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師大翻譯研究所社區口譯系列演講(一) 活動流程
時間: 2014/5/15 09:30-11:30
地點: 博愛大樓505教室
司儀: 師大翻譯研究所李依冰小姐
主持人: 師大應華系楊聰榮教授
與談人: 四方報菲律賓文版 李岳軒編輯
南洋台灣姐妹會 邱雅青執行秘書
新住民家庭成長協會 柯宇玲秘書長、曾女香小姐
本次演講邀請第一線社區通譯工作者與聽眾面對面分享社區口譯工作現況、成果與挑戰以及未來規劃,歡迎各界關心社區通譯者共同參與。主要目的在於使與會者更認識當前臺灣社區通譯之現況,並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未來社區通譯發展方向。
進行方式:
- 司儀介紹主持人、與談人
- 各與談單位發言20-30分鐘
- 問答與互動
關於越戰的電影與心得
應華105 徐晧恩 40107229E
之前高中時期,我的歷史老師為了要讓我們學生更加瞭解越戰而播放了一部叫 《We Were Soldiers;我們曾經是戰士》的一部改編電影,發生在1965年,美軍395名士兵首次利用美國的直昇機空中機動任務,空降至越南中央高地德浪河谷的越共軍陣營之中。起初由於輕敵以及缺乏情報的狀態下給予錯誤的情報,直到登陸後才發現他們被為數2000名、由北越中校阮友安指揮的越南人民軍陸軍精銳地面部隊包圍,而該部隊已在10多年前的奠邊府戰役中,同樣於中央高地擊敗了法軍。然而硬著頭皮全力以赴地打好這場戰,最後在這場戰役中,有234名美軍和上千名越共戰死在槍林彈雨中。看完這部片後,我思考著: 戰爭讓人變的殘酷?還是無奈?或者變得麻木不仁?或者是讓人更加珍惜生命?戰火燃燒的是家園?是人心?還是我們的價值觀?無論是什麼,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願意看見戰爭的來臨。但是當無情的戰爭開始,必須投入戰爭的人,是沒有選擇的。唯一剩下的信念只有悍衛家園。現實的無奈使大家都匱乏了,僅能拚命地握著自己所擁有的。
上課心得
應華103級 499850353蔡伊嵐
今天教授在課堂上提到太平洋島嶼的文化,我記得臺大有門開放式課程《太平洋島嶼世界》,是由人類學系的童元昭教授所開授,詳盡地介紹其文化的各個層面。
我曾在2009年到紐西蘭的奧克蘭女子中學進行交流,對於毛利文化有粗淺的認識。在文化分享時,我們互相提到自己國家的原住民文化,我國達悟族與毛利人都是從南島語系發展出來的,彼此有許多相似之處,參訪當地的博物館也讓我盡一步對太平洋島嶼的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有關於太平洋島嶼文化的藝術表現,我第一個聯想到的是高更在大溪地時期的創作。其中的這一幅作品-〈兩個大溪地女人 Two Tahitian Women〉,我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目睹了真跡,色彩運用飽和而鮮明,且帶給我一種原始樸實的感覺。
另外我找到一個以圖騰花紋做為布料的網路商店 Pacific Islands Art,陳列許多美麗的成品,也是大溪地藝術的展現。
上課心得
教育105 40100216E 賴宣羽
關於越戰,我想說的是,我個人很喜歡有關越南、泰國、緬甸等地的主題,因為這部分帶有異域色彩讓無論文字或電影中增顛了更多理性與神秘的魅力。有關越戰的電影很多如阿甘正傳、飛象計劃等。阿甘正傳以智商75的阿甘來觀看世界,透過單純的思想和善良的個性描繪出美國50年代至90年代的歷史。這部美國片裡世界的國際觀,還是隱約透露著的白人優勢,雖然描繪越戰主題,但越戰中越南士兵的面貌從不曾出現,更不會審視後來越戰之後的越南人民生活;還有,美國式的成功,最後阿甘不但成為桌球運動選手,竟然還意外的成為捕魚界的大亨,因此上了富比士雜誌。雖然感動但是隱隱約約卻覺得荒謬絕倫,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比較貼近那些失敗者。珍妮因為破碎的家庭,終其一生都在跑和逃亡,她藉由追夢想和感情處理她破碎的童年,卻在一次次選擇的過程中沉淪,甚至多次意圖自殺,而她直到最後也沒有真正選擇了穩定又善良的阿甘,只是懷了他的孩子,在最後病重之時,選擇了託付阿甘他最後一程;丹中尉一心想成為戰死沙場的烈士,像他家族所有英勇殉戰的士兵一樣,他卻意外的活了下來,但失去雙腿讓他失去幾乎生存的能力和意志,面對社會的眼光和壓力,他孤立無援,阿甘卻是激勵他重建人生的推手。正是因為有這些對比,阿甘就像是一道沒有陰影的光芒,只在最後,留下他思索回憶的神情,讓人玩味。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