以及懸掛過大的十字架都是不被允許出現在校園內的。


40000106E林珧平

族群衝突的存在我相信是必然會有的,雖然我們總是盼望有一天可以消彌這樣的隔閡,達到完全的尊重。老師上課提到的法國學校禁止穆斯林女性戴頭巾上課的事,其實也是能理解的,雖然感覺有點不禮遇、不尊重別人的文化,但換個角度來說,不過是一種入境隨俗嗎?如同我們到了拍照比「ya」代表不好的意味的地方,大部份的人應該都會留意。而今天只是因為在文化衝突上有著程度的差別,有禁忌、不禮貌、不合時宜的程度差別,當遇到比較激烈的文化衝突,我們就全然避免,而比較溫和、不合時宜的文化衝突,我們就希望對方妥協。


 

課堂心得筆記

40023121L 應華三 104級 謝佳伶 

這次上課老師分享了法國不會顯名以避歧視之嫌,在新聞中若有族群起的暴動等,他們只會報導事件,不會講出是哪個族群,這樣讓閱聽人不會產生族群偏見,而在中學以下,人和彰顯族群及宗教的飾品服裝都不能配戴。我認為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我還蠻喜歡的,但我想有時有些族群的行為就是為了彰顯族群,像是遊行等,這樣新聞的報導就不會順他們的意了。

 

 


 

課堂心得筆記

應華105 徐晧恩 40107229E

 

曾經修習過一堂公民通識,多元文化,課堂中老師曾給我一段文字,到目前為止我仍然覺得詮釋地很不錯。「在多元文化主義下,所有族群的文化特徵、以及認同都要被尊重,即使是與主流社會迥然不同的民族認同。在共和主義之下,所有的成員必須進行公開的對話、審議、妥協,包括國家定位、民族認同、以及政治制度。在憲政主義之下,上述的協定必須能加以制度化、確認。這三項理念的實踐,其實是環繞著一個更高的理念民族主義,也就是要台灣建構成為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在未來,期待多元族群是我們的資產、而非問題。」其實在這塊國土上的每一個份子都是我們的資產,不能因為其中者與主流的不同加以否認或消除他們的存在,我們總是說組群問題,但他究竟真是個問題嗎?還是我們所擁有的資產之一?倘若我們能夠確確實實地尊重每個族群的存在,同時給予他們的實質平等待遇,教育、工作、姓名等受益或保有原文化的給予,我想一切都將會更加明白什麼是尊重的意義。就如近年來,客家文化的廣泛推廣,大家不僅可以透過電視台、觀光等各種管道加以認識客家族群,不再停留在口傳口的方式認識或定義其族群。


課堂上課心得筆記    40100216E  105教育系 賴宣羽

講到移民導致的族群衝突,我想提的是台灣外省本省之間的矛盾。最近太陽花學運剛落幕,但是隱藏在明朗的太陽花之下其實含有許多台灣本島與中國之間的內在衝突。我今年二十,其實從小到大我完全沒有接觸到外省本省衝突差異,二二八事件只是存在于課本中的教材,對於那些憤怒不公失落,我很難去想像更別說感同身受。

無可否認,馬英九確實因為他的省籍出身一直被視為「外人」,也有人因為他外省籍而推定他未來會將台灣帶向投降之路,究竟是因為他的行為還是父母背景而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實在錯綜複雜。不過,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太陽花學運,還會因為省籍而批評,或是對外省第N代仇恨嗎?我覺得如今要在年輕人身上冠上上一代的省級問題其實是一種罪惡。所謂的民主不是為這世間創造天堂,而是避免因為人們(國家或一群公民)的獨斷與偏見,將社會帶入地獄。民主政治的孵育,需要更多包容、尊重、協調,與折衝妥協。這不僅是執政者應謹記在心,也是所有「公民社會」支持者所應時刻反省、惕勵的。

 


 

上課心得

499850119  應華103  王于欣

老師由法國人對於穆斯林頭巾事件的種族歧視議題討論起。在台灣,我認為這個熱情的國家並沒有這麼嚴重的歧視情節。或許是因為我就是這塊土地上的多數族群中的一份子,也因此感受不到。在這邊,比起說是種族歧視,不如說是族群分裂。而這種外省本土的分裂問題,個人認為多半都是政客為選舉而刻意分化,就不再贅述。

對於“種族歧視”這個議題開始有深刻印象,是在法國實習時。我的印象中,雖然法國並無實行分校制,但是國家內部的種族分化自動會展現。阿拉伯人多白人少的學校,就被認定為不是很好的學校。白人外的有色人種多的地區,也被認為不好的地區。我還記得,當初趁著空閒的時間準備去蒙馬特玩,學生便提醒我們太陽下山之前就要離開,不然就是危險。起初,我並不明白此話的含義。直到一出地鐵站才看見一片黑壓壓的黑人,放眼望去白人就是這麼兩三個。

不過,相較于黑人,法國人似乎更厭惡穆斯林。從當地的學生口中,我聽到的都是對於阿拉伯人和吉普賽人的不滿。抱怨他們喜歡偷竊,行搶,犯罪,好像法國所有的罪行都是這族群的所作所為。因此,當老師提到法國人歧視穆斯林女學生的包頭巾行為,我能夠理解。說真的,我不認為這是一件容易解決的事。種族歧視是從有人類社會開始即有的事。人類將人類進行分化,給于優越和低賤的分別。就算至今我認為最成功的提升種族地位運動---林肯解放黑奴,也沒有完全根治種族歧視這個問題。我想,我們也只能期望偏見淡化,無法指望偏見消除。


應華系104林敬智40085003I

        今天上課使用IRS的時候,老師問了一個問題:世界上有那個國家有如美國黑人問題一般,是移民構成族群衝突的主要原因?我想了想,寫下了我感切身受的答案:印尼華人&印尼人。

        為什麼會寫這麼答案呢?其實那是有次跟幾位印尼華僑聊天時,我說:「欸~你們是不是都……?」他頓了一下說:「那是印尼人,我們華人不會」旋即另一位回答:「我們都是印尼人啊」我愣了一下,睜大眼睛看著兩方,隨即意識到自己的表情便趕緊收起自己的失態。不過,回去後仍為了這件事耿耿於懷。原因很簡單,這些華裔移民的後代到底算不算是中華民族呢?如果是,那為什麼日常還是用印尼語、拿印尼國籍、過印尼的風俗、跟印尼人交流?如果不是,為何他們的身上卻又有著中華文化的痕跡?我想不只他們會對自己身分認同產生困惑,就連我們,似乎有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許多年前,排華的流血事件仍在他們心中留下許多陰影,所以他們腦中分得很清楚:我們是華人、不是印尼人;許多年後,根長成、葉已發芽,他們在此地已經茁壯,所以國際局勢上也分得很清楚:你們是印尼人,不是中國人。

       有時候再想起這段故事,總覺得這是命運的玩笑、一個關於族群的蒼涼。就像是被過戶的小孩,面對養父母及親身父母之間的尷尬與不知所措。也許這本來就是一個無解的謎,但願包容能冰釋一切,讓我們能更正面地去看待這同父異母的兄弟姊妹。


 

 

 

題組:從搜索者看美國白人與印地安的一段歷史 

 

全班人數:53 作答人數:32

 

問答題:試寫影片搜索者的背景與本事。 

 

 

 

(老師我上次上課時寫了很多但不知道今天看為什麼都不見了,有點不太記得上回寫了些什麼內容)

 

南北戰爭後白人和印地安人的衝突

 

南北戰爭後白人與印第安人的紛爭

 

南北戰爭結束後 伊森等人為尋回被印第安人帶走的姪女露西與黛比而不停搜索

 

南北戰爭後不喜歡印地安的老兵伊森回到哥哥沙漠中的家 一次印地安突襲中他的兄嫂被殺,姪女被擄 他和哥哥的養子馬丁開始了搜索黛比的歷程

 

伊森想找回他的姪女,但之後發現他的姪女跟印第安族群同化後,只是想找出他然後殺掉

 

背景是南北戰爭後的德州1860年代 白人的家人被印第安人殺死黛比被擄走,因此他們要去找人。中間經過了好幾年發生很多事,他們一度放棄,後來剩下伊森跟馬丁去找黛比。結果發現黛比已經嫁給印第安人並且印第安化,所以伊森就很生氣也想要把她殺了。

 

南北戰爭後,印第安人某天晚上暗殺了某個家庭,當中只有一個女孩倖存。村裡的人花了幾年的時間找到他卻發現她已經成為了印第安人的一份子,然而他們始終沒放棄救他,最後還是把女孩帶回了家鄉。

 

美國南北戰爭後 西部拓荒期間,美國人和印地安人衝突的故事。

 

在一次印地安人 突袭中 仇恨一切印地安人的退休老兵 哥被殺 侄女被掠 搜索侄女的一部电影

 

186多年美國白人移居西部,與印地安人的相處和衝突

 

南北戰爭時,一白人的姪女被印第安人擄去

 

故事約在1868年開始,南北戰爭結束三年後,退伍的士兵Ethan回到德州找家人,哥嫂一家被印地安人殺,姪女被擄,花了五年和Martin尋找她。

 

南北戰爭後, 在一次印地安人突襲中,仇恨一切印地安人的退伍軍人伊森,哥嫂被殺,侄女被抓走。於是伊森在他哥哥的養子馬丁的陪伴下,開始了搜找侄女的艱辛歲月。數年間,搜索漸漸變成了別具目的的迷狂的舉動。侄女已成印地安部落一員,他找到她只為了殺死她,因為他認為她已經變成野蠻的一群了。

 

19世紀德州和印地安人戰爭時期 白人叔叔要去找他被印地安人綁架走的姪女

 

1868年的美國,一位南北戰爭之後,敗戰的南軍軍官Ethan Edward搜索被印地安人擄走的姪女的故事。

 

南北戰爭,搜索被抓的姪女

 

搜索者這部電影講述1868年的美國,一位南北戰爭之後,敗戰的南軍軍官Ethan Edward搜索被印地安人擄走的姪女的故事。經歷了漫長的搜索過程,電影最後終於重建了圓滿的家庭,但卻留下主角一人寂寞而孤獨離去的身影。

 

典型西部片 描寫白人與印地安人之間的對立以及最後白人的勝利

 

背景為十九世紀中期,南北戰爭結束後,德州美國人與印地安人之間的衝突。故事描述男主角苦心積慮想找回當年被印地安人擄走的姪女,沒想到事隔多年,她已被印地安人同化。

 

地點位於臨近墨西哥的美國西南部地區,為新墨西哥州。可以看到三種文化交織:白人文化,西班牙墨西哥文化,印第安文化。

 

背景為德州與印第安人戰爭時期(Texas – Indian War);本事在一次印地安人突襲中,仇恨印地安人的退伍老兵伊森,哥嫂被殺,侄女被擄走。於是伊森在馬丁的陪伴下,開始了搜找侄女的行動。 

 

在一次印地安人突襲中,仇恨一切印地安人的退伍老兵埃森·愛德華茲(Ethan Edwards),哥嫂被殺,侄女被掠。於是埃森在其兄養子馬丁(有印地安人血緣)的陪伴下,開始了尋找侄女的旅程。

 

南北戰爭後的德州,主角Ethan為了尋回破碎的家的一角—Debby,到處尋找,甚至遠走新墨西哥州,尋覓印第安部落的下落。

 

南北戰爭後,印地安人擄走了一位白人女孩,爲了找回女孩,就此南方牛仔展開了一段和印地安人的追抗力戰

 

南北戰爭之後;在一次印地安人突襲中,仇恨一切印地安人的退伍老兵埃森·愛德華茲(Ethan Edwards),哥嫂被殺,侄女被掠。於是埃森在其兄養子馬丁(有印地安人血緣)的陪伴下,開始了搜找侄女的艱辛歲月。數年間,搜索漸漸變成了別具目的的迷狂的舉動。侄女已成印地安部落一員,他找她只為殺死她。 

 

一位參加美國內戰的軍人,在返鄉後發現兄嫂一家人慘死在印第安人的刀槍之下,而姪女黛比下落不明,於是他們決定報仇並尋回黛比的下落。片中描述了南北戰爭後美國白人和印第安部落之間發生的衝突與悲劇。 

 

在描述美國南北戰爭以後,入侵者《白人》與美國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的衝突,之間還顯示了當時兩大族群的文化背景。

 

槍法很準

 

 搜索者指的應該就是伊森,據我了解當時是獨立戰爭結束之後三年,伊森回到哥哥的家,卻又因為當地人與印地安人的仇恨並且他的姪女們被擄去而開始了一段不算短的追逐之旅。

 

背景 兩個文化的衝突和國家的腐敗 描述兩個白人在尋找被擄走親人的gusq

 

美國拓荒者年代

 

 

 

 

問答題:片子中對印弟安文化的印象。 

 

 

 

膚色健康黝黑自然,好像和大地共生悠然自得

 

野蠻粗魯

 

土人

 

野蠻 團結

 

很刻板 殘暴不文明

 

低下,野蠻的

 

野蠻

 

感覺十分野蠻粗魯,生活也相當原始。但我覺得是拍攝者自己的意識投射,實際上應該有出入。

 

野蠻

 

礼讓 男人很內恋 女人很保守

 

野蠻兇悍

 

蠻族

 

殘暴,野蠻,殺戮白人,掠奪白人,一夫多妻。

 

野蠻

 

野蠻

 

殘酷、沒教養、野蠻人

 

野蠻好戰

 

印地安人被視為是瘋狂、邪惡、殘暴、混亂,家庭關係是淫亂多妻且男人被描繪成野蠻、女人被說成醜陋、肥胖。

 

野蠻 殘暴 燒殺擄略

 

將印地安人描述成殘暴、愚笨且醜陋的。

 

居住于荒漠裡的帳篷,與大自然共存。用動物的表徵來顯示權力地位,特別是領導人會用「羽毛」來凸顯英勇。

 

野蠻 次等 低級。

 

游牧

 

負面的掠奪者、殘暴的破壞角色,沒有自身的文化價值。

 

遊牧性格,利用簡陋物資,四海爲家

 

遊牧,團結。

 

片中的印第安人好戰、殘忍,在影片中表現出他們的野蠻與侵略性,他們群居在一起以及向外攻擊的行為或許也和長期被白人歧視、獵殺有關吧。

 

保有未開放的野性思想

 

野蠻又愛亂叫

 

電影中描繪的印地安文化是血腥殘暴的,但刀疤酋長的一句話卻又道出他們的不得不:他是為兒子被殺所報的仇,之後越殺越多才能夠弭平心中的恨。

 

一個男生可以娶多個老婆 女生對自己丈夫的遵從

 

負面印象,印第安人野蠻,搶奪財物強虜婦女。

 

 

 

 

問答題:對片中白人與印地安人的關係。 

 

 

 

關係不對等,白人對印地安有著先入為主的印象,並且認為自己較優越可凌駕於人

 

衝突及對立 剽悍

 

勢不兩立 不瞭解對方也不能共處

 

互不相容 對立 世仇

 

有點互相仇視 scar因為兒子被殺所以仇視所有白人 依森也是對紅人不友善,甚至想殺了黛比

 

仇視跟看不起

 

敵人關係

 

關係很不和睦,常想置對方於死地。

 

敵人

 

有的时候合 有的时候不合

 

並不是與所有印地安人衝突,與與一些部落是交易往來

 

緊張

 

有買賣關係也有互相仇視的,因族而異,有親白人,又有非親的,但皆會被白人殺。

 

仇視的,敵對的,白人對印地安人是看不起的,有深深的白人優越主義。

 

兩邊都看不起對方,討厭對方

 

敵人

 

敵對

 

掠奪與被掠奪

 

十分對立,只要跟印地安人牽扯上關係就很難被接受。例如:具有印地安血統的馬丁,在一開始並沒有被伊森接受。另外, 本身是純種白人的黛比,因為被印地安人擄走(非自願)、融入印地安文化,最後甚至嫁給印地安人。雖然這一切不是她能控制的,伊森在第一次見到黛比時卻無法接受她。 另外,美國軍隊連只是做買賣生意而沒有其他侵略行為的印地安人(馬丁的印地安胖太太)也一起殺。

 

亦敵亦友,雖然之間衝突不斷,卻也會進行貿易活動。

 

白人用種族優越的態度來對待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也因為許多歷史因素,仇視白人。

 

相互偷襲、使關係越來越差。

 

彼此仇視

 

印第安人是破壞白人家庭美滿的始作俑者。

 

立關係,戶不相讓,但有時候有利用交換物資進行合作關係

 

感覺緊張。

 

片中的白人對印第安人是很恐懼的,他們認為印第安人野蠻、未開化,大量的歐洲移民和當地土著人矛盾,相互之間的仇殺。

 

由於文化的不同,造成強烈的族群鬥爭

 

既是買賣關係又處於敵對狀態

 

互相仇視。

 

敵對關係

 

非常不好,常常有嚴重衝突,白人婦女若是被印第安人強姦幾乎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問答題:對片子其他的感想與看法。 

 

 

 

故事很精彩

 

劇情刺激但呈現手法可以再細膩一點 有些情節有點不知所云但能可ㄧ窺當時美國南方風情

 

劇情很緊張刺激也緊湊

 

闡述了一個很寫實族群相對立的故事

 

演技看得出年代………… 在講方言時也該上字幕 

 

我覺得這部片把印第安人描寫的有點過於野蠻,但是卻有明確的指出兩個族群之間的衝突跟糾紛。但是我覺得有個叫馬丁的角色,他是印第安跟白人的混血,可能是象徵未來族群間的包容

 

那時候的西部美國真是荒涼,資訊也很難傳達

 

看完了這部片子也更了解了兩族之間的關係,然而也因此為那些無辜犧牲的生命感到不捨,如果兩邊都能及早各退一步,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生命白白犧牲了。

 

種族歧視是我們一直存在的問題,在一開始因為不了解對方而日漸產生分歧,最後造成族群間的仇恨,而我們可以在這部片中很容易的看出導演他們的立場,在此存在著一種白人族群優越的感覺,也因為如此,將印地安人醜化,甚至在片中說他們是一群幼稚又野蠻,讓我想到當初漢人對原住民的種種,他們皆是兩個語言不通文化習俗甚異的一群人,也因為不同,打壓弱勢的一方,更振振有詞的說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反駁所做的一切。

 

拍的还行 故事内容 好老土 可能是那个年代的 另类创新之作吧

 

族群的衝突造成傷亡,不斷的復仇難以化解族群的仇恨。影片中主角不停射殺水牛只為了不讓印地安人有食物過冬可以看出他對印地安人的仇恨。另外自己的親人因為嫁給印地安人就該死,讓我想到笑傲江湖,喬峰被發現是契丹人而被以前情同手族的丐幫追殺

 

劇情很緊湊

 

他沒有特別偏頗白人或印地安人。印地安酋長兒子被白人殺,所以他殺很多白人當戰利品;白人被印地安人殺,其他人聯手殺印人。但終究還是呈現印人弱勢的一面,不論親白人或與白人都會被殺,像做生意的印人被殺,白人的仇人刀疤酋長也被殺,殺了印人的白人被視為英雄,呈現一種強勢者氣壓弱勢的感覺。

 

這部片子有強烈的種族主義,白人才是優越的,印地安民族是絕對低下的。生長於現代與臺灣的我們是很難理解這些情況的,因此藉由電影的描寫與陳述我們才能看到當時的實況,一邊為當時受歧視與欺侮的人感到不滿,也為生長在現代的我們感到慶幸。

 

很舊的一部片,但有些地方滿有趣的

 

很舊的一部片

 

反應時代性, 劇情編排能符合商業需求

 

充滿了歧視與偏見,白人的種族優越感在片中也是處處可見。同時,也可以看見南北戰爭後,南、北方仍有些不合與傷痛。

 

我一開始覺得這部片子的角度沒有非常中立,因為他在描寫印地安人與白人之間對立的關係時,只著重在印地安人對白人燒殺擄略的部分,很明顯是站在白人立場出發的觀點。但是後來,白人軍隊卻摧毀了只會做買賣的印地安人部落,這時後就稍微地顯示了白人其實是有多麼的野蠻及不可理喻(連只是做生意的印地安人都不放過)。 我了解在19世紀時人們不可能有所謂"少數民族"的概念,更別提保護他們了。但是,若那時沒有那麼多的衝突,現在可能也就不用費那麼大的心力去保留印地安文化,因為他本身是不會消失的。歷史總是站在勝利者的角度出發的,所以很多問題我們都應該以多元的角度思考。 因為時代久遠,這部片其實在一些手法上面讓我不太能接受,但還是很開心可以嘗試看看不同類型的電影。

 

片中立場不客觀,卻可看出當年美國人對印地安人的形象

 

能感受到導演的用心刻畫印第安人的善良與純真。例如:印第安女孩跟隨波利,伊森開玩笑的稱呼他為波利太太,並且將這位印第安女孩的死留下伏筆。

 

雖然整部片白人與印第安人相互仇視、紛爭不斷,原本伊森認為姪女已是印第安人,必殺,但最後並沒有殺她,也許代表了一種仇恨的些微冰釋。

 

精彩好看!

 

電影只著重在白人受到印第安人的侵略,卻沒有追溯到白人最一開始開拓這個地區時,如何壓迫到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間。

 

good movie

 

族群融合初期本是困難的。

 

主角既不屬於移民者的文明社會,也不屬於西部蠻荒的野蠻世界,他頑固、偏執、不願與人來往,對印第安人病態痛恨,並對他們采取殘忍暴力行為,並在這種黑暗情緒中沈陷得越來越深。在多年的搜索之中,他實際在心理上已經與印第安人越走越近了。

 

導演把白人包裝起來,不顯示白人的兇殘,把印第安人的野性突發得很明確。事實是白人入侵他們的家園,而印第安人只是守護自己的家園而已。

 

太老舊又片面思維

 

這部電影算是美國西部電影中的經典,一開始其實並沒有看懂在演什麼,但片中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意義的,這在電影後面慢慢道出。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露西在媽媽的大吼之後突然歇斯底里的尖叫,我想這個畫面就讓白人對印地安人的仇視與恐懼不言而喻,而之後露西就這樣被殺了。相反的,黛比在一開始雖然也非常害怕希望叔叔會來救他,但是好幾年過去,等到伊森找到他時,他已經被印地安同化了,對黛比來說,我想這是非常尷尬與難以抉擇,兩邊都是他的摯愛,無法選邊站。

 

沒有連貫性

 

沒想到找了那麼久的姪女居然為了尊嚴就想殺她,真是太可怕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9850640_蔡碧瑜_應華103

 

今天我們課堂及時回饋, 我回答緬甸與緬甸華人也存在著種族衝突的問題.

東南亞排華事件好像也是世界聞名的. 我有好一些朋友都是緬甸人, 有聽說過他們在緬甸的情況. 其式不外乎當地華人太會做生意了, 被原住民排擠, 甚至是鎮壓.

這是一個甚麼世界, 華人給當地人帶來了經濟, 帶來了工作機會, 卻被當地領袖欺壓, 這是以怨報德嗎?

緬甸華人從來沒有認為自己不是緬甸人, 馬來西亞華人從來不會否定自己是馬來西亞人, 既然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民, 為何還要計較種族之間的優越性?

 

 

 

 

心得   40085030I    應華104徐婕心

這次我想談談老師希望我們看的影片-----自由之心

自由之心: 內容是相當敏感的題材, 提到了種族歧視與美國南北差異, 要真實的呈現出來,確實不容易, 而改編自主人翁索羅門的同名小說"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 這次拿下最佳改編劇本一點都不意外, 整部電影相當行雲流水,著重在主角所羅門心境上的變化, 每個劇情或畫面的留白都讓人心痛不已, 真的是看完會心情會很沉重的一部電影, 主角與配角們的表現真的相當好, 看完完全可以理解男主角奇維托可以入圍奧斯卡的原因呀!!!!! 雖然我不懂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定義是什麼, 但對我來說,可以再看完依舊餘韻令人感傷, 再次回味又有不同的想法, 這就是一部好電影, 導演跟編劇真的是拍出了一部最佳影片。

 


課堂心得

應華105 40185036I 陳佩琦

今天課堂上提到的主題,我最感興趣的是台灣原住民相關的議題:老師提到現今台灣原住民的正名運動、還我土地運動還有自治運動。第一個正名運動,大家認為台灣原住民的正名運動真的成功了嗎?雖然現今原住民已經可以保有自己語言的名字,但還是必須用漢字書寫,這樣真的是正名嗎?我認為算是的,因為台灣原住民的語言缺乏自己的文字,現今呈現的文字僅是利用拼音書寫而成的,而利用漢字書寫他們的名字可以算是一種折衷辦法。第二個還我土地運動,是在討論如何恢復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自從漢人移入之後請走了許多原屬於原住民的土地,到日治時期更是剝奪原住民山林的使用權,將其土地納入國有,只因為原住民沒有「地契」可以證明山林是屬於他們的,直到現在大部分的山林土地還是屬於政府的,正是有些國家公園更限制原住民不能打獵,這完全破壞了原住民的生活形態與方式。而第三個運動更是不用提了,到現在已經不再被提起了,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裡了。


課堂心得
應華106 陳嘉煒 40285231I

今天上課當中老師提到了法國禁止穆斯林女學生戴頭巾的事件。我覺得非常得震撼,因為一個開放的歐洲國家會那麼如此的對穆斯林實施如此得行為。法國及美國分別有穆斯林女生因堅持戴頭巾上學而被趕出校,引起學校當局與家長雙方的激烈爭拗,有學生家長指校方在校內搞「種族隔離」。他們被趕出學校的理由竟是她們拒絕遵守禁止「招搖」宗教象徵服式的校規。她們的猶太籍父親指控當局搞「種族隔離」,誓言會抗爭到底。而法國政府也正式的宣布禁止在公眾場所掩蓋面部的法律於星期一4月11日正式生效。這也在法國引起不少穆斯林人士反對。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