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5-0526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吳明淨 9 years, 9 months ago

(閱讀書目心得)美國的中東政策─布希總統推動中東民主的機會與挑戰

40185024I 吳品萱

 

l   文章重點摘要:

ü   二次大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之權力平衡點:

      1. 美國和蘇聯的平衡
      2.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平衡

ü   過去美國的中東政策缺乏理想主義層面的政治民主經濟繁榮因素,只有現實主意的軍事安全內涵;缺乏軟政治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只有硬政治的重要戰略地位。

ü   美國在冷戰奇蹟支持當地威權政體,注重不同國家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這種方式只要面對威權統治者即可,不需考慮民意和國會,比較省事,但這個背景也是回教恐怖團體盛行的原因。

ü   「大中東計畫」:布希總統提出「邁向中東自由戰略」,草擬包括阿拉伯聯盟22國加上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大中東計畫」,採行多邊主義和G8合作,促進中東政治經濟改革。

ü   中東地區有學者認為,美國設想的改革只服務美國的利益,美國只想回教徒軍事、政治、文化上順從美國、解除武裝,變得無法部依靠美國存活,也有人擔心美國的改革計畫威脅了阿拉伯的認同感。

ü   布希總統了解解決以巴問題的關鍵是推動中東民主,因此致力促使以巴成為「兩個民主國家和平相處」。

ü   美國在中東的民主改革計畫和以往在東亞(台灣、南韓、日本)不太一樣,回教國家人民對美國、西方普遍憤恨、不信任。

ü   媒體在民主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997年沙國迫使BBC關閉阿語節目,使許多經驗豐富的人員轉至位於卡達的半島電視台,使得半島電視台相當自由、開放、專業,成為中東人民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

ü   部分回教徒認為神是主權,人民不能是最後的決策者,有人民主權與神權相容問題之困境。

 

l   心得感想:

        一直以來,我從不相信美國秉持著高尚的人權信念推動自由民主,每一個美國採取的行為,都符合國家利益,對美國而言,越易掌控越好。阿拉伯之春就是個很好展現美國恐懼的例子,我覺得埃及尤其具代表性,埃及前強人穆巴拉克一直以來都是美國在中東的好盟友,埃及算是第一波被茉莉花革命淹沒的國家,穆巴拉克被革命軍推翻,而美國,在大勢底定之前都未表態支持任何一方,以免屆時站錯邊吃虧。在這之後,埃及舉行總統大選,最後選出來的元首是穆斯林兄弟會的領袖穆西,穆斯林兄弟會算是伊斯蘭教的激進組織,因此美埃關係當然不可同日而語,雖然穆西上台至今埃及政權已發生諸多變化,但這即是中東民主化和美國利益可能背道而馳的血淋淋案例。

        再來,台灣其實很值得用自身經驗去反思,我們所謂的民主化,是「民主化」還是「美國化」?當然不可否認自由民主給了台灣人幸福的生活,但似乎思想上,我們不可避免的成為某種程度美國的奴隸,早年靠著美援重振經濟因而理所當然的輸入美國文化,維持兩岸和平保命也必須仰賴美國在國際的軍事地位,更別說是台灣的菁英大多留美歸國,如果把台灣換成中東國家,怎樣想都覺得不太可能。比如中國聲稱要走向的「中國式民主」,我也十分好奇「中東式民主」會如何發展,在這個先天上貧富更懸殊、性別歧視更嚴重的區域,美國欲在此發展自由民主將會比東亞來的更困難,須面對其原本的社會不平等以及對西方的仇視態度。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和過去相比,經過十多年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以及金融海嘯的洗禮,美國國家財力嚴重衰退,原本就靠舉債消費的美國人現在背負的債務更加沉重,歐巴馬倒楣的接收前面小布希的超級大爛攤子,迫於現實在國際上暴露出美國的軟弱,不論是近期的敘利亞危機或烏克蘭危機都十分明顯,美國似乎經不起又一場戰爭帶來的財政赤字,而且美國人早已厭戰。未來的美國總統只會越來越難做,美國在國際政治上已非過去呼風喚雨,有越來越多的現實考量和對手崛起使其在示弱及膨風間作抉擇,而今年的消息指出,中國公開公布的軍費目前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更何況台面下的軍費呢?


阿拉伯的勞倫斯 電影心得

40285206I   吳明淨

     導演將阿拉伯的溫度、景色、人物拍得極富特色,也呈現了其中的美麗與壯闊,著實反映出當地的風情。然而看完這部片我覺得很感慨,如此迷人的文化與景色,當今的阿拉伯世界卻飽受戰爭、矛盾、衝突、石油利益等種種負面力量的摧殘,原來豐饒、智慧的阿拉伯到哪裡去了呢?真的是如媒體所說是伊斯蘭教的教派、文化自己自相殘殺嗎?這些說法都只是幕後得利者、操控者的言論,他們為了掩蓋他們操縱石油利益的手而製造出這些看似合理的印象,甚至不惜大舉干戈瓜分、捍衛自己的利益。

     

     現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不都是這樣的嗎?我們輕易的為某一個角落、某一個地方、某一個國家掛上一只名牌,世界工廠、石油出產地、羊毛出產地、金磚四國⋯⋯什麼時候開始土地上的人、文化、風景、氣候都不再重要,經濟利益才是頭等要緊的掛名呢?那些大國貪婪的手操縱著其他地方的資金、資源、利益,同時簡化、醜化繽紛的人文色彩,然後當地的人開始相信唯有投靠大國才能得到救贖,自己是不先進、不夠努力、不夠富裕的,最後我們開始用簡化過的文化開始統一世界的文化,我們開始看到一樣的餐廳招牌、一樣的服飾品牌、一樣的建築⋯⋯最後,告訴自己唯有全球化才是跟得上潮流、最進步的做法,稍能被容許的就是就是全球化如何在地化,然而,為何要在地再次在地化呢?我想,當經濟至上凌駕於國家或文化,就是我們開始停止思考,陷入無限循環的追逐當中,追逐利益、角逐權利,世界會越來越統一,醜得統一。


阿拉伯的勞倫斯 - 電影心得

應華104 40085039I 郭鋐濬

     阿拉伯伊斯蘭文明世界相對於歐美基督教文明世界,是比較陌生且神秘的,來自西方世界的許多人何嘗不對這個沙漠為第一印象的地方充滿嚮往?這個世界的神秘面紗也因此被西方世界透過不同的方式揭開於世人眼前,滿足西方人對這個地方的探索。然而,不是每次的探索都有辦法一路順利,最不可避免的,便是衝突的發生,由於西方世界對伊斯蘭世界的無知,往往在伊斯蘭世界造成巨大的影響,而且多為負面的,零星不斷的衝突、個人利益的矛盾、國家之間的糾紛等等,都是造成伊斯蘭文明被西方人唾棄的原因。這些衝突不乏一些能源戰、和平爭取、文化侵占等等。

     這些強行進入沙漠地的西方人,或許很難感受到這裡的人民對這塊土地的熱愛,進而強行對這個西方人未知的土地進行爭奪,然而,他們可能沒真的感受到這一地的人民可以不顧自己的利益,全數為自己的國家與自己深愛的團體奉獻自己,盡全力抵抗外力入侵,因為這個地方才是他們真心喜歡、全然的歸屬,為了自己熱愛的土地,即使犧牲了也在所不惜,這會是這些入侵者們能夠想像得到的嗎?搞不好這些入侵者本身就沒對自己的國家有多少的熱愛也說不定。

     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始終對中東的天然石油資源覬覦不放,因為那會是賺錢的利器,促進國家快速發展,也能夠降低發展成本,因為天然資源一挖就有,不需要額外花大筆錢開發或是自行合成。因此,發生過的伊斯蘭世界爭奪戰也不勝其數,甚至到後來演變成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對立,這其實全導因於貪婪的資本主義啊!如果我們能夠多增加一點對他人世界的尊重,或是對自己慾望的節制,這些衝突搞不好就有辦法免掉,也不會再造成跟多人與更多資源的犧牲了。

 


阿拉伯的勞倫斯 觀後心得

應華105林郁綺/40185010I

阿拉伯對我而言是個有著神秘色彩的地方,因此當老師說要播放這部片子時我便相當地期待。雖然因為音效以及時間的限制並沒有看完,但透過勞倫斯的視角,對於這個地方的面貌我有了更深的了解。勞倫斯是個英國軍官,因為一戰的緣故所以被派遣到阿拉伯任職,影片中的主題主要放在勞倫斯與戰爭中暴力的情感鬥爭和對個人身分的認同,而最精采的部分則是他在祖國英國與新結交的阿拉伯遊牧民族間的情感選擇。影片賦予勞倫斯相當多的曖昧性,讓這個角色和阿拉伯一樣,都有著神祕的色彩,穿上阿拉伯民族衣服的他在祖國是個異類,然而穿著英國軍裝的他對於遊牧民族也是異類,在這之中他的情感轉換無非是整部片子最大的賣點。這讓我不禁想,脫下不同民族的我們、撇開各種膚色的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有何差異?我們分享著同樣的情感、呼吸著同樣一片土地的空氣,或許不應該將種族、將國籍當成我們發動戰爭的理由和藉口,我們本是同一個根底出生的啊!而對於西方強勢國家而言,我想他們也是很難理解為何一個族群能對自己的國家如此熱愛,也許在像英國、美國那樣的強勢西方國家而言,當他們看著中東這片土地時,內心只聯想的到豐富的石油吧!然而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的阿拉伯人來說,這不僅是孕育他們的地方,更是他們無從取代的家,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以及保護之情,著實令我動容,也難怪勞倫斯會對這片土地心生喜愛了。看完這部片子,對於阿拉伯我有了更深的了解,對於此片被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伯列為「回歸初衷必看的四大電影」,我認為是當之無愧。


上課心得:

賴應歡 40241234S 物理系106級

今天老師在課堂上有講到關於所謂的“能源戰爭”,其實從歷史上來看,不管是一戰、二戰還是世界各國大大小小的戰爭,其實都是為了能源而起的爭奪,像現在為什麼美國會與伊拉克打戰,無非也是為了石油罷了。而美國其實自己國土內也有石油的,但是為什麼就是不開採呢?老師有討論到這點,本來我也不知道是為何?只記得美國人一直強調的“維護世界和平主義”,其實也只是個空談,在暗地裡他們也做了不少的壞事,像是過去老師給我們看的珍珠港事件后美國隊在美籍日裔進行大量囚禁,導致不少無辜人士喪命。

老師也有在課堂上大略的介紹了一下,本世紀最新的開採石油技術——頁岩油,我很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技術,為何老師會說這將會改變世界局勢?由於現在擁有石油生產的國家,大部分都是一些中東地區或是回教國家,所以儘管美國文化和中東文化有很大的衝擊,還是不得不去調適一下。而如今這項技術改變了兩個原本不得不接觸的地區產生了“可以不接觸”的理由了,這項技術如今已經在美國運用,它開採出來的石油氣主要都運用在美國本地的電力供應上,所以目前還沒有對石油的價格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會不會這項技術以後如果也用在石油身上呢?那世界豈不是又要再次打戰了?我希望這項“新能源”不會迎來不必要的紛爭,我記得有違學者說過:“任何戰爭,都是非必要戰爭。”

最後老師有提到在美國911事件後,美國人對於回教徒的緊張態度,對在美回教徒來說,美國人對他們的信任度肯定大大降低。然而老師有提到,在911事件後,美國的大學出現了大批關於回教文化或是中東文化的課程,這就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老師說明由於美國人認為他們不夠認識回教徒,所以才會迎來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有義務要對中東世界更加了解而出現了大批類似的課程。我記得我高中時,有看過一部電影名為“My name is khan”它講述在911事件後,美國對所有在美回教徒的歧視和態度,他們面對種種的生活困難,以及如何面對等等。可以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911事件。有興趣的可以去找來看看,能幫助我們了解當時所有人對這件事的看法。

上課心得應華106麥淑賢

 

這個星期我們看的電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電影內容是講述英國一名失蹤的軍人勞倫斯在阿拉伯的生活。在看這電影時,我不太了解勞倫斯這個人物,所以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勞倫斯他是一個無私和高尚的人。因為他無私地熱愛著沙漠上的人民,為了他們放棄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努力為他們爭取自由獨立。雖然電影一開始的節奏有點慢,而且電腦沒有聲音,但是電影的拍攝畫面非常震撼,特效和人物造型方面都非要貼近當時的年代和地方。

 


阿拉伯的勞倫斯 觀後心得  應華105 陳玟萍

 

今天播放的這部電影,有點可惜的是影片是沒有聲音的,一些較為震撼的畫面少了音效好像就是少了那麼幾分味道,
但場景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緒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阿拉伯的勞倫斯>1960年代出品的電影,講述的是一民英國軍官駐紮在阿拉伯當地,並與當地居民共同對抗奧斯曼帝國的事蹟。
電影除了在戰爭方面著墨許多以外,對於個人的身分認同的部分,也是這部電影的主要重點之一。

這部電影除了戰爭場面浩浩蕩蕩,令人印象深刻以外,我覺得主角勞倫斯的個人特質也很鮮明,
電影中的他驍勇善戰、敢作敢為,他協助阿拉伯的王子組織軍隊,並一舉拿下大馬士革,堪稱英雄。
在這部電影中,我對於浩瀚無垠的沙漠印象十分深刻,在今年暑假我也即將前往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實習,
希望能親眼見證沙漠的自然之美。

 


課堂心得

應華105 40185036I 陳佩琦

今天觀看的電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對於許多台灣人而言阿拉伯是個覆上神秘面紗的地區,不像是歐美文化被熟知,除非有特別去探究這個地區的人才會知悉其面目,而我就跟多數人一樣對這個地區是相當不了解的,因此當要看此片是相當期待的。但非常可惜的是由於影片或是教室硬體設備的文題島是整部影片沒有對話的聲音,僅存在背景音樂,頓時整部電影就少了那麼一分吸引力,但電引的內容還是相當豐富的,當中藉由哈里的井提到阿拉伯各民族間的不合與紛爭,這是至今仍存在的問題,因為歷史與宗教的關聯讓他們這個地區與紛爭密不可分,就算是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介入仍是無法解決,他們就像是一團複雜糾纏的毛線球,只會越纏越緊,很難看到解開的一天,這是我對於這個議題的想法。

 

 

 


 

上課心得

應華103級 499850353蔡伊嵐

 

今天教授在課堂中提到美國掌握開採「頁岩油」的技術,我很是好奇,查了資料後,發現教授有些口誤,以下重點整理:

  1. 頁岩氣(Shale Gas):頁岩氣是一種近似天然氣、主要為甲烷的氣體,因發現於頁岩中而得名。它不是石油,不應該被稱為頁岩油或頁岩油氣。
  2. 水力裂解技術(Hydraulic Fracturing,簡稱fracking):開採的方式,是利用高壓將混和沙、水、化學添加劑等促進分裂的液體注射到裂縫中的石頭,縫隙會擴大到數百公尺,進而釋放儲藏在岩層內的碳氫化合物(氣體),等這些碳氫化合物沿井上升後,再加以採集。所以不是利用熱水,去融化任何東西。
  3. 2006年起,美國便開始使用這項技術,美國頁岩氣產量為當年天然氣總產量的1%,2010年這一數據躍升至17%,超過1000億立方米(2010年中國天然氣總產量為億立方米)。然而,大部份頁岩氣主要會被美國拿來發電,因此美國能源資訊部不認為頁岩氣的技術突破會明顯緩和原油價格的漲幅。我想這對於美國對於阿拉伯世界的衝擊有限,但對於天然氣的主要出口國俄羅斯可能會有更多影響,這一部分值得再做深入探討。

 

參考資料:

認識頁岩氣/香港沙田培英中學

頁岩氣「革命」?誰的革命?/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油氣解析-頁岩氣革命 全球能源大洗牌/聯合新聞網

Shale Gas RevolutionThe New York Times

 


應華系104林敬智40085003I

         這個禮拜我們看的電影是曾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認為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及1999年的英國電影學會100部最佳英國電影投票中位列第三的史詩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內容是改編自英國一次世界大戰的傳說,它揭露英軍失蹤的軍人勞倫斯在阿拉伯的生活。主題包括勞倫斯與戰爭中暴力的情感鬥爭、對個人身份的認同,以及在他祖國的英軍與他新結交的阿拉伯游牧部落的同志之間如何作出選擇。事實上,我在觀看初期並沒有感到特別欣喜,可能因為設備問題沒有聲音,又或者我對於阿拉伯文化的不熟悉,因此,我一直處於一個朦朧的狀態,直到片中勞倫茲與一位阿拉伯人的對話才開始醒悟。阿拉伯人說:「阿拉伯人不覺得沙漠是浪漫的,水、綠洲才是一切,如果可以選擇,那你也會選沙漠嗎?」

       是啊!沙漠是浪漫的嗎?有時我們是不是過於以自己的觀點去解釋他人文化的現象呢?就像我常覺得雪是淒美的、冰是堅硬的誓言,所以住在冰寒天氣下的愛斯及摩人是浪漫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那些在山林中奔跑、田野中嬉戲的原住民們也是這樣想的嗎?我不知道、也沒有答案,或許是也或許不是。最糟糕的解釋莫過於對文化上認知的誤解。就像我曾經一度覺得用手抓飯是不衛生的,而且容易生病,但是當我到東南亞周遭所有人都用手抓飯時,反而使用湯匙的我顯得格格不入。我想,可能是受到印度的影響,因此有些東南亞國家也開始有這些習俗,因為根據印度人的想法,食物是神聖且美味的,應該用觸覺去感受它的溫度、去體驗其中的快感,同時也能避免燙傷舌頭,而使用刀叉就阻卻了這些樂趣。

       我想,對於不了解的事物別太快下定義,尤其是剛接觸的時候。因為在遇到新事物的時候,我們習慣會以原有知識去歸類,但當發現不能概括時會開始恐慌,這時要做的就是冷靜,等到心情平息,再去思索背後的原因,進而去調整適應新的事物。我想,文化沒有高低對錯,即使看起來很離譜的事情都有背後發展的緣由,例如:中華傳統對男生要求「君子遠庖廚」,雖然以現在眼光來看很不可思議,甚至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歧視,但是它一開始的含意是說君子應該遠離殺生做飯的地方。當然,現在的我們只能說這是不適宜的想法,畢竟這樣的想法也存在了幾千年了,也有其發展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小心,別再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他人文化的現象了。


 

499850640_蔡碧瑜_應華103

 

<阿拉伯的勞倫斯>一直是好萊塢影評最佳電影的十大之一, 今天真的很榮幸可以見識到這部電影. 

即使沒有看完, 也可以感覺得出勞倫斯者個人天生就一定會成功. 成功者的特質: 企圖心, 肯改變, 行動力, 樣樣都盡顯在勞倫斯身上.

就像片中, 阿拉伯人快要走出沙漠了, 勞倫斯卻毅然堅持往回走, 他說他一定會成功. 勞倫斯骨子裡從來沒出現過失敗, 妥協這些字眼. 

他的毅力, 跟想成功的慾望, 真的很值得現代人好好地學習.

 

 

阿拉伯的勞倫斯  觀後心得   40085030i     應華104徐婕心
阿拉伯的勞倫斯: 同志的背叛令人憤怒,祖國的背叛令人齒冷,被自己的理想背叛呢???  西元六世紀時的阿拉伯半島,是中東政治勢力的核心,他們強大的武力,帶著鋒利的刀劍和可蘭經,橫掃週圍的民族,甚至到達西班牙,成為橫跨歐亞 非的龐大帝國。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阿拉伯半島,卻是土耳其人手下的一片荒涼領土,成為一個部落各 自為政互不隸屬的離散國度。 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各擁 武力,成為敵  對狀態,這對於身為統治者的土耳其來說,卻是再好不過 的事,只要略施  財寶黃金,就能讓他們彼此分化,成為土耳其帝國最好 的統治夥伴。而當時世界各地,民族運動四處澎湃,衝擊著各個殖民帝國, 在歐洲本土引燃起世界大戰。在這激昂的一刻,阿拉伯半島卻像沉睡的人一 般,不為所動,成為土耳其帝國最安穩的一塊肥肉。  身為與土耳其對抗一方的英國,己長期佔有埃及,對於阿拉伯半島早己心懷不軌,既然己經與土耳其作戰,自然找機會趁機進佔此地。 Laurence中尉奉英國政府之令,就在此時來到了阿拉伯半島,並且藉著關係,開始與一位部落的王子 Feisal,佈設英國的勢力。  Laurence聰明、果敢、領導力強,這樣活力充沛的人,並不見容於安逸穩定的官僚制度,故而在英國並不得意。 但是一旦來到阿拉伯,卻如同龍入大海一般的自在,混戰不己毫無章法的國度,正是天縱英才最佳的舞台。他不服命定之說,他相信他的直覺和智力,他以勇氣證明只要意志力足夠,所謂的命運,並不是不可違抗的。他那份勇氣,連自認為勇猛頑強的阿拉伯人都佩服,從此誠心地接受他的領導。  在Laurence高超過人的政治手腕下,原本離散的阿拉伯部落成為團結一體的強大力量,這時只要有充足的武裝,推翻土耳其統治、成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王國指日可待,他想到了他的祖國...  他滿懷信心地向英國當局求援,令他喜出望外的是,英國當局慷慨地答應他所有的要求,並且立刻將他升為上校。Laurence意氣風發帶領他的阿拉伯大軍一個個地攻下土耳其佔領的城市,並且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攻下大馬士革,土耳其在阿拉伯的勢力,可謂全面崩潰。但是,他卻不知道英國政府如此慷慨的目的...理想終歸要面對現實,大馬士革對這群阿拉伯雜牌大軍而言,只不過是另一個可供搜刮的寶庫,一陣劫掠之後,各部落心滿意足地分別離去,留下一個殘破零亂的阿拉伯臨時議會現場,只剩下Laurence獨自一人...  Laurence滿懷著理想和熱情,要為阿拉伯人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園,他希望阿拉伯人能夠成為一個團結的民族,不再為各自的利益奮鬥,而是為阿拉伯人的未來奮鬥。意外之中,他得知在大馬士革仍有數千名土耳其傷兵,這群傷患己經很久沒有吃喝和適當的照顧,若不及時救援,將成為比戰場更殘酷的煉獄,而他就是他們的劊子手。Laurence只能在一旁發抖,搖搖晃晃地走在哀號的傷患之中,這個場面令人道主義的他不忍卒睹。 幸好,英國政府在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派遣醫護人員趕來,解救這群幾乎喪命的傷患。Laurence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他反抗土耳其,卻對屠殺流血深為反感。 阿拉伯人的勇猛世間少有,視死如歸的精神更令人無法抵抗,但是卻在數百年的離散國度中,成為各自為政唯利是圖的割據國度。Laurence看不起英國的官僚,看不起英國殖民的角色,對於英國那種自以為上等人類的心態,更是不表苟同。他寧願穿著阿拉伯人的服飾,以阿拉伯人自居,為了阿拉伯民族的獨立奮鬥。但是,卻在大馬士革的傷兵醫院中,他親眼看到了他一手造成的戰爭後果,屠殺的罪惡感令他無法承受。 諷刺的是,願意施以人道主義的,卻是英國這個殖民政府,Laurence獨坐一旁哭泣,品嘗那種被革命背叛的滋味...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